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 vor!——简评坦克动画《少女与战车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14期
    祭 策
    Panzer vor出自德语,意为战车前进,同时它也是近年来大热的动画《少女与战车》(以下简称《少战》)中主角西住美穗在剧中常挂在口边的一句台词。在2016年第7期《坦克装甲车辆》刊登的文章中也提及了这部动画,这部作品的剧场版于2015年11月21日在日本上映,2016年5月1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随着蓝光BD于今年5月27日姗姗来迟,国内的观众也有幸大饱眼福。目前这部作品已经狂卷20亿日元,甚至决定再次加映剧场版,这部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成为一时话题,本文就对这部作品进行简短的介绍。
    不起眼的新作
    2012年10月,《少女与战车》TV版开始放送,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原创新作,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日后它会具有怎样的能量。这部作品具有一个任性而又有趣的世界观,在这个架空世界中,大部分学校都是漂浮在海上的超大型母舰“学园舰”(原型基本都来自二战时期的航母),一种名为“战车道”的活动风靡世界,人们
相信这是一种像花道一样能够陶冶女性情操的活动。主角西住美穗来自于战车世家“西住流”,因为一些变故转学到了战车道已经没落的大洗女子学园。谁知道刚入学就得知大洗即将废校,只有赢得全国战车道大赛才能够挽救学校。为了拯救即将关门大吉的学校,西住和她愉快的小伙伴们站了出来,拉起了一只老弱病残的三流队伍,靠着智慧与汗水战胜了圣葛罗莉安娜女学园(英国)、桑德斯大学附属高校(美国)、真理学园(苏联)、黑森峰女子学园(主角原本所在的德国风学校)等强敌。
    从上面的剧情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身《少战》在剧情上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有趣的世界观,但剧情模式依然是简单积极的主角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困难的样板戏。但在笔者看来,这部作品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它高度的矛盾性,或者说反差萌。怎么说?请听我细细道来。
    在一般意义上,坦克毫无疑问是真男人的大玩具,坦克兵就好像当年的轻骑兵、重骑兵、胸甲骑兵一般,理应在战场上驰骋,挥洒汗水亦或是鲜血,这是糙男人们当仁不让的浪漫。尽管苏联也曾经有过女性车组巾帼不让须眉,但且不论这个问题是否男女平等,粗糙的机械式传动可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然而《少战》这部动画偏偏要反其道行之,就要让娇滴滴的女高中生坐进冰冷的钢铁罐头中,让观众见证菜鸟车组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投入。但既然是一个打着可爱牌的番组,自然是见不得粗鄙的打杀伤亡,如何解决呢?设定上巧妙的回避了这一点,在设定中,“战车道”比赛的参战车辆严格限制在45年8月二战结束前完成定型的车辆(可以没有实战记录),并且参战车辆基本上是用先进到不讲理的高科技重制的车辆——炮弹不会真的击穿车辆,人员也不会真的受伤,被击毁的车辆只会用一面滑稽的小白旗来
表示。但这样的狡猾设定也会让人担忧,《少战》是不是又一部打着坦克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的擦边作品呢?完全不必担心,这正是《少战》这一作品最大的魅力,尽管在作战细节上常有让人跌破眼镜大呼不科学的桥段,但制作组在坦克细节相关历史的考究可以说已经是繁复到走火入魔的用心,下面我就以最新的剧场版来分析这一部作品的特所在。
    神一样的BT-42
    剧场版中加入了一个名为继续学园的学校,这个学校代表的国家是芬兰,之前并没有在动画中露脸而是出自漫画。在剧场版中,继续学园在大洗学园危难之时单车前来救驾,而她们带来的车型是非常有特的BT-42突击炮。BT-42是芬兰对缴获自苏联的BT - 7快速坦克进行大幅改装的产物。芬兰本国的军工不起眼,但是芬兰位置险要,常常要以身犯险与危险的邻居苏联进行角力,仅靠本身的民风剽悍还不足以支撑,需要具有共同利益的盟国进行援助,BT-42就是这么一个具有本土特的产物。BT-42的车体来自苏联的“援助”不说,它的主炮实际上是一门英制QF 4.5磅榴弹炮(113毫米口径),这种火炮是英国在苏芬冬季战争期间支援芬兰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抠门的英国人送来的火炮实际上是一种老掉牙的老爷炮,早在1908年就定型的过时设计,因此尽管芬兰人为之安装了一个巨大的炮塔,但这种老爷炮对软目标杀伤还算差强人意,反坦克任务可就真的力不从心了。
