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持续调整、下行压力传导持续加大的影响,农商银行贷款客户经营困难加剧,信贷风险不断暴露,贷款风险管控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农商银行不仅账面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双双上升,而且按照贷款实际风险状况和五级分类要求,实际不良贷款额度远远大于账面额度。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出现,严重影响农商银行资产质量,影响核心监管指标,侵蚀利润空间影响经营效益,影响员工收入,最终影响农商银行健康稳健发展。
风险贷款总体特点:三高、三差、三集中
结合信贷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农商银行风险贷款呈三高、三差、三集中特点。
三高
一是实际不良贷款占比高。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是按五级分类账面计算不良贷款率的,若按此种方法计算,80%的银行账面不良率低于5%的监管标准,但按实际不良贷款余额计算,即加上利息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多数银行的贷款实际不良率远高于国家警戒线和监管标准。
汽车按揭计算二是信贷资产长期占比高。由于大量投放于固定资产中长期贷款,大量的贷款被企业作为资本金使用,大
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同时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更形成潜在风险。
三是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部分农商银行为完成存款任务而不惜高成本揽存,信贷资金人为成本加大。同时,经过央行几次降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资金收益率实际下降。
三差
一是信贷资产结构差。从贷款方式上看,许多农商银行信用、保证类贷款占比较高,质押、抵押等低风险业务绝对额依然不足;从不良贷款结构上看,次级类、可疑类与损失类贷款占比较高,部分农商银行甚至高达10 %以上,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信贷资产流动性差。从调研情况看,绝大多数农商银行都存在同一共性:即某一笔或几笔信贷资金被单户、几户关联人借款人长期占用,依赖展期、借新还旧、转贷、再展期,循环往复甚至长达十余年,信贷资金的客户流动性极差,一旦借款人自身或经营发生意外,对农商银行的信贷资金难免造成损失。
三是信贷资金盈利能力差。信贷资金的生息周期拉长,盈利能力减弱。由于贷款利息不断逾期,直接加大了不良贷款向下迁徙及计提不良拨备成本的压力。
三集中
一是风险贷款额度集中。部分农商银行为追求利润,贪大求洋,盲目参团,发放大额公司贷款业务,导致贷款风险度高度集中,一旦出现一笔逾期,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是风险贷款行业集中。部分农商银行风险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两者占全部风险贷款比例甚至高达50%。
三是风险贷款区域集中。风险贷款区域占比与地方经济发达度严重不匹配,经济欠发达地区风险贷款占比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风险贷款占比多。
风险贷款主要成因: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和银行因素
风险贷款的成因主要来源于社会体、企业和银行三方面。
社会因素。银行的经营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整体情况对银行的信贷风险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政策干预、信用体系、法律制度、历史遗留等几个方面。
1、经济增速放缓,风险压力扑面而来。从全国来看,经济增势趋缓,整体呈L型走势。特别是投资稳中有降,房地产变现能力下降,失业现象大量增加,个人收入下降,信用状况脆弱等。随着传统产业的调
整,汽车、房地产、水泥、钢材、工程机械、建筑、贸易等主导产业纷纷陷入低谷,引发多数企业限产停产,应收账款周期拉长,资金链紧张,甚至出现贷款逾期、信用违约等问题,给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沉重的风险压力。
2、政策干预影响,信贷推进勉为其难。一方面,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尤其是对房地产等行业的限制,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直接引发农商银行贷款风险产生;另一方面,“行政定盘子,企业铺摊子,银行争票子”已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顽症,比如一些地方县市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规划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兼并重组,企业为低价拿地,靠银行贷款却最终因产销不足而停产,政府虽然多次召开协调会议,但政策享受、资金帮扶、公司重组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更有一些厂家借政府的“保护伞”,以破产之名逃废银行债务,由此必然造成信贷风险。
