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分布式能源技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中国人口众多,自身资源有限,按照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依靠自己的能源是绝对不可能支撑13亿人的“全面小康”,使用国际能源不仅存在着能源安全的严重制约,而且也使世界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能源技术
前言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 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 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 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 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2004113日在北京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中国六大高能耗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
费迅速增长,2006年其总量为12.60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4%,高于核燃料汽车11%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也在不断上长,由2001年的42.9%增至2006年的51.1%,已经超过了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能源消费的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而这些污染型能源对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极为恶劣的。如煤炭、石油类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种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的形成酸性降水,破坏环境,影响生态;有的降低大气能见度,某些有机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又会形成光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能源物质中夹杂的重金属元素也会污染土壤、水域等,造成危害。过去认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排放,因会形成城市热岛,并因全球性温室效应使地球升温,也日益受到关注。
能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所以我们从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来看,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十分必要。必须要长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绿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和氢能源,推行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为针对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所列出的建议:
1)实行节能优先政策。节能政策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长期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就是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选政策。建议加快理顺节能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应率先示范节能,促进节能与清洁生产一体化。利用排污收费政策促进节能政策的实施。
2)促进能源结构绿化 能源结构低碳化由于目前国内外未将水电、核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列入能源消费核算体系,我们用以下数字进行比较。2008年中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122.5%,天然气3.5%,煤炭7 0%,核电1%,水电7%;当年世界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3 5%,天然气2 4%,煤炭2 9%,核电5%,水电6%。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里面,煤炭占了70%,水电、核能等新能源加起来才只占8%。改变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
费结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能实现“发展”和“低碳”两个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看,仍然需要利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以足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从碳减排的目标来看,需要尽可能减少煤、石油等“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以“零排放”的新能源和“低排放”的天然气替代。我们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发展与减排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在充分利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保障发展和限制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之间,提出一个平衡与协调的折中方案。对任一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都要做好以下工作:3.2.1计算全部可再生能源(含非商品能源)在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目前,中国城市一次能源核算中只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商品能源,其中除水电、核电外均属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非商品能源均未列入能源核算体系。为了研究城市全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发展目标,需要在现有商品能源核算的基础上,增加非商品能源的核算。由于水电、核电以外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未列入能源核算体系,在计算单位G D P能耗、总能耗和能源结构时,需要在商品能源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出总能耗的数字;然后计算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总能耗的比例,从而可以确定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未来还有多大潜力。最后计算目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而可以确定“零排放”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对能源体系低碳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