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我的车 女孩的故事
真相从来都不是残忍,残忍的是未知。对音来说,安全又浪漫的精神空间已经崩塌了,即使自己犯下了罪责,对方仍然保持着冷漠的体面,但监控已经偷偷安上,两个人永远处在未知的恐惧中,不知何时这些看起来的幸福会分崩离析。
《驾驶我的车》便是一部后疫情更好的答卷。滨口有看到契诃夫做个“好人”的理想并且将它讲给大家听,实为白茫茫一片之上之大幸。另一个很喜欢滨口的点是可以将他放在我和阿巴斯之间,不管是在地缘图谱方面还是电影方面。
对男主来说,他看起来坚忍,实际懦弱,沉浸在自哀自怜的痛苦中,躲在艺术世界里舔伤口,从来没听过音的内心。太恨这种表面的和平,我一分一秒都不会忍受。宁愿爱情里充满了嫉妒愤怒和歇斯底里。
特别喜欢这一镜头:探出天窗的持烟人的双手。影片意象和文本多层次,初看觉得晦涩,音口中的故事、舞台剧的文本以及电影的叙事都在进行着互文。他们都有着自身的困境,个人理解的对位是,八目鳗——女性——另一感知窗口;车——男性——另一个感知工具。
家福和音的创作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了上述感知介质,这在哑女的身体动态论和男主不愿别人开车的态度上都有体现和联系。而雪中家福和渡利的拥抱,以及前后文台词对于渡利母亲类似第二人格的解释,乃至家福出演舞台剧男主,渡利驾驶着家福的车,都昭示着他们得到了内心的答案。开放感官于是走出困境,有了理解、传承、融合和慰藉。
风格非常日系文艺,既融入村上春树的细腻文笔,又有契诃夫《万尼亚舅舅》的写实与留白。三个小时看下来总体还是沉闷的,但貌似传达的感情到位了。很多情节都靠演员的口述,给观众遐想空间,总之就是挺适合文艺青年的。
生活中的问题,事后面对的只能是当事人的自我慰藉,如果当时能好好说也许就会不一样,但那种不一样真的会带来幸福吗,也不一定。就像冈田的角,明明知道自己难以驾驭情绪,还是冲动杀人了,生活就是这么随机而又无法掌控的。没看过《万尼亚舅舅》,不太懂戏剧的内核。
提取了《驾驶我的车》里“返回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核心(拓展了司机的人物维度,更充分发挥车内空间的私密性和特殊性),融入《山鲁佐德》里七鳃鳗的故事(故事有所变动,和妻子内心的负罪感、无法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心情形成另一重互文),《木野》里撞见妻子出
轨和酒吧斗殴的情节。除此之外,最显著的创新是安排了一出国际化的《万尼亚舅舅》戏剧排练,延续之前作品中探索身体和语言可以抵达的不同方向这一主题。就像男主比原文本里的更沉默被动,电影也在气质上比小说更沉静细腻。
剧中剧情的设置,与电影中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有一种奇妙的失重感,在我尝试去抓住导演的意图的时候,就产生一种电影本身没有的激情感觉,这让我的体验变得非常有趣,电影本身的画面与艺术性我除了说非常好,是评价不出别的了,原谅我专业知识的浅薄,我近几年越来越喜欢这种并没有太多激情戏剧情节的电影,朴实内敛的叙述方式让我在看完的时候回味悠长。
故事的重要载体是一辆车,这种将情感浓缩释放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不一样的观影体验。电影避开了一切强烈的感情表达,通过拥有不同语言的人的聚集来表达生活中语言的无用,人们其实都是用心感受一切的,是最喜欢的点之一。最后落到了与自己的和解,我们都为了一种所谓的平衡在生活中扮演着谁,越长大越要学着如何做回自己。
滨口洋介拍村上春树也太还原了,虽然没有看过原作,但这种细腻沉闷到让人昏昏欲睡般的节奏确实十分契合村上的文字节奏。人物心理与戏剧台词互文这一点当然是十分卓越的设计,
但是太冗长了,且有些刻意,不及《偶然与想象》灵动和戏剧性强。对男主无法共情,反而更喜欢女司机的故事线,她才真正是“drive my car”。
看电影前特意去看了短篇的原文,电影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扩充(这显而易见),原文可以看出是一个颇为村上式的故事,电影版里借妻子和高规之口讲出的“侵宅女孩”也是一个颇为村上的故事,但整个电影看起来并不村上,也不契诃夫,这一点有点失望。故事的前半部分节奏较好,后半部分有点冗长,非常不喜欢雪地互相安慰的part和戏中戏升华的部分,电影结束在去北海道的路上就好。
三个小时其实不会觉得是很长的电影,这也是难得的优点。但这部电影的缺点也是太工整,工整到仿佛是为奥斯卡定制的亚洲电影的样子。前半段的迷幻是村上的味道,万尼亚舅舅与剧情的互文,汽车上对话的正反打都很有滨口的味道。但最后雪地里的和解,包括在舞台上无声的表演陷入的完全的寂静反倒俗套了起来。吐槽一句,雾岛丽香的角实在是太同质化了,每次都是这种迷离的出轨的中年女人然后莫名其妙死掉,这种角完全就是长着她的脸一样。
在观影途中我感觉“车”就是音的化身,平静的语调娓娓道来故事,故事、现实、剧本相互缠
女性汽车推荐绕,然后理出人生的头绪。最后的留白很好。冈田将生在我心里一直都是英俊的傻白甜形象,一开始他与整部剧以及剧中剧都格格不入的样子,但在车里叙说音的偷窥女孩故事的后续那幕又无比贴切与真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