    话虽如此, 剧中芬兰车组用这种老掉牙的车辆反杀了两辆M 2 6 “ 潘兴” , 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剧中
随着车长弹奏的有着异样魔性芬兰波尔卡,车组凭借着巨大的机动优势先是用地形毁坏了一辆M26,紧接着乐极生悲把履带甩飞了,然而还没等另一辆M26笑出声,老司机掏出方向盘发动了克里斯蒂悬挂的家传绝学——轮履两用。眼瞅着烤熟的鸭子脱了鞋跑没影了,M26一拍仪表盘放马追去,万万没想到这BT-42一个回马杀在M26炮塔座圈同归于尽,换来一个1:1的买卖,看的观众是瞠目结舌,心中千言万语只化作一个大写的“服”。
    当然不能光是看个爽,制作组在制作相关片段时专程跑到BT-42实车的内部收集素材,因此相关细节才有依可循。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虽然几乎无法看清,但剧组确实很细致的做出了BT系列在轮式驱动的情况下采用最后一对负重轮推进、第一对负重轮转向的机构。不过虽然在剧中大发神威的克里斯蒂悬挂确实是具有轮履两用的神奇功能,但实际上行走模式间的转换大致需要30分钟,即便说履带已经甩飞了,可能也不是插上方向盘就走如此方便,但这里是剧情需要大家也就不要太过在意。
    与B T系列的轮履转换有些相近, 在剧场版中还出现了T 2 8 超重型坦克分离外侧履带的镜头。说到这里提及一下对手的阵容构成,作为这支临时拼凑的游击队的对手——大学强化队可以说阵容整齐士气高昂,绝大部分车辆由M26“潘兴”和M 2 4“霞飞”构成,除了三个特例:队长岛田爱里寿的座车“百人队长”MK1、超重型坦克T28以及制作人钦点的作弊选手“卡尔”600毫米自行臼炮。
    前面说到过,“战车道”参赛车辆的要求最严格的是时间线,“百人队长”M K 1和T28超重型坦克都在194
5年出厂接受测试,因此尽管没有实战记录依然是合格的。至于“卡尔”,尽管体型上实在是过于无耻,但在时间线上却是无懈可击。剧组为了展示T28可拆卸式外层履带专门给它设计了一个通过狭窄地形的桥段,主角的“游击队”洋洋得意的设下了T28无法通过的狭窄地形,原以为万无一失的计策,却见T28把外侧履带抛弃,展示了一个闪电瘦身的奇迹。当然这里更多是为了戏剧效果,读过上一期《坦装》刊登的T28文章的读者想必还记得,即便是一个熟练车组想要拆除外侧悬挂也需要至少2个半小时才行。并且留下内层悬挂是为了方便运输而准备,并没有资料表明T28可以在这种状态下作战。另外一个很多观众搞错的问题,T28和T95只是命名系统上的差异,指代的车辆没有实际区别,不能用履带数量进行区别。
    敏感的定位
    上面讲解了剧中几个小细节的描述,不知道各位看了之后是否开始对这部动画有了兴趣。近年来战争类的优秀影视作品可以说乏善可陈,即便是之前成为一时话题之作的《狂怒》仔细想来也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战争类的作品之所以数量质量不足,一方面来说制作这类作品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工作,《少战》的剧组受到了日本陆上自卫队、白俄罗斯W a r g a m i n g 公司等方面的多方协助。另一方面来说,战争始终是一个敏感的题材,很容易被扣上一顶“政治不正确”的帽子,尤其作为曾经二战的邪恶轴心国之一,日本在战争题材的作品上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很少有日本作品敢于描述作战的积极形象,因此《少战》也曾遭遇过“粉饰军国主义”、“为战争招魂”这种负面指责,接下来我们就这个问题简单探讨一下。
    本片主角西住美穗出身于所谓的战车道世家“西住流”。这里西住一姓的出处为二战期间日军曾一度大肆宣传的“军神”西住小次郎。1914年1月13日熊本县生人,卒于1938年5月27日。生前军衔为陆军中尉,死后追授大尉军衔。所谓军神一说,主要是指1938年徐州会战中在宿县大黄庄附近西住小次郎乘坐的89式中型坦克遭遇伏击,车体中弹1300余发机弹却未被击穿,而车长西住小次郎则是在下车侦察时被狙击手击中大腿动脉失血过多而死。之所以这个事迹被大肆宣扬,更多的是日本陆军把它作为一个稳定士气的先进模范进行宣传,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漂亮战绩。
    无独有偶,剧场版中代表日本的知波单学园队长西娟代同样有历史原型:同样是陆军军人的西竹一男爵,西竹一是一名不同于传统日本军人的军官,不仅思想开放,且作为一名马术高手为日本赢得了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枚奥运会马术项目金牌。
