最打脸的官方文章:小偷自述过程
《隆中对》“复出”的背后
原载《襄樊日报》2003年7月18日版
○起 源
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隆中对》一文在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被删掉了。当时他就说:“我知道襄樊从隆中开始,我知道隆中从《隆中对》开始,课文被删掉了,真是襄樊的一大损失!”
此后,罗辉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正值襄樊大力发展旅游时机,罗辉大胆设想:争取让《隆中对》再次编入教科书,并以此为契机为襄樊旅游造势。
然而这件事谈何容易。《隆中对》被删掉,缘于国家教育部门“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的宗旨,且《隆中对》与中学课本中保留的《出师表》属同颂一人之名作,两者可能并存吗?
○提 案
2001年2月13日下午,“《隆中对》应重新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专家讨论会在市委常委会议室召开。来自教育、文化、社科等相关单位的专家聚集一堂,人手一份征求意见讨论稿。
起草该讨论稿的襄樊电大副教授陈新剑告诉记者,他是得到市委一老领导的口头通知后,可是草拟此稿的,得知市委、市政府正着手抓《隆中对》入编语文教材一事后,他感到很兴奋,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便一气呵成完成讨论稿。他没有想到的是,市委有关领导对此事会如此重视,并且会在很短的时间被,组织专家召开讨论会。
记者在当时的会议主持者、市委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的办公室看到了那份不足千字的提案。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专家最终讨论的结果是用最少的文字、最精练的语言,写出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因此最终形成的提案很短,不足1000字。
随后,市委和市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带着这份提案,辗转到了当时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宋德福等人,提案最终通过他们被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第四次会议上。
参与该项工作的一名市委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告诉记者:你问我为什么愿意去办这事,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嘛,“改革重谋‘隆中对’,开放再唱‘借东风’”,借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隆中对》,去推动襄樊的旅游经济建设,这绝对是个金点子,是当时形势下的正确决策,是提高襄樊知名度的最佳手段。
专家讨论组的提案被提交到全国政协的会议上。另一方面,在市教育局副局长、民盟襄樊市委负责人张华美的领导下,又民盟襄樊市委提出的《关于重新将<隆中对>选如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议》的提案,也被呈报到民盟湖北省委和民盟中央,2001年2月,被全国政协信息中心采用。
○奔 波
“一定要让《隆中对》重登初中语文教科书。”在督办教育局的有关同志落实该项任务的时候,罗辉非常严肃。负责该项任务的张华美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此,半年之内他五次进京。
2001年3月,正值北京召开“两会”期间,张华美和教育局的另一工作人员王怀波,第一次为《隆中对》重登教科书的事情来到了北京。首先,他们来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教育部门来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襄樊教育局会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教育部是个行政部门,这个事情你们恐怕还得出版社!”接着他们到了负责编订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主任,得到了这样的回答:“《隆中对》的确是一篇好文章,至于能不能上教材,还要通过编审委员会的专家审定。”张华美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最终无功而返。
第二次到北京,张华美通过私人关系直接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韩绍祥,并提出了该事,社长无奈的回答说:“这个事情我怎么可能表态?”
不久张华美再次来带北京,询问关于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修订情况,无意中看到语文学科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工作安排表:教科书增删的问题,将要召开3次专家评审会。“这不是暗示着《隆中对》的重现有希望?”张华美在心中暗喜。随后他得知,第一轮专家评审已经结束,《隆中对》真的被提了出来。
2001年9月,张华美带着“一节一会”的邀请函第四次到北京,他是受市长之托专门接韩绍祥到襄樊参加诸葛亮文化节的,然而韩绍祥却因外出开会不在北京。通过电话,韩绍祥表达了对市长的谢意。
然而,直到第三次专家评审会之前,张华美还没得到关于《隆中对》能否入选的确切回答,他把此事向罗辉作了汇报,罗辉当即决定,赶在第三次专家评审之前再去一次北京。
在罗辉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会晤的过程中,韩绍祥提出:“你这个堂堂大市长,会为了一篇小小的文章如此大动干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让全国亿万中学生知道隆中、了解襄樊,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呀!”
○成 功
2001年10月,《隆中对》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确定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韩绍祥专门给张华美寄来了一份教材清样。张华美告诉记者,当他把清样放到罗市长办公桌上的时候,他才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下来。他把课文读了又读,看了又
看,感叹说:“这是一篇来之不易的《隆中对》呀,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这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楚的!”
如今,翻开语文课本第六册,我们可以惊喜的发现:教材上不仅有了《隆中对》,还有襄樊古隆中的牌坊彩页,见连课文注解也可以看到“隆中在湖北襄樊”,这一切,对于我们襄樊人来讲真是太亲切了!
○声 音
东风襄樊热线姚强是市二十三中的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他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虽然自己在代初三的时候,没赶上使用新课本,但从得知《隆中对》重登教科书的那一刻起,他就感到莫名的兴奋——这是他从教数年来第一次看见了自己身边的景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名字,亲切感油然而生。
李庆云,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看到课本上对隆中一词的注解时(课本上对隆中的注解为: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作者注),联想到南阳、襄阳关于诸葛亮的一段论争,他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我想就不会再有所谓的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事说得很明白了。”
王凤鸣,襄樊市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他向记者讲述了《隆中对》在初中课本上“沉沉浮浮”的历程。198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上第一次出现了该文;1988年初中语文更换新教材,《隆中对》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消失”;2002年12月,《隆中对》再度登上新版的初中语文课本。“《隆中对》最终还是登上了语文课本,这是我们襄樊的骄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