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及各国汽车发展现状
摘要:汽车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结晶,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汽车制造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与之相伴的,汽车设计人才的本土化也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发,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设计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因此他们对新车型的引入也从以往单纯从国外引进成熟车型向开发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车型过渡。在此前提下,势必需要加强对本土设计人员的吸收和培养,这是因为本土设计人员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市场的定位也更加准确。 汽车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它在人们生活所扮演的功能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着.
关键字:外形设计;发展之路;现状
1. 现代汽车的诞生
一百多年前,随着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从卡尔·奔驰家的后院驶出,人类历史便跨入了汽车时代。但是在那时,汽车只是在四轮马车上安装一台汽油机,行驶缓慢,故障频繁,比
马车快不到哪里的简陋机器,直到伟大的福特T型车的大量生产,人类社会才真正坐在了轮子上飞奔,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汽车才诞生。         
福特T型车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它创造了500多万辆的产量奇迹,使汽车得以普及,成为现代生活的必备,特别是汽车外形的设计变革与发展,与现代产品设计潮流也是密切相连的。现代汽车的外形已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外形的装饰加工上,它已不再是四只车轮加一个货箱的简陋机器,而是集科技与艺术之大成的人类智慧的结晶郑州日产帕拉骐 。汽车设计师们以他们丰富的形象思维,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应用,不断创造出性能优良,又让人赏心悦目的产品,汽车是真正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知道空气阻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汽车低速行驶时,遇到的阻力主要是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并不大。(见下图)二十世纪初期的汽车多以高大的厢式马车造型为主,无论是篷式帆布车厢还是方方正正的硬顶车厢,由于他们的车速不是很高,虽然其迎风面积很大,也不会产生极大的空气阻力,但随着车速的提高,空气阻力便不可忽视了,它已经超过轮胎与地面的滚动阻力,成为汽车行 驶的主要阻力,是进一步提高车速的大敌,因此人们开始以降低车的高度减小迎风面积来克服空气阻力。    最初的拖挂式房车
                                                     
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同时。尽量适应批量化生产的要求很人们当时的接受程度,于是“气流”牌汽车诞生了。“气流”接连创下了72项新的速度纪录,其中包括157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以平均15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行驶800公里,以平均135.6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行驶豪华品牌汽车24小时,行程超过3256公里。“气流”还刷新了批量生产汽车的所有纪录。虽然“气流”创造了汽车性能的辉煌,但是它的销售情况却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它的外形设计超越了时代的欣赏能力,由于看惯了传统的厢式汽车的人们,对这一革命性的变革一时还难以接受,现代的汽车设计,对空气动力的研究更是十分重视,几乎每个大型汽车企业都由专门的风洞实验室测试汽车的空气动力特性,这是一个极其昂贵并且耗时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汽车企业都舍得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各方面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消费者希望汽车能更平稳舒﹑烦人的风噪声越小越好;汽车的在高速时的震动也要越小越好。同时还要性能优良﹑经济省油:低速时要
保证侧风对汽车的影响不很大,高速时要保证其有足够的下压力,避免发飘。这些都要靠改善其空气动力的特性得以改善,车身外部任何一个部件的设计都要经过空气动力试验得以改进,现代的汽车(轿车)风阻系数一般在0.280.35之间,2002年大众汽车研制出百公里油耗1升的试验车,为了减小风阻,降低油耗,车身的风阻系数只有0.195。(见下图)由此可见现代汽车设计,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空气动力学的参与了。        美国大众汽车
空气动力学使流线型的设计风格持续了近20年,并且这一造型风格直到今天也是现代汽车设计的主要风格之一。
2.各国汽车发展道路
1)美国的现代汽车发展之路美国是一个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征,造就了美国人自信﹑豪放﹑民主﹑向上的民族精神,再加上美国地域辽阔,由于没有历史的原因,所以道路宽阔笔直,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的汽车呈现出有别与其他地区的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车体庞大﹑线条硬朗﹑装饰性强﹑善于创新。这种风格可以说贯穿了美国现代汽车发展的始终,直到现在,美国风格依然是世界车坛别具特的流派。美国的现代汽车,大体经历了