    如此看来《少战》一片确有“政治不正确”之嫌,但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本片声优之一,在业界小有名气,以热爱苏联文化著称的上坂瑾就此事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她本人坚决反对将动画等作品作为政治的延伸或是政治的宣传工具使用,也认为不应将作品过度解读,而是要享受本片内容纯粹的乐趣。似乎是为了印证她这一说法,最新上映的剧场版中可以看到制作组对日本自己的黑调侃。例如刚刚提到的西竹一男爵,西竹一男爵作为一名“西化”严重的陆军军人,事实上不仅对天皇的崇高表示怀疑,并且由于思想先进在顽固的陆军体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代表日本的知波单学园更是被描写成带着强烈喜剧彩的“猪队友”式拖油瓶——不顾总队长的战术安排,自顾自的就带头冲锋浪费战机,事后还洋洋得
女性汽车推荐
意的自诩“骁勇善战”。
    如果说这里只是戏谑性的调侃,另一个例子则可以更好的表现制作组的黑幽默。剧场版后半段大战打响后,主角一方的部分兵力决定抢下一个小山头作为火力支援的阵地,此时真理学园和知波单学园在场,有人提议我们就把这个山头命名为203高地方便指挥吧,知波单学园一听此言连说好啊好啊这就方便多了,引得其他学园纷纷吐槽:“她真的知道203高地什么典故么?”
    203高地位于我国旅顺市,历史上曾是日俄战争期间双方争夺最激烈的一处要地,也是整个日俄战争劳民伤财的一个缩影。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者是日方,为了胜利,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上将置己方官兵性命于不顾,一味蛮干,强令他们不断进行近乎自杀的强攻猛打,以巨大的伤亡来消耗俄军,最终赢得了胜利。对于乃木希典来说,这样的胜利是功勋的标志,但其代价是一片废墟和10万亡灵。其中俄军损失4.4万人,反而是日军竟损失了6万人,真可谓字面意义的惨胜。
    由此可见,本片如果说作为一个政治宣传品,可能并不称职。当然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家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笔者认为本片可能未必是足够的“政治正确”的反战宣传,但若是将之视为右翼思想的宣传工具却也实在是过于牵强,正如上坂瑾所说:体会坦克的纯粹乐趣才是我们真正想表达的。
    文章一开始笔者便如此评价《少战》一片的魅力——矛盾统一的反差萌,看起来风格飘忽软萌的人设风格和无理取闹的战斗方式搭配上细致入微的战车还原以及制作组随手拈来的史实彩蛋,这一切才让《
少战》有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别样魅力。
    有趣的集思广益
    剧场版大战之前,主角西住队之策。代表各个国家的学园队长们自然是众说纷纭、一盘散沙,最后也没谈出个所以然还要靠主角来拿意见,但她们各自提出的意见却值得我们深究一番。
    尽管听起来是一个赛一个的不靠谱,但仔细想来,她们各自的意见正是代表了每个国家独特的作战风格。其中圣葛罗莉安娜女学园(英国)说道:“此事不得慌张,我们应当活用行进射击稳健推进。”这句话实际上某种角度概括了英国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两种坦克的主要作战方式。与同时期其他国家不大相同,自诩为坦克正统的大英帝国偏偏要跟人不一样,不以吨位轻中重来对坦克分类,而是分为步兵、巡洋两种坦克。其中步兵坦克占了上文中的稳健二字,步兵坦克的代表车型是“丘吉尔”、“玛蒂尔达”坦克等,此类坦克多半装甲厚重行进缓慢,且多装备有榴弹炮以便为步兵的推进提供支援和掩护。当然战场实践证明这种一战传下来的老皇历早就过时了,后期的“丘吉尔”坦克更多是承担重型坦克的职责,Mk1型后便取消了车体的75毫米榴弹炮。相对而言,巡洋坦克则是继承了过去骑兵的传统,长让各位前来助阵的小妹们畅所欲言,试图集思广益的想出一个赢得比赛的万全更注重游走穿插的机动性而放弃了厚重的防护,剧中的“十字军”Mk3型正是这种坦克。而一般爱好者常常注意不到的一点是,英国坦克是很注重行进射击的,与大部分坦克的高低机式俯仰不同,以“十字军”为代表的英国坦克很多采用了自由摆
动式瞄准,直接由炮长依靠托式的机构进行人工稳定,在还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火控的时代是具有一定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