3、信用体系不周,风险源头难以遏制。现阶段,人们的市场意识尚未完全树立,信用观念淡薄,主要体现在客户向银行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客户开展信用交易时不诚实,不履行义务,不讲道德,不讲信用,有意赖债、逃债,这些因素,是形成信用风险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使经济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形成“银行诉讼难、抵押物处置难、法院执行难”等局面,造成了银行债务悬空,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4、历史遗留沉淀,包袱化解繁重吃力。农信社经历了多次管理体制改革,由于过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自律组织,仅依靠农行、人行等代为管理,加之服务对象属传统的“三农”客户,受信用体系、行政干预、自然灾害、借款主体消亡等拖累,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呆坏账。
企业因素。企业和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企业体制不健全、经营不善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信贷配给、投资饥渴症、企业行为短期化、逃废债务、寻租行为、危机等问题接踵而至,诸多风险因素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性。从现阶段来看,企业自身经营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担保公司及联保圈风险等是农商银行风险贷款发生的主要渠源。
1、企业经营机制欠缺,管理混乱,决策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遭遇生产成本上升、用工荒、资金荒等多重困境,最终走上“跑路、跳楼”绝路,为银行信贷资金打上沉重的“井石”烙印,究其原因,不外乎四种:一是产权不清,家族性质浓,股东素质差,出现利益纷争便抽逃资本金和红利;二是企业公司治理混乱,财务监督缺失,成为少数有不良嗜好的高管人员挥霍的“账单”;三是生产工艺不精,品牌创新及产品转型不够,造成市场竞争力退化;四是盲从跟热,脱离主业,跑马圈地,多元扩张,结果是鱼和熊掌皆不可得,融资无门,债台高筑,关停破产,导致银行贷款损失。
2、“影子银行”大行其道,恣意恶行,扰乱市场,引发风险传染。近年来,由于市场流动性趋紧及监管政策缺位,典当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P2P平台等“影子银行”野蛮生长,对农商银行信贷
资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部分客户利用“影子银行”筹集过桥资金,掩饰了企业真实经营能力,造成银行贷款风险后移;少数客户深陷“泥沼”,在30%以上的民间利率压榨下,沦为“影子银行”的打工者,银行贷款到期后,只有选择“一走了之”。此外,还有客户挪用银行资金入股“影子银行”牟取暴利,少数与银行合作的担保公司经营不规范,存在“收取及挪用客户保证金、担保贷款自用、注册资本金不足、直接参与放贷”等乱象,在增加融资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将担保业务风险直接转嫁给银行。
3、企业担保圈互保联保,多头融资,风险扩散,造成断贷危机。自大规模爆发跑路潮以来,担保圈信贷危机像黑洞一般,卷进越来越多的企业。
由于对外担保也被视同为债务,使得一些原本负债率已经居高不下的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一个老板失踪,一堆企业倒掉”,一家公司的危机,经由互保链,迅速放大扩散至其外围的数级担保圈,风暴由此升级。一是担保圈近亲繁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互保、联保非常普遍;二是担保圈行业集中,同一产业的商会、集进行互保,一个行业出问题导致整个联保链条崩盘;三是同一担保圈多头融资,一家企业往往与多家银行有贷款关系,一旦企业受到其他企业的拖累,多家银行采取“收贷、抽贷”措施,不先抽贷的银行最终兜底坏账。作为贷款市场份额最大、支持客户最多、肩负着维护地方经济稳定社会责任的农商银行,不可能像他行一样不计后果地简单收贷,极易因他行断贷受到冲击。
银行因素。从某一方面讲,银行作为存贷中心本身就是风险的聚集地。从现阶段看,农商银行管理体制
的不完善、管理水平的低下、人员素质的欠缺仍然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内因。同时,信贷人员重存轻贷、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等劣根思想和粗放经营现象也是风险累加的必然结果。
1、公司治理不完善,股权贷款风险预期难料。目前,农商银行虽完成股权改革,仍面临着股权分散、管理粗放、股本金贷款风险等问题。一是企业股东资本金来源渠道单一,90%靠在农商银行贷款,资本资产化非常严重,一旦股东股权被外部保全,其在农商银行的股金贷款必将造成风险;二是股权流转不规范,目前对股权质押、转让、托管等相关流程及管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三是股东贷款把关不严,在办理贷款时没有追加用股权反担保的措施,股东的股权被依法冻结、查封、强制性转让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股东素质参差不齐,个别股东干预经营管理,通过股权操纵董事会,要求发放不合理贷款,直接形成贷款风险。
2、信贷人员不作为,风险贷款形成在所难免。部分信贷人员纪律松散,不守规矩,遇到困境绕道走,碰到风险不担当,在评级授信、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风险处置上不作为,庸作为,从而形成了大量的贷款风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