四个时期:初期﹑流线型时期﹑尾鳍时期﹑回归时期和现在。初期的代表就是福特T型车,它虽然创造了汽车历史上的一个神话,但是T型车的外表并没有什么特,和同时期的欧洲车相比甚至显得丑陋,这和当时亨利·福特提倡经济实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美国产品设计还不成熟,因而这时的美国汽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2)欧洲的现代汽车发展之路  欧洲的汽车工业比美国历史还要久远,它的汽车设计则走过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历程。直到今天,世界上最顶级的豪华汽车几乎都在欧洲。同时欧洲大多是历史悠久的古城,街道狭窄,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欧洲也是生产小型车的行家里手,造就了大众“甲壳虫”,雪铁龙2CV,菲亚特500P,英国的奥斯汀,迷你(Mini)等汽车史上的经典小车。同时,欧洲也是一个有着赛车传统的地区,因此欧洲的跑车也十分闻名,造就了很多超级跑车。可以说欧洲汽车呈现了比美国更加丰富多彩的汽车文化。欧洲汽车的外形设计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欧洲的豪华车可以说声明显赫,从我们熟悉的奔驰宝马,罗尔斯·罗伊斯,本特利,到不太为国人熟悉的捷豹,布加迪,款款都是高贵典雅,价格不菲。欧洲的豪华车,庄重,    欧洲豪华轿车
典雅,线条流畅,用料考究,同时性能优良,车身宽   
大,乘坐舒适,既不像美国豪华车那样夸张,             
风神a60优惠3)日本的现代汽车发展之路
日本的汽车工业从20世纪初出现,到30江铃全顺7座年代发展的初具规模。日本汽车走了一条先仿制在自行开发之路。1934年丰田公司成立,开始仿制雪佛兰车。军国主义的疯狂备战使日本汽车企业规模迅速扩大,1942年丰田产量达到16261辆,几乎全部都是所谓的“战时型卡车”。二战期间日本的汽车工厂被痍为平地,战后日本被美国托管,日本汽车工业被美国限制,但是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日本汽车企业得到大批美军车辆生产订单,这期间美军从日本订购了10280辆卡车,再加上日本从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经济开始复苏,汽车市场开始扩大,日本的汽车工业开始腾飞。
4)我国现代汽车发展现况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0314月,全国累计生产汽车141.30万辆,同比增长敞篷跑车报价43.77%,销售汽车135.96万辆,同比增长38.45%;其中轿车生产56.35万辆,同比增长113.32%,销售完成53.95万辆,同比增长88.24%kers。由此可见,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街上行驶的国产车越来越多,但是几乎都是披着“外国皮”的国产车,从几万元的奥拓,云雀,到几十万的奥迪,别克,几乎全是现成的外国设计成品在中国的组装生产,即使声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比如小红旗,奇瑞风云等,其实也不过是在外国的过时车型上小修小改一番。我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现代汽车是高科技的结晶,因此现代的汽车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机械,电子,材料      国产汽车(奇瑞)
计算机辅助设计,空气动力学试验,碰撞试验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不仅有高精尖的人才,
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汽车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可是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虽然有长足发展,但是论技术,论实力还是无法和国外的大汽车企业相提并论,因此我国的汽车企业大都直接引进国外车型进行散件组装(CKD),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汽车发展的捷径。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组装生产是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日本和韩国两个汽车生产大国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跻身世界汽车强国,必须最终形成自己的汽车设计风格,不然就只能永远被外国所操纵,成为外国汽车的贴牌厂。我们同时应该加大对汽车设计的投入,不仅是汽车企业,全社会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国外,除了汽车生产企业自己的设计队伍,独立的设计企业也是汽车设计的重要力量,通过给不同的企业设计不同类型的产品,可以进一步拓宽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水准,做到更专业,更有优势。
3.总结
现在汽车在中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已经成为老百姓谈论的话题,也是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的汽车企业更是进入高
速发展期,每年都有几十种新车下线。但是和快速发展的汽车生产相比,汽车设计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这是和我国汽车发展现状有关。我国的汽车要么就是完全引进国外成熟的车型,要么就是委托国外设计然后自行生产,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生产的车型可谓凤毛麟角,而且大多因为企业的投入不足和设计能力落后而显得很不成熟,但是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大发展,就必须走出有自己特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和韩国汽车发展的成功经验,他们从最初靠单纯引进外国车型到逐渐摆脱束缚走出本国汽车道路,最终成为汽车强国,就是始终重视汽车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自己的产品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能力面对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作者 谢振华  汽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2007,45(1):
2.作者 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 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6-8.
3.作者 童有好.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汽车维修与保养,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