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陆没有米其林餐厅
对于很多资深吃货来说,《米其林指南》简直就是一本终极宝典。只要是米其林推荐,他们不惜掏空钱包、刷爆信用卡,也会屁颠屁颠地跑去尝上一口。谁让人家米其林已经形成一个品牌了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吃货认为是餐厅品质的最佳鉴定者。不少餐厅也为了登上《米其林指南》以及被评上几颗星,而挤破了脑袋。
那问题来了,你肯定也知道,米其林明明是一家生产轮胎的公司,为什么却偏偏跟吃货宝典扯上关系了呢?本来应该不搭边的啊。
米其林餐厅由来
首先,正如咱们刚才说的,米其林明明是一家轮胎公司,怎么就和美食产生联系了呢?大概在100多年前,法国公路上能开的汽车不到3000辆,自驾游一点儿也不浪漫,反而可能在穷山恶水遇到危险。不过,米其林兄弟俩——安德烈和爱德华,特别有远见,认定未来人人奔小康,家家有汽车。所以,他们就决定为新司机们免费编撰一本便捷的旅行指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诱惑大家都跑到远处旅游,那不就需要更多的汽车嘛,需要的汽车多了,自己的轮胎生意才做得起来。
《米其林指南》
其实啊,最早的《米其林指南》,就是米其林轮胎公司为了提高销量,免费发给司机的行路指南。给他们提供旅游资讯,什么寄存啊、维修啊、住宿啊、餐饮啊、电报服务啊这些东西,活脱脱就是一百年前的豪华版大众点评。可以说,这就是长达一个世纪的大规模营销,肩负着让米其林轮胎露脸的变相广告功能。
最初,这个指南里只有法国,后来才不断扩展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北非这些地方,最重要的是,慢慢地,指南上不再刊登任何商业广告了,同时实行严格的评审制度,评审员在走访餐厅时要自掏腰包,来维护评选的公正客观性。
而且,《米其林指南》上还出现了为餐厅评分的星级系统,咱们人类史上最负盛名的饮食评分系统就这样形成了。比如说,一颗星就意味着“值得停车尝一尝”,三颗星就是在说“这是登峰造极的美味,快来吃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星星外,指南还用其他的符号来标记一般等级的餐厅。比如说叉子、汤匙、人头和铜板等等。不仅餐厅,厨师也有评级系统,谁要是被评三颗星,那就是厨神级别的了,是厨师的终极奋斗目标。
其次,你可千万别以为,餐厅和厨师被米其林评上三颗星之后,就是多么大的一件好事儿,这里边还有一个“米其林诅咒”呢。怎么回事呢?
因为米其林的名声太大了,它们的确给厨师和餐厅带来的好处,生意更好了嘛,但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假设你原本是三颗星,但后来被降到两颗星了,那对吃货来说,就意味着你的品质下降了啊,那谁还去你那里吃?你的损失就可能是百万级的。法国甚至有位知名大厨,就是因为评级将要被下调一颗星,承受不住压力而自杀了。
另外,你被评为三颗星了,就说明你品质好、生意好了啊,这一切房东都看在眼里,涨房租那是没说的。比如在香港,有一家甜品店被评上米其林餐厅后,月租就从10万港币涨到了22万,老板那是苦不堪言呀。有人专门做过统计,那些被米其林推荐的“样本餐厅”,有将近一半都是不盈利的,没想到吧?也难怪有些厨师说什么也要摘掉米其林的星星评级呢。
米其林轮胎最后,跟你说个数据。你别看米其林指南最初起源于法国,但三星餐厅最多的却在日本,有30家,而法国只有26家。日本的东京也是世界上米其林星星最密集的城市,有226家,排名第二的巴黎仅有94家。咱们中国呢,一共有7家三星级餐厅,都是在香港和澳门。
说到这儿,你一定非常好奇,那就是咱们大陆对吃这么讲究,有那么多吃货,但为什么就没有一家餐厅被评选为米其林三星呢?难道中华美食入不了轮胎小人的法眼?当然不是。
其实啊,答案非常单,那就是米其林还没进入大陆而已。人家没进入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入选的一般都是非常讲究的高级餐厅,消费极高。人均消费至少要三五千,而这样的餐厅在大陆其实还只是少数。另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尝遍中国的各餐厅,对指南制作者来说可是个浩大工程。哪怕派上几百个吃货每天吃吃吃,恐怕也得吃上好几年吧。而且,《米其林指南》说到底还是一本欧洲视角的指南,跟大陆的餐厅品味多少有些不对路。你别看日本有很多米其林餐厅,但大多数其实都是欧洲风味。
所以,就算《米其林指南》进入大陆,对吃货们来说也不一定是绝对的福音。毕竟,花上5000块,在法国人推荐的、开在中国的欧洲餐馆吃个饭,可能还不如街边15块的麻辣烫深得吃货们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