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总装现场问题分析与改进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和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汽车总装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国内对直接影响汽车产品质量及使用寿命和汽车产品生产最后环节的装配及出厂试验日趋重视,促进了汽车产品总装工艺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总装现场问题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进行问题的分析,并举例详细的说明了现场问题分析的步骤、方法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汽车总装;现场问题;问题分析
        1、引言
        1.1 总装、汽车总装的定义、汽车总装现场问题的定义
        1.1.1总装的定义:
        是指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部件、组件、套件和零件就成为整个机器,把零件和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称之为总装。
        1.1.2汽车总装的定义:
        是将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将研发部门设计的众多零件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其在数量和外观方面发生变化的生产过程。数量的变化是指在装配过程中,总
成、分总成和零部件的数量不断增加并相互有序地结合起来;外观的变化表现为各零部件之间有序结合并具有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随着零件的增加,外形不断变化,最后形成整车。
        1.1.3汽车总装现场问题的定义:
        是指由于设计问题、零件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汽车的某零部件失去其功能,或存在质量隐患导致后期面临功能丧失故障的现象。
        2、如何发现问题
        2.1 问题的排查
        车辆结构复杂,要尽量做到不遗漏问题需要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查问题;车辆按实现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的分组装置,如发动机总成、发动机悬置、供油系、进气系等,安装分组装置逐步排查可以避免遗漏问题。
        2.2 问题的判定
        2.2.1 常规问题的判断只需要用眼睛观察、动手操作即可,用术语表达叫做“目视”和“手感”;如制动管路与车架左纵梁上翼面止口干涉,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判定;发动机出水口外径与散热器进水软管内径不匹配,需要用动手操作来感知。
        2.2.2 特殊的问题要有量化的指标,需要参照公司相关文件(图纸、产品评审业务标准
等),具体标准如下:
        A、发动机及变速器与车架左右纵梁及其他部件的间隙≥20mm;
        B、供油管路弯曲半经R≥100mm;
        C、空滤软管与硬管的连接:发动机侧及中间连接管插入深度≥30mm,空滤器侧≥50mm;空滤器软管与周围其它件间隙≥10mm;卡箍固定位置离软管端5±2mm;
        D、排气高温部件与受热易损件(各种管线)的距离应保证在100mm以上;
        E、水箱护风圈与风扇径向间隙≥15mm;水箱与风扇叶轴向间距不小于30mm,且风扇叶没入水箱护风圈尺寸不小于2/3;
        F、离合油管与振动部件或相对运动部件的最小间隙≥20mm;
        G、变速操纵软轴走向顺畅,弯曲半径≥200mm;
        H、制动管路与振动部件或相对运动部件的最小间隙≥20mm;管路固定间距为400-600mm;
        I、驻车拉丝走向顺畅,弯曲半经R≥80mm
汽车空滤        J、线束有固定间距为300~600mm,分叉处应有固定;线束与运动件、振动件间隙应在30mm以上,与夹角、锐边、支架快口间隙应在5mm以上或有防护胶条。
        3. 问题的分析
        问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正向推理法、类比分析法、排除分析法
        3.1、正向推理法
        正向推理法分为以下几步:观察问题—→罗列问题潜在的原因—→查阅图纸等技术资料—→比对分析—→制定对策。
        3.2 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分为同车型类比分析和同平台车型类比分析两类:
        3.2.1同车型类比分析:
