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飞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汽车制造商摘要: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产业的基础。加快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对实现湖北“工业强省”战略和汽
车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对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分析,运用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关键词:汽车产业;零部件工业;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U4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83(2008)01-0058-04
StatusofandDevelopmentalCountermeasuresforAutoParts
IndustriesofHubeiProvince
ZhaoPengfei
(HubeiAutomotiveIndustriesInstitute,Shiyan442002,China)
Abstract: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autopartsindustryofHubeiProvincewereana-lyzedaccordingtothedevelopmentaltrendoftheautopartsindustriesoftheworld.ThedevelopmentalcountermeasuresfortheautopartsindustriesofHubeiProvincewereputforward.Keywords:autoindustry;partsindustry;developmental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08-03-06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7]136);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B20082306)
作者简介:赵鹏飞(1962-),男,陕西扶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研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AutomotiveIndustriesInstitute
第22卷第1期
2008年3月
Vol.22No.1Mar.2008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1],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是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抓住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转型的历史机遇和湖北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机,建立起与整车发展相适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对湖北实现“
工业强省”战略和实现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迎接挑战,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汽车产品的安全、环保和节能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为了应对这些变革,世
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重组和产业转移
的趋势进一步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加快,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世界汽车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零部件企业为了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在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实力的前提下,零部件生产逐步转向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按地域重新分工、组合、兼并与集中,使零部件生产步入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重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规模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超过70%已来华开展业
第22卷第1期
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已超过1200家[2]。
2)零部件企业积极融入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全球采购体系。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为了降低汽车产品的成本,汽车生产企业采取了零部件全球采购的对策,以购得低价格、高质量的配件,汽车生产企业向专业的外部供应商采购的潮流越来越明显,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努力融入全球采购体系,
由此产生了零部件采购战略大变动的趋势。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从单一生产向努力搞好服务、与汽车制造商建立起信任机制转变。汽车生产企业已经从产品销售开始打造了一条全程服务的网络,把汽车产品做为全程服务的对象,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零部件供应商承担了为配套产品的质量、性能、服务的相应责任,主动地与汽车制造商建立起相互信任机制,以求得共同发展。
3)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努力向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和专业特的企业转化。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已经从总装厂向零部件供应商转移,因此汽车产品高新技术的采用主要由汽车零部件企业来完成,同步开发和超前研究相结合并开始形成体制,对汽车性能改善、质量提高、价格降低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促使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向高专业化水平、高技术方向发展,培养一批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已成为当前汽车零部件产业界的一个趋势。汽车零部件生产采用电子化、自动化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设计系统化、模块化的集成式组件,汽车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由零部件先行,将汽车零部件企业由单一生产转化为具有高科技人才组成团队的专业化科研生产综合体。1.2产品及技术发展趋势
1)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在汽车生产中,随着柔性生产技术的出现,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进行混流生产,同时进行不同车型的装配,以满足市场对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可以在同一生产线上轮距可变的通用底盘系统(称为车型平台),基于这种平台可以匹配多种可变总成和零部件,实现在一个基本车型上组合不同款式、性能各异的车辆,这要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上密切配合。适应汽车生产企业的要求,世界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已采用系统集成和和模块化生产技术
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
2)产品电子化和智能化。电子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提高了汽车的性能,成为汽车产品制造高附加值的助推器。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将电子技术广泛用于于汽车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故障诊断、导航通讯等方面,使整车的安全性能、排放性能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汽车电子化零部件的比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电子化技术已成为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据统计,国外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15%上升到目前的30%[3]。
3)产品环保化。有关专家指出,“20世纪是汽车改变人类社会的时代,21世纪将是人类改变汽车的时代”[4]。开发安全、环保、节能的绿汽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绿汽车的概念是:设计上尽量减轻重量,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生产中尽可能实现无污染;使用时实现零排放;报废后大部分资源可降解、回收或再生利用。针对“绿汽车”的研究和开发,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突破口,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力度。
2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是在跟进“东风”中逐步壮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和开发体系,零部件的市场已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
2.1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优势分析
1)雄厚的基础优势和相关专业的关联优势。湖北省已经形成以东风公司为主导,以地方企业为依托,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础。武汉市是我国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在国家授予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160家企业中,湖北省有8家企业入选。湖北省作为中部的老工业基地,与汽车工业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产业实力较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湖北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的整体发展,而且将增强湖北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为湖北汽车零部件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吸纳和承接国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向湖北转移。
2)零部件企业的相对聚集优势。目前湖北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近2000家,主要集中在十堰、武汉、襄樊、随州、荆州等地,这些地区汽车零部件产
赵鹏飞: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59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3月
