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电影《三个傻瓜》
赵东方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一、引言
2011年,《三个傻瓜》一上映便好评如潮,影响力非同一般。该部影片荣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这部影片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离不开其生动的人物形象,高潮迭起的剧情和深刻感人的寓意。电影讲述了三个大学生兰彻(阿米尔·汗饰)、法罕(马德哈万饰)和拉杜(沙曼·乔希饰)是在皇家理工学院同住一室的好朋友。皇家理工学院以严格著称,学业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好成绩,学生常常或放弃自己的爱好,或因担心考试成绩不如意而丧失自信,唯独兰彻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能够坚持自己选择的自由,而法罕和拉杜也在经历波折后,勇敢地做出选择,获得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始终坚持或最终实现选择的自由,都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契合,是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己人生的最好例证。
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他通过创作小说和戏剧,写出《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来阐述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于存在,关于他人,关于自由。
首先,萨特说:“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同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1]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意识是先于本质出现的。正如萨特所举的例子,剪刀的实物出现之前必定是工匠的脑海中先有了剪刀的样子,而后按照这种想法才制造出的剪刀。而人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基本存在,是绝对自由的,因此说人的自由先于本质。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自由选择,赋予自己本质和各种特点。人可以选择成为英雄,也可以选择成为懦夫。人可以选择从英雄转变为懦夫,也可以选择从懦夫转变为英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选择,无需为外力或他人所限制,但人拥有选择自由的同时,也拥有责任。“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也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我们的责任就要比先前设想的重大得多,因为它牵涉到整个人类。”[2]也就是说,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做出选择后,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
其次,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他人的注视使人物化,使人丧失主观意识,丧失自由。“在别人的注视下,我变成自在的存在,我成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为了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赋予我的存在,我被物化了。这样,在别人的注视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乱与不安。”[3]换句话说,在他人的注视下,人不自觉地按照他人的主观意识做出选择和行动,也就丧失了人自身绝对的自由。萨特的戏剧《禁闭》中一句话道明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他人的看法——他人即地狱。当人因他人的注视而丧失选择和行
动,丧失自由时,人会感到混乱和不安,十分痛苦,犹如身处地狱一般。想要逃离这种地狱,人就应该按照自我的主观意识做出选择和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
三、电影中主人公的自由选择
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要面对的“他人”,有校长“病毒”,有同学,有父母等等。在“他人”的要求和期望下,三位主人公有不同的选择。
1.始终自由的兰彻
电影中的兰彻无疑是最为与众不同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自由选择。即使校长“病毒”和他人带来诸多限制,兰彻也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兰彻选择自尊自爱。兰彻一出场便按自己的意愿做出了选择。大一新生要向高年级学生做出表示敬意的仪式,既卑微,又屈辱。作为“他人”的高年级学生认为大一新生应该顺从,应该接受愚弄。大多数大一新生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仪式,只是初来乍到,不得不屈从于高年级学生的势力,违背自己的意愿,按照他人意愿行事,忍受屈辱。兰彻一到学校就遇上了这个仪式,但他选择拒绝放弃尊严,因而被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抢去水杯,弄湿裤子,逼他就范,但兰彻趁其不备,进入屋子,这个高年级的学生仍想通过威胁,使他屈从,最终,兰彻以自己喜爱的物理知识,战胜了这个学生,还拿回了自己的水杯。这一系列
举动令其他人十分敬佩,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兰彻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屈从于人,自由地做出选择,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兰彻选择遵从自己的兴趣,快乐地学习。电影中,兰彻与校长“病毒”在学习方面的观点大为不同。校长“病毒”最常说的话是“生存就是赛跑。全速前进,否则你就会被践踏。”在他看来,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认同他的看法,按部就班,死记硬背知识,应对好每一场考试,学生如考试排名靠后,便会遭到他的羞辱。而兰彻认为人学习应该从兴趣出发,为学到知识开心激动,不能成为学习的机器。他喜爱学工程学,他会主动去听各个老师和教授的课。他时时在观察、了解和研究生活中存在的机器,认识机器的方方面面,能通俗易懂地解释机械是什么而不只是记住晦涩绕口的定义。在自己做出的选择下,他头脑灵活,具有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能认识到另一位学生无人机的创意十分了不起,还能修好那架无人机;他还发明了一个
摘  要: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来看,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三位主人公都遭遇了来自他人的限制,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他们最终都遵从内心,实现了选择的自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自由选择;责任;他人
378
