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影视语言要素:镜头、声音、彩
第一节、影像画面与镜头
一、影像
“电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伴随着电影百年来的发展,人们对此作过形形的回答。
其实,最简单的说:电影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
如同文学的语言、音乐的声音和美术的颜料等一样,影像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原材料,影视艺术是影像的艺术,是运动的造型艺术。
视觉造型性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系统,而构成这一艺术语言系统的最基本的语言要素便是:影像、画面和镜头。
(链接视频《巴顿将军》片头)
(一)、影像内涵
影像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
象。影视艺术的核心便是通过摄影在胶片磁带上捕捉现实的创造性活动。
在此以前,一切工作只是准备性活动。写作剧本是文学性活动,生产准备是行政性活动。而一旦摄影机转动起来,那才是在摄制影片了。从拍摄工作一开始,同创作影片有关的每一个人就都为这个影像而奔忙。
(二)、影像的两大特性
与绘画、雕塑以及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不同,
影视艺术的造型元素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光影。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逼真性和幻觉性。
(1)、逼真性
影视的画面影像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它来自对客观的外在现实的记录。尽管镜头前的客观现实往往是被有意安排的,比如说影视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扮演的,场景也是大多是人为设定的,但胶片和磁带上的影像却都是来自于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所以,在这点上,影视影像比其他艺术都更为逼真。它拥有文学所没有的直观,绘画、雕塑所丧失的运动,音乐所缺乏的造型,并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在所有艺术中,只有影视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再现出来。
(2)、幻觉性
影视的影像本身实质上却又是一种幻觉,我们在银幕或荧屏上看到的活生生的一切,实际上只是一些光影。
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造成光影运动的幻觉的,摄制在电影胶片上的每一个画格都是静态的,银幕上运动的影像是一种幻觉,是由人的“视觉暂留”获得的运动的幻觉。电影语言的基础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影视的空间是一种幻觉。银幕或荧屏的空间都是一个二度平面,但通过光影,通过人物或物体的运动可以造成深度的幻觉,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影视的画外空间也是一种幻觉,可以通过场面调度、声音等手段来创造。
影视的时间是一种幻觉。由于蒙太奇的作用,影视可以通过省略、跳跃、并列等方式,使观众产生时间的幻觉。人的心理有一种补偿机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影像时间。
影视的运动是一种幻觉。运动既与时间有关,因为它标志着时间的延续;又与空间有关,因为运动总是在特定空间里展开的。一般认为影视的运动是由人的“视觉暂留”现象造成的。运动幻觉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汽车影视例如,美国故事片《巴顿将军》( 1970年) 第一个镜头是一面充满整个画面的美国国旗。由于画面中只有一面旗,没有任何参照物来进行比较,我们无从知道这面旗的大小,虽然银幕上同时传来嘈杂的人声和"立正"的口令声,但这除了使人感到声音和旗是处于同一空间外,再没有给人更多的信息。十几秒钟以后,在画框的下边缘逐渐露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他在国旗的背景上,自下而上地登上一个显然是讲台的高台上( 那高台始终处在画框下线的边缘外),当他全身露出画面后,继续向前迈了四步,立定。传来的声音是脚踏木板的声音。
我们看一下,这个镜头至此为止造成了什么样的生理--心理效应呢?
这个镜头原来只有一面美国国旗,没有参照物。当那个小小的身影刚一露头时,镜头里立即出现了一个与那旗子相对比的参照物。幻觉顿时引起了变化。首先是旗与人的比例令人意外地相差悬殊,因此国旗的幻觉突然变大了。其次,这个身影出现在国旗前面,因此国旗仿佛突然变到背景上,因此显得更大了。利用两个变( 运动的幻觉) ,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在开端的十几秒内就造成美国国旗变大的幻觉,从而体现出那部影片的主题。在看这一段镜头时的生理-心理效应都是“旗子变大了”。创作者无须让片中人物大喊大叫:“美国伟大!”而是要使观众感到。
二、画面
(一)画面内涵
画面就是电影影像的呈现方式,画面使影像具有形式和实体。
电影从“活动照片”、“活动绘画”发展而来,银幕上的任一动态影像,都是由胶片上的若干静态画面构成,静态画面称作画格,画格上是一连串不动的单幅照片,即摄影机摄制在胶片上的运动物象的瞬间静态造型。所以,电影的影像并不是现实的一种简单复制,而是电影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符号。
(二)画面特征
电影画面不是静态的照相,因为银幕上的影像是不断变化的。胶片上的
每一个画格都有些微的不同,画面是始终在变化着的影像的一种不断的流动。电影导演不象舞台剧导演那样只在舞台框的限度内调度演员,他要通过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影像来创造一部影片。正是运动赋予了电影以一种其他艺术所缺乏的特质。影视是采用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画面代表影视所拥有的空间扩展性,画面内动态的影像代表影视所占有的时间延续性。
(三)、画面构图
在拍摄影片时有两个最基本的创造性因素:①导演,⑧摄影艺术。导演作为对影片创作负有全责的艺术家,准备和设计整个影像。他与摄影师一起在胶片的画面上创造影像。
影视画面构图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部分。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处于中心的地位。陪体是指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环境是围绕着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与后景两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组合关系构成特定的图形,表达着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如,陈凯歌电影《黄土地》中“犁地”的画面构图:地平线置于画面的上端,起伏的黄土几乎占满了画面,人物被挤到了画面的边缘。这个画面构图的
主体是“黄土地”,人物反而成了陪体,导演正是借助构图,来凸现土地的宽广
博大以及人在土地面前的渺小、人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还有翠巧爹那艰辛有力
的步履,这一切喻示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平瘠土地上顽强寻求生存的文化命题。《黄
土地》是陈凯歌创作的“一个中国的故事”,是第五代探索电影的代表性作品,
其突出特征就是影像表意大于情节表意,影片大大强化了的构图、光影、彩、
音响等视听元素的作用,在影片的影像系列中,除了4个主要人物,“黄土地”
和“黄河水”也成了导演手中的重要角,成为传达象征意味和表现意味的重要
影像符号。
三、镜头
(一).镜头内涵
影视的影像画面由镜头拍摄而成,镜头的功能就是将形象从真实世界里
转移到胶片或磁带上。所以,影视艺术最基本的也是相对独立的构成单位是镜头,镜头是影视影像画面的基本叙事单元,是指摄影机一次开机到停机间连续拍摄的影像片断。一部影片的内容是以镜头为单位一个个拍摄出来的,有时一个镜头只有一个画面(短镜头或瞬间性的镜头),但当摄影机移动摄影时,一个镜头就可能包含好几个画面(时值较长的镜头)。
镜头可将现实世界中一切可感知的因素拍摄下来,但拍些什么,不拍什么和怎样拍的问题都必须经过创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现实时空经过镜头的选择、组织,转换为银幕呈现的艺术时空。
因此,有人说,电影的发明实际上是发明了一个摄影机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摄影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摄影机的眼睛可以带着观众在时空中自由翱翔,摄影机可以把观众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入到几百公尺以下的静静的海底,高攀到世界最高峰,甚至可以带你进入外层空间,只不过,这只眼睛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二).镜头的运用
镜头对影像创造起作用的有如下几个因素;景别、运动、角度、视点等。
(1)、景别
在影视创作中,摄影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变化构成了镜头的不同景别。
景别是指处理镜头中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引导观众注意力的镜头运用方式。影像的大小、疏密、距离等,都和景别的处理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