        指同种车型同批次装车的车辆之间的比对分析;例如,同批次装配了5台G1220车型,3台发动机风扇叶与散热器护风罩上沿间隙小,另外两台间隙正常,此时比对3台问题车与2台正常的车,出故障部位的不同可以快速分析出问题;
        3.2.2同平台车型类比分析
        指不同车型但故障分组装置相同的车型之间的比对分析;例如,A车型和B、C、D等车型冷却系均借用1300A冷却系分组,A车型和B、C、D车型的冷却系都是同平台,当A车型冷却系出现问题,无法进行同车型类比分析时,可以与B、C、D车型进行同平台类比分析。
        3.3  排除分析法
        排除分析法是基于对人、机、料、法等要素综合分析,主要应用于已量产车型。已量产车型出现问题一般是“5M”要素出现变化引起,所以对“5M”要素是否变动进行排查,并按排查难度由易到难进行排序,可以快速对问题进行定性并制定对策;具体排查的优先等级如下:人员变动>物料型号变动>物料尺寸变动>物料材质变动>安装位置变动>安装方向变动>工艺标准变动;按照以上顺序对问题进行排查分析,直至确定问题责任属性。
        4、处理总装现场问题时的注意事项及改进
        4.1问题的核实
        在接到一线反馈的信息后,要自己到现场核实车辆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因为现场问题的信息反馈经过了现场作业人员—→班组长—→专业厂工艺员3个环节,信息会出现一定的失真,造成问题的分析解决走了弯路;改进后的正确做法是接到一线反馈的信息后,搞清车辆的排产时间、车型结构号、车辆目前所在的位置与车辆存在的问题后,依照“三现”标准核实问题。
        4.2技术资料的查阅
        对问题进行分析时,需要核对图纸等技术资料,当我们查询资料时,一定要注意图纸右
上角的修改标题栏是否有切换通知,并按以下进程处理:
        4.2.1没有切换通知—→图纸为现行版本—→本图纸作为判定问题的依据
        4.2.2有切换通知—→切换通知没有切换—→图纸不是现行版本—→上个版本图纸作为判定问题的依据
        4.2.3有切换通知—→切换通知已切换—→切换实施日期未到—→上个版本图纸作为判定问题的依据
        4.2.4有切换通知—→切换通知已切换—→切换实施日期已到—→本图纸作为判定问题的依据
        4.3 总装工艺编制的注意事项及改进:
        4.3.1 工艺标准要量化,尤其是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向,当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时需要截取相关图片对工艺予以解析,有安装方向的常用零部件如下:
        A、发动机悬置-- 前软垫(Z6060)、发动机后支撑梁(Z441)、后悬垫块(Q3810)
        B、供油系--柴滤器、手油泵、油水分离器、碳罐及电磁阀
        C、进气系--“L”形气管、中冷器、带进气歧口的钢管、带支架的钢管
        D、排气系--排气连接管、消声器
        E、冷却系--发动机风扇叶、散热器支撑板、水管
        F、传动装置-- 传动轴吊挂支架
        G、前悬架-- 斜垫铁
        H、转向装置-- 转向直拉杆
        I、备胎装置-- 备胎升降器
        J、动转管路--转向器进回油接头
        K、制动管路-- 卸荷阀、干燥器、四回路阀、双回路保护阀、制动阀、快放阀、继动阀、ABS电磁阀;真空泵单向阀(油制动)
        4.3.2 少数发动机需要安装风扇叶片,叶片旋向参见发动机协议;
        4.3.3 发动机悬置部分车型左右前支架安装位置不同,注意区分;
        4.3.4 供油系中油箱隔热板容易遗漏;
        4.3.5 进气系L型管注意长短方向的装配(如短端接发动机),中冷器进出气口上下方向的提示(大部分车进出气接头在上面,但少数车型进出气接头在下面,如Z458车型)
        4.3.6 排气系当消声器前后法兰不同时,消声器的装配状态要参照零件图;
        4.3.7 散热器支撑板安装状态很多,需要予以明确;
        4.3.8 离合器装置中10.9级的固定螺栓需要在工艺中明确;
        4.3.9 传动轴装置中部分车型吊挂需要加装垫块,不要遗漏。
        结束语
        总之,总装现场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 。作为每一个总装工艺人员都应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到问题的根源,从源头进行整改,并且不断的学习新工艺、新方法,从我们身边挖掘更多、更好的工艺方案,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永保青春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望予 《汽车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2、冯超等  汽车工程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年
        3、余志生. 汽车理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