能从汽车上获得能量的换流器,救了校长“病毒”大女儿的性命,得到了校长“病毒”的认可,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还建立了一个发明学校,使更多孩子有机会学习、发明创造。兰彻的成功在于他遵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坚定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断探索和进步,赋予自己独特的本质和意义。
2.战胜恐惧的拉杜
汽车影视拉杜是恐惧的。与兰彻不同,拉杜一直受到校长“病毒”的限制和影响。拉杜的家境十分普通,父亲瘫痪,待嫁,母亲唠叨。的嫁妆和家里的希望都在拉杜一人肩上。拉杜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考上皇家理工学院,说明他本人非常优秀,大有可为。可在校长“病毒”的“生存就是赛跑”的理论影响下,他内心的恐惧大大增加,只能按照校长“病毒”的要求拼命学习,去获得第一名,认为不是第一名就完完全全是个失败者。每学期42场的考试令拉杜焦虑不堪,每天烧香拜佛,十指戴满圣戒,来缓解内心的恐惧。他无法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忘记自己本身的优秀,沉浸在“差生”的恐惧中,忍受校长“病毒”“将来不到工作”的侮辱。在校长“病毒”要开除他时,他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从楼上跳下。至此,拉杜一直违背自己的意愿,隐藏起自己也很优秀的想法,按照他人校长“病毒”的要求奔向第一,他生活在恐惧中,感到痛苦。如果没有校长“病毒”的这种“鞭策”,拉杜大概不会因恐惧而耗费精神,能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成绩和表现应该是大为不同的。
拉杜战胜了恐惧。也正是这一次跳楼,经过多日的植物人状态,恢复意识的拉杜开始顿悟,不再害怕,
不再恐惧。他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即使考不到第一,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活着也是有意义的,也能够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回了自己的想法,变得十分自信。他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工作面试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正如他告诉面试官说:“即使我被拒绝,我也不后悔,我仍然是在生命中做有价值的事。你可以保留岗位,我保留态度”。他不再恐惧害怕,坚定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选择的自由,即使面试失败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样的态度和想法最终为他赢得了工作,他赋予了自己自信的特质,做出的选择是为自己负责的,也是为其他人负责的。后来,兰彻和法罕担心拉杜会因毕业考试失败而再次跳楼,为拉杜偷来试卷。拉杜轻笑一声,随即将试卷扔掉,坚定地拒绝作弊。拉杜选择依靠自己通过考试,即使失败也无妨,自己的生命仍然有意义。从电影可以看出,拉杜后来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拉杜遵从本心,做出选择,实现了自己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是对家人、对他人的负责。
3.勇敢选择的法罕
法罕是懦弱的,逃避选择的自由。法罕是另一类人的代表。法罕面对的“他人”更多是他的父母。法罕生活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父母竭尽所能为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可以为了法罕做出各种牺牲,例如唯一一台空调就安装在法罕的屋里,让法罕能够安心学习;法罕即将毕业时,父母买来了价格昂贵的笔记本电脑,作为法罕的毕业礼物。父母只是希望法罕能够努力学习,成为工程师,过上富裕的日子,因此,他们会为法罕的成绩从94%降至91%而忧心,会因为法罕结交与众不同的兰彻为朋友而恼怒。在这样的期望下,法罕害怕父母伤心,按照父母的意愿努力成为工程师,一直珍藏着自己成为野外摄影家的
梦想。然而,他拍摄动物照片时脸上的笑容和他一直装在书包里信件,表明他内心的真正意愿,他并不喜欢成为工程师,这种违背自己意愿的生活使他痛苦而迷茫。而这样的生活状态也一定是违背父母的初衷的。但他因为懦弱而未能遵从内心的想法做出选择。
法罕勇敢地做出选择,实现了选择的自由。经历了拉杜跳楼,加上兰彻的鼓励,法罕意识到他应该像兰彻一样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爱好,而不应该像拉杜一样一味地听从于人,按照他人的想法活着。法罕终于鼓起勇气,动情地说服着自己的父亲,希望父亲同意自己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法罕说:“成为野外摄影家又会怎么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这样朴实的话语说明法罕在实现自己选择自由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自己所应该负起的责任,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对自己的负责,将来的生活也会幸福,这是对父母的负责。最终,父亲明了法罕内心的想法,同意放手,同意法罕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选择自由。从电影可以看到,法罕成为野外摄影家中的佼佼者,出版自己的摄影集,也获得了他人眼中的成功。
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三位主人公最终都遵从内心,实现了选择的自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电影已上映十年,时至今日,再看这部电影仍然令人深思。从三位主人公的经历可以看到,萨特对人的
存在和自由及和他人关系的思考,对现代人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电影中拉杜和法罕的形象最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大多数人都像他们一样生活。有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虽然感到生活痛苦,却只得按照他人的想法过活,承受着他人带来的限制,丧失了选择的自由,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还有一些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却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不得不压抑自己,为他人而活,委曲求全一生。这两种生活都是令人痛苦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聆听自己的心声,坚定遵从内心,实现自己的选择自由,活出自己,超越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同时,也是为他人负责,这才是最为理想的生活,值得人为此奋斗一生。
参考文献:
[1]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第2版) [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 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简介:
赵东方(1983年7月—),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英语语言文学。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