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9299/jki.42-1837/C.2023.11.019
2023年第11期总第217期
·观察思考·
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
李宁一
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趋势,中国作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在新能中国汽车投诉网
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也存在市场秩序混乱、核心技术面临瓶颈、出口受限等问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形成高效产业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产业集;市场监管
作者简介:李宁一,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12)。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3)11-0086-03
现代社会,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但传统的燃油汽车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土地和水源,且加剧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就强调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202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侧入手强化政策支持。国家各部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购车补贴等。这些政策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使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得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在产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以一线城市为中心的格局。这些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较高,政策支持力度也较大。同时,随
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来自中国,全球销量达1082.4万辆,中国的销量为688.7万辆,占比达63.6%,比2021年上涨11.4个百分点。另根据中
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5.6%。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纯电动汽车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80%。2023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6.8%,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7.7%,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指出,预计中国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将于2025年、2030年分别实现超过1270万辆、1830万辆,市场渗透率(市场渗透率代表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覆盖程度,计算公式为:实际销售量/市场潜在需求量。)将分别超过50%、60%。在出口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
2023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2.5万台
(同比增长1.1倍)。另据报道,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预计将突破500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
086
40%,达220万辆[1]。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大步,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出口将成为拉动我国汽车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技术方面,我国车企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传统汽车厂商以及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电池技术方面,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同时积极探索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以提高续航里程和安全性;在充电技术方面,已逐渐形成包括慢充、快充和无线充电等多种充电方式并存的充电网络,一些企业还研发了换电技术,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实现快速充电以延长续航里程;在制造工艺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面临核心技术瓶颈。由于锂电池能量密度有限,电动汽车需要搭载更多的电池,不利于车辆轻量化,但是一味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会增加热失控隐患。此外,还存在电池衰减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充电相比加油体验不好。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是产业布局失衡。随着房地产改革红利的退潮,新能源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成为各地政府眼中的“香饽饽”。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一窝蜂”地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通过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导致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厂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有甚者,有些汽车制造商为了获取国家补贴,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但自身并无技术优势。这都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三是市场秩序混乱。部分企业存在虚假宣传、未执行技术标准等行为,比如,有些企业续航虚标、随意修改格式条款,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投诉量排名前50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累计投诉量为25185起,相比
2021年高出21%[2]。另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显示,2022年新能源车召回次数为31起,召回总量为96.78万辆,比2021年增加16.6%。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营销服务等问题层出不穷的背后,既有传统车企急于转型占领市场而推出一些低质车型的原因,也有新势力车企为做大规模提高销量在营销策略上玩套路的因素。
四是出口面临海外政策及法律风险。新品牌进入海外市场会给当地消费格局、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因而,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国外地缘政治、贸易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标准认证、文化差异等多重障碍。出于市场竞争需要,美国、日本、德国等老牌汽车强国可能会通过逆全球化措施限制或阻碍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如设置各类市场准入条款、加征关税等,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困难重重。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一是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依靠政策支持把企业做大做强。车企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国外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并将其消化吸收乃至创新。
二是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除了成本低和环保之外,智能化程度是消费者购买电动车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智能驾驶座舱、更好的娱乐空间体验、车道偏离预警、倒车车侧预警、自适应巡航、自动刹车、自动泊车入位等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驾驶体验将成为争夺潜在消费人的关键。因此,汽车电动化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下半场将向智能化方向发
087
展。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人—车—路—云”高效协同发展的目标,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可与驾驶人、道路交通标识、信号灯、其他新能源汽车、云端系统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目前我国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华为的自动驾驶硬件已迭代到HUA W EIADS2.0版本,小鹏的XPILOT高级辅助驾驶系统4.0版本已释放城市NOA(NOA是
Navigate on Autopilot的缩写,意指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在头部车企带领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趋
势正在开启。
(二)形成高效产业集
一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将与能源、交通、通信、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随着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拥有更多应用场景。作为移动储能工具,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实现双向互动,可提高电网的配电柔性。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到2035年,HA、FA级智能网联车辆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能力,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3]。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低碳化、网联化、数字化。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竞争,将不再是单个品牌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集间的竞争。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好配套建设,整体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比如,固态锂电池拥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寿命长等优点,被视为动力电池重要迭代方向,但因存在导电率低、固-固界面接触导致电池内阻较大、金属锂负极等技术难点,短期量产无望,而钠离子电池拥有低温性能优、快充性能好等优点,量产在即,可以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另外,电驱动系统加速趋于高集成化、高电压化,可大大提高快充效率,一些新能源汽车已引入这一技术并实现量
产。政府应加大力度,将这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高效产业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要运用法律手段,对于骗取补贴、将补贴挪作他用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靠低价营销的企业,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出于安全考虑,要逐步取缔低端电动车企业,打击低端竞争者。还应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等不良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还要通过互联网、媒体等途径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四)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全球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目前来看,海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相对慢于国内,这将为我国新能源车出口带来增量,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认清形势,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全球化布局。全球化布局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还要深度拓展海外市场,将“研产销”价值链一体布局,实现高水平的“走出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升我国企业的话语权。为此,车企应联合政府力量,组建熟悉当地财税、法律、风土人情的团队,在进入意向市场之前做好市场调研。从培育经销商开始,探索符合当地消费者习惯的营销模式,再逐步加大直营的力度,把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更多环节掌握
在自己手中。实现海外市场突破之后,应逐步设立研发中心、生产中心、服务中心等,打造更加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全方位实现技术出海、服务出海、品牌出海、生产出海、文化出海。
参考文献:
[1]魏泓泉,拱千舒,郭小戈,等.新能源汽车出口任重
道远[N].南方日报,2023-11-03(B02).
[2]高驰.续驶缩水、虚假宣传、合同猫腻……新能源
汽车投诉增多[J].汽车与配件,2023(6).
[3]崔小粟.最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布[N].
中国证券报,2020-10-28(A06).
责任编辑:赵春燕
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