品的种类、资产、销售收入、配套比重总体均超过全省汽车工业总量的80%,且具有互补性强、关联程度高等特征,仅在武汉市汉阳开发区,登记投资的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达70多家。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聚集区已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集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3)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湖北的投资逐年增加。随着国际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快速发展,国际上著名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供应商也大批随之进入,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经营规模大,技术实力强,带动了国内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国外著名的零部件企业,如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奥等均在湖北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汽车电器、汽车电子、车身部件等各个品种,有利提高湖北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4)汽车零部件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平台,零部件产品的外向度不断提高。目前,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为本地企业配套供货,还为国内其它主要整车企业配套,部分产品如汽车空调、曲轴、转向器等已出口欧美等国,为采购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产品多元化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2.2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来看,其发展相对滞后,在自主研发、技术进步、产业规模和结构、配套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能力薄弱。目前来看,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品更新换代上速度迟缓,跟不上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许多产品为商用车配套,能为乘用车配套的不多。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企业仍然依靠模仿进行生产,对于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制开发资金投入不多,缺乏自主开发的技术,
更谈不上专利技术和技术创新。高层次的系统开发和模块化集成难以开展,缺乏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理论的应用和开发,尤其是以应用电子技术为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开发较少。在电子技术在零部件产品中应用比例越来越高的形式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低。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虽已形成相对集聚优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集而不聚”的现象依然存在。湖北的几千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布全省,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几个地区,真正达到规模要求的不多,尚未真正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出来,加之“省内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企业仍然依靠模仿进行生产,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的产品大多数是‘大路货’,对骨干企业的依赖性强”[5],无法形成较强的开发能力,难以满足外商大批量采购的需要。
3)零部件产品与整车的配套能力较弱。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汽车整车制造的配套关系上,国内外企业有较大差距。在国外,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完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运作。这取决于两者目标的一致性,即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前提下,只要技术标准达标、质量可靠、服务到位、价格合理,两者的合作即可成交。而在我国则要受到隶属关系、地域分割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散、乱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加之技术水平、生产工艺等因素,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能力显得薄弱。以神龙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为例,在神龙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体系中,武汉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的零部件产品不到采购总额的一半[6]。
3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零部件体系做支撑。到“十一五”末,湖北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超过130万辆,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达到100万辆份[1]。抓住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转型的历史机遇和湖北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建立与整车生产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对实现汽车工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紧跟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发挥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比较优势,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调整、整合和重组,实现汽车零部件工业在规模经济和产业结构上的突破;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构建汽车电子产业,提升零部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育3 ̄5家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总成企业集团和一批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企业,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以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为
60——
第22卷第1期
突破口,攻克新型能源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为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加快零部件工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紧跟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省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零部件工业相对集聚地区的企业集团化发展,使其具有产品开发、系统配套、模块供货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在产业集内,培育发展小型巨人企业,使其能按系统开发产品,按规模经济组织生产;积极扶持成长型企业,为企业集团提供配套,形成规模效益。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突出零部件的专业化和模块化,应重点发展车身内外饰、底盘、转向及传动、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车轮等系统模块,提高集成化制造水平。系统模块应按乘用车和商用车2个体系逐步分成3个层次:第1层次为模块或系统供货企业;第2层次为部件供货企业;第3层次为零部件供货企业。总之,要在产业集内形成“产业专业化、规模经济化”为特征的块状经济和链状经济,提高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2)加大对汽车电子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支持,加快高技术、高附加值零部件产品的发展。在汽车电子新产品研发方面,加大以数字技术、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整合省内零部件检测、研制、开发资源,组建由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汽车电子研发体系,建设国内一流的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在电子产品研发方面,要按照发挥优势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装置的部分产品上取得突破。构建汽车电子产业链,实现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和汽车电子生产企业的共赢,加快提升电子零部件产品为东风公司和神龙公司配套的能力和水平。
3)抓住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转移的历史机遇,提升零部件产品的配套层次,构建汽车零部件国际
贸易平台,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重点支持和引导骨干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开发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使其零部件产品向专业化、规模化、零部件总成转型,带动各具特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发展;提升骨干企业的配套层次,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使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在世界战略转移和分工中实现突破。
4)汇聚各方人才,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实施人才战略是世界大型跨国汽车公司和大型零部件企业实施产品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汽车零部件工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省内相关高校要积极适应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努力培养和满足汽车零部件企业所需人才。政府的人才开发基金,适当向从事零部件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才倾斜。与此同时,高校和企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对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训。在零部件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不仅要有理论上的突破,而且措施上要有创新,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要通过零部件企业内部人才资源的整合和对外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适应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人才梯队,是推动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4结语
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是实现湖北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湖北国民经济持续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十一五”乃至今后将是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10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将接近1000万辆,即时全国汽车零部件规模将达8000亿元左右。湖北如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参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已成为湖北汽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学习读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23.129
[2]李永钧.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走势剖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7(7):8-10.
[3]苟海平,李赞峰.汽车零部件产生竞争形势与战略选择[J].汽车工程,2007(11):1021-1024.
[4]江波,陈光林.突破制约零部件发展的“瓶颈”[J].时代汽车,2007(10):28-31.
[5]任世茂.湖北产业集发展调研报告[R].湖北省人民政府调研报告,2007.
[6]夏宏武.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经济师,2007(1):264-266.
赵鹏飞: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61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