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样本选取
此次采取全面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对9市银行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同时,选取1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以下简称“样本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大、中、小型企业分别为4、1、9家,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装置和配件制造、相关设施及服务的企业分别为3、3、7家,汽车销售公司1家。
二、基本情况
(一)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业务规模显著扩大。一是开展相关业务的银行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10月底,开展新能源汽车企业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有25家,较2015年末增加7家;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有22家,较2015年末增加12家。二是支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有所增加,截至2023年10月底,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客户26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家。三是贷款余额和贷款笔数大幅上升,截至2023年10月底,商业银行累计发放新能源汽车企业贷款余额61.8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75.6%、29.2%,累计发放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贷款余额0.2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113.2%、107.4%。
(二)金融支持及产品创新力度加大。一是提供多样化、特化金融服务。例如沧州市工商银行创新担保方式,采取专利权质押方式盘活企业品牌价值,通过“土地质押+专利权质押”组合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浦发银行滨海业务部为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自贸区版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增强了企业的资金整合能力。目前,3.5%的商业银行针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资金需求创新了金融产品,且已投入使用,8.6%的商业银行正处于创新过程中。二是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滨海农商银行、孝义市农信社等多家银行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绿通道,优先安排信审会。据调查,近半数的银行已将办理时间缩短至15天以下。三是放宽信贷准入标准。例如兴业银行保定分行在信贷政策上对新能源车企业倾斜,较传统汽车企业降低了信贷准入标准。四是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信贷优惠。在已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银行中,17.5%的银行在规定范围内降低首期付款比例,51%的银行首付款比例仅为20%-30%,20%的银行适当延长了贷款期限。
(三)风险防范意识较强,暂未出现不良贷款。44.6%的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本机构授信管理办法和风险识别规范;18.2%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10%的商业银行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连带担保、承诺函等进行风险缓释。如工商银行唐山曹妃甸支行2015年末为上汽客车发放5000万元“新能
源汽车贷”,银行对该笔贷款进行“封闭式管理”,具有“应收款质押”功能,有效规避了信贷资金风险。截至2023年10月末,9市金融机构新能源汽车企业贷款中暂未出现不良贷款。
(四)多数商业银行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且保持理性态度。98.5%的商业银行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其中18.5%的商业银行认为短期内会有突破性进展,73.8%的商业银行认为短期难有突破,长期或见成效,只有7.7%的商业银行认为此行业随机因素较多,难以做出准确预判。同时,愿意在未来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分别占到52.2%和47.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展新能源汽车信贷业务的银行仍然较少。78%的商业银行尚未开展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或消费者的信贷支持业务。一是目前基层银行经营模式仍受总分行管理框架制约,贷款权限较小,无法进行灵活的机制创新,削弱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二是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加之电池成本高、续航里程不足等技术问题尚未有突破性进展,影响了市场需求的释放。保定长城汽车反映,当前新能源汽车性能不完善;河北中兴汽车制造公司反映,目前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在数量、位置选择等方面不能满足大量新能源汽车的使
用;庞大汽车销售集团反映,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短期的收益水平,银行出于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放贷积极性不高。
(二)信贷支持结构不够合理。一是贷款仍以短期贷款为主,约76%的商业银行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发放的贷款中短期贷款占八成以上,46.2%的样本企业表示银行贷款期限短,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二是贷款形式以抵押、保证类贷款为主, 86.8%的商业银行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发放的贷款中抵质押、保证类占八成以上,样本企业中缺乏有效抵质押资产、担保问题难以解决的企业分别占53.9%、61.5%。如河北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反映企业抵押物不足,担保公司难以为企业提供足额担保。三是银行贷款多用于生产线等固定资产建设,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较少。目前仅有14.3%的样本企业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四是企业获得贷款难度较大,样本企业表示银行贷款的获批率在50%以下,71.4%认为融资难度加大,50%表示资金状况较上年较为紧张,92.9%的尚存在资金缺口。
(三)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业务开展过程受阻。汽车 金融一是产品研发效率低。新能源汽车行业起步晚,产业链条成熟度较低,银行在前期研发投入方面资金需求量较大,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在已开展此类业务的银行中,75%的银行表示缺乏汽车、金融复合型人才等相关的智力支持,
产品研发团队的效率较低。二是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查工作难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建设、技术研发等项目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目前在已开展此类业务的银行中,79.2%的银行表示相关人才的匮乏导致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查工作难以开展。三是营销效率偏低,在已开展相关业务的银行中,80%的商业银行未形成具备专业知识的营销团队,营销效率偏低。
四、政策建议
(一)引导金融机构增强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对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调整信贷结构,并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基层金融机构业务权限创新等方面对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予以指导。
(二)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举办面向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社会融资培训会,加大对企业的金融知识普及,提高企业对绿债券、互联网票据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的了解程度,逐步摆脱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心理。
(三)指导金融机构规范业务管理,完善数据统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尽快确定绿产业统计标准,统一相关数据的统计口径。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业务管理,规范新能源汽车企业贷款用途的类别划分,采取适当方式将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与普通汽车消费信贷予以区分。
(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金融机构防范风险。联合工商、司法等部门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新能源汽车企业信用信息,并对有“骗补”行为的企业予以公布,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小贷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信息的征信管理,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