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宗旨与治理
按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企业的宗旨即是利润最大化。而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目前的国有企业宗旨似乎与西方的不同。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社会环境,改革的难度,社会治理的动力,与西方也有非常大的差异,而这些都是经济学的人性假设的基础,因此西方经济学中人性的假设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在国有企业,企业经理人是任命制,与业绩有一定关系,更多的还是考量企业在庞大的国家治理中的价值,进而寻合适的人。因此,企业经理人考虑更多的是对上,而不是对服务客户。
这必然会导致以下几类矛盾:
一是企业属性与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考量企业经理人的平衡能力。政企分离,国有企业改革之初,即是要企业在市场上寻出路。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终服务的必然是社会大众,是每个社会公民,由于刚开始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具体为谁“打仗”的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造成“全民所有制结构要求承担社会服务”责任与企业之初业绩导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全民所有制结构的出生,践行更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对社会服务属性进行调整,而时间、环境、治理结构各个要素并不能立即到位,企业
自主权制约。
一汽大众是国企吗二是企业员工与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考量企业员工参与社会治理的认同度和积极性。传统意义上,企业员工是企业参与生产的要素之一。作为国有企业,此种性质应该更加明显。但正因为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隔行如隔山,企业员工由于对本行业的熟悉度及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企业员工以国企身份自居,而没有形成职业、职责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企业员工,由于受国企社会服务职能影响,并不能实现市场化的薪酬体系,而社会大众对于“国企员工身份”普遍存在误解(铁饭碗),必然导致企业贡献在企业员工及社会大众理解上出现极大的差异。常此以往,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势必会加重。
三是企业发展与社会革新之间的矛盾,物质与精神层面加剧割裂。企业发展的本身,应该是做大做强,以自身商业模式服务社会大众,实现企业宗旨“为民众服务”的可持续。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关键期,社会变革在民众物质精神需求急剧变化、国外经济社会遇到较大困难导致外部环境不稳定、新生代对国家及历史认同度下降、社会中坚力量理想信念减弱等几个方面影响下发生,确实很艰难。社会革新,要求国有企业将企业发展融入到社会变革之中,促进社会进步、民众安康,而不是在此种情况下,巧取豪夺、投机取巧。从这个意义上,国
企的发展应该更多地站在服务民众的角度思考。短期之内,应该发挥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减少急功近利的企业经营行为。
而要做好以上安排,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需要优选一批企业家队伍参与国企改革。新的国企企业家队伍,需要建立和宣传,不能仅仅是在民企、互联网企业等企业中,发掘榜样。新的国企企业家队伍,应该与中央经济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应该具备服务社会大众、服务社会治理的基本思想,应该具备企业经营的基本运作能力,应该具备把握市场、社会变革时机的基本理念,应该具有高度的企业家精神及国家忠诚度,应该是最典型的经济战线代表。
二是需要完善企业治理与企业宗旨体系。国有企业不是私人企业,全民所有制结构应该进一步加强,不能仅仅从利润归属的角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贡献,而应该考虑国有企业在参与社会服务中的贡献,以社会服务贡献度为考量体系,去重新设计国有企业考核机制。国有企业的宗旨,应该建立在所有制基础上,不能成为某些个人的钱袋子,而更多地应该从社会公众层面去定义企业宗旨,以社会服务为第一前提。
三是需要充分调动国企员工参与社会服务。改革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后,更多地要调动国有企业员工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以企业宗旨教育员工、以社会服务回馈客户,以考核导向调整企业经营目标、以社会服务沟通社会公众,从职能调整开始提升企业自身价值,以引导服务开始践行服务承诺,通过企业经营实现社会沟通,进而改善企业员工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信度,实现企业尊严与客户满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