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K1330763
(二)课程英文名称:Traffic accident settlement and motor vehicle insurance
(三)开课对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五)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为学生建立起有关交通事故处理与车辆保险的基本概念,了解和掌握有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与机动车主要商业保险险种的基本规定和实施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拓展知识面,也可为将来从事汽车保险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研究汽车保险的经营及保险市场;汽车保险合同与原则;汽车保险产品介绍;汽车保险承保实务;汽车保险理赔实务;汽车事故非车损评估;车辆损失评估;汽车保险欺诈的预防与识别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32 学时
分数: 2 (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汽车保险理赔查询(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验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2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1章汽车保险基础
教学要点:
讲述风险、保险盒汽车保险的基本知识;介绍汽车产品的社会经济价值;汽车市场、汽车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汽车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过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风险的定义与要素;(了解)
2.汽车保险的定义、作用与特点;(掌握)
3.汽车保险业常见现象分析;(理解)
4.汽车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经营创新。(了解)
第2章汽车保险合同与原则
教学要点:
讲述汽车保险合同与原则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汽车保险合同的特征;(领会)
2.汽车保险合同的主体、客体及内容的主要规定;(了解)
3.汽车保险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规定;(了解)
4.各汽车保险原则的主要含义。(掌握)
第3章汽车保险产品
教学要点:
讲述各类汽车保险产品。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1.我国交强险的特征、作用、实施、条款含义及费率计算;(了解)
2.汽车损失险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条款的含义及保险金额的确定;(了解)
3.汽车三者险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条款的含义;(了解)
4.各附加险种条款的含义。(了解)
第4章汽车保险承保业务
教学要点:
讲述承保流程中的展业、投保、核保、签单、批改、续保等环节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承保流程;(掌握)
2.投保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了解)
3.核保工作;(了解)
5.批改和续保工作。(了解)
第5章汽车保险理赔实务
教学要点:
讲述汽车保险理赔的意义、原则、特点、流程、实务、监督、索赔等知识。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掌握)
2.汽车保险理赔的流程;(了解)
3.定损流程(领会);
4.赔款理算;(掌握)
5.核赔流程与主要内容。(了解)
第6章车险事故现场查勘
教学要点:
讲述车险事故现场查勘的目的、原则、概念、流程、相关准备工作及各环节。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现场查勘概念;(掌握)
2.案件受理流程;(了解)
3.查勘之前的准备工作(掌握);
4.现场查勘的八大环节;(掌握)
第7章车辆损失定损实务
教学要点:
讲述保险车辆的碰撞、水灾、火灾、盗抢等各种形式的损失评估。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事故车辆定损的原则和方法;(掌握)
2.汽车碰撞的损失评估;(了解)
3.汽车火灾损失程度的评估;(了解)
4.汽车水灾的原因认定;(了解)
5.汽车盗抢定损。(掌握)
第8章财产损失与人伤定损实务
教学要点:
讲述汽车保险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第三者财产、车上货物、事故施救等费用,损余物资残值等非车损的评估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汽车事故中人员伤亡费用的赔偿项目和费用计算;(了解)
2.第三者财产的定损方法;(了解)
3.车上货物的定损方法;(了解)
4.施救费用和残值的合理确定。(了解)
第9章汽车保险欺诈的识别与预防
教学要点:
讲述汽车保险欺诈的定义、现状、形成原因、主要形式及消极影响等,介绍针对保险欺诈的防范措施与调查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1.汽车保险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了解)
2.对汽车保险欺诈案件的调查方法。(了解)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汽车保险与理赔》第3版,李景芝赵长利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汽车保险与理赔》第1版,李劲松朱春侠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