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氢能重点产业链介绍
第一章:氢能产业链上游
我国氢能产业具备长期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在2030年碳达峰愿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预期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可再生氢产量约为500万吨,部署电解槽装机约80GW。在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
制氢一路径及成本比较
当前全球氢气年产能约7000万吨,我国氢气产能约3342万吨;国外市场以天然气制氢为主,占比约为75%我国以煤制氢为主,占60%以上。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极小,却是降低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因此正在得到全球范围的大力推动。我国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较为成熟,应用比较广泛,但存在单体制氢能力较小、电流密度小、占地面积大
等问题。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技术国内外均处于研发和小量应用阶段,我国质子交换膜制氧技术在设备成本、催化剂技术、质子交换膜本身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因此,短期以成熟的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为主,中长期为碱性、质子交换膜等多种制氢方式并存。其他制氢方式包括生物质制氢、光解水制氢、核能制氢等,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发阶段,尚无规模化应用。
制氢一工业副产氢亟待有效利用
我国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可作为我国氢能发展初期的过渡性氢源。化石能源制氢过程碳排放巨大,而在工业副产物中提取氢气既可减少碳排,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排空的工业副产氢产量约为450万吨,可供97万辆氢燃料公交车全年运营。其中,PDH以及乙烷裂解副产氢约为30万吨,主要分布在华东及沿海地区;氯
碱副产氢约为33万吨,主要分布在新疆、山东、内蒙古、上海、河北等省市;焦炉煤气副产氢约为271万吨,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地区;合成氨醇等副产氢约为118万吨,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
制氢——电解水制氢成本分析
电解水制氢成本一般包括设备成本、能源成本(电力)、原料费用(水)以及其他运营费用。与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相比,碱性和PEM制氢技术在生产运行成本与设备投资成本上均较为昂贵。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平价上网,尤其是对局部区域弃风弃光的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电价有望持续降低。以目前的电解水平,当可再生能源电价降至0.2/kWh时,电解水制氢成本将接近于化石原来制氢成本。同时,随着制氢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破、电解槽能耗和投资成本的下降以及碳税等政策的引导下,电解制氢技术在降低成本方面极具发展潜力。
储氢运氢一三种形式的结合应用前景
对于高压气态运氢运输,当运输距离为50km时,运输成本为3.6∕kg,随着距离的增加长管拖车运输成本大幅上升,当运输距离为50Okm时,氢气的运输成本达到29.4/kg。因此,长管拖车只适合短距离运输(小于20Okm)。液氢槽皤车运氢成本对距离不敏感,当加氢站距离氢源点50-50Okm时,运输价格在10.4-11.0∕kg范围内,这是由于液氢成本主要来源于液化过程中的耗电费用,仅与载氢量有关,而与距离无关。因此,液氢罐车在长距离运输下更具成本优势。管道运氢成本主要来源于与输送距离正相关的管材折旧及维护费用,当输送距
离为IOOkm时,运氢成本仅为0.5∕kg.但管道运氢成本很大程度上受到需求端的影响,在当前加氢站尚未普及、站点较为分散的情况下,管道运氢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但随着氢能产业逐步发展,氢气管网终将成为低成本运氢方式的最佳选择。
第二章:氢产业链中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在政策的支持下,2016-2023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逐年提升;2023年受疫情影响,行业产量下滑至1199辆。截止2023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7352辆,进入商业化初期。2023年,燃料电池商用车价格约为200万/辆,随着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规模化与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在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10万辆的预期下,我们预计燃料电池汽车销售价格将以每年10%的幅度下降。
氢燃料电池汽车结构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其结构主要包括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储氢系统、冷却系统等。其中,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主要由燃料电池电堆、氢气供给系统、氧气供给系统、发动机控制器等构成。供氢系统将氢从氢气罐输送到燃料电池电堆;由空气过滤
器、空气压缩机和加湿器组成的供气系统为燃料电池堆提供氧气;水热管理系统采用独立的水和冷却剂回路来消除废热和反应产物(水)。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力通过动力控制单元驱动电动机,从而驱动车辆行驶,辅助电池则在需要时提供额外的电力。
氢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基本原理是氢气进入燃料电池的阳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氢质子和电子,形成的氢质子穿过质子交换膜达到燃料电池阴极,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电子则通过外部电路到达燃料电池阴极形成电流。
由于该过程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因此理论效率可达90%以上,具有很高的理论经济性。不同于铅酸、锂电等储能电池,燃料电池类似于“发电机",其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是水,且整个过程不存在机械传动部件,因此没有有害气体排放与噪声污染。
2019年年产量规模达到百台以上的企业有四家,即上海神力、大连新源动力、江苏清能、广
东国鸿。国际燃料电池堆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加拿大巴拉德Ba1Iard)公司、水吉能HydrOgeniCS)公司,日本丰田公司,瑞典
PWerCe11公司等,以产品销售、技术许可、合资建厂等方式在燃料电池堆输出总量上达到1400多台,占2019年国内电池堆总量的氢能汽车46.7%,其中仅巴拉德一家就出货1370台,占据进口电池堆的97%
双极板
双极板是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结构件,起到支撑机械结构、均匀分配气体、排水、导热、导电的作用,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电堆的体积、输出功率和寿命。双极板可分为石墨双极板、金属双极板和复合双极板。石墨双极板具有质量轻、稳定性强和耐腐蚀性高等特点,但机械性能较差;金属双极板具有机械性能强、厚度薄、阻气性好等特点,但易被腐蚀,寿命较短。复合双极板则兼具石墨板和金属板的优点,但制备工艺繁杂,成本较高。
车载储氢瓶
车载储氢成本主要受规模、碳纤维关键材料、高压管阀件等影响,目前35MPa车载氢瓶的成
本为6000∕kg,未来随着车辆规模的扩大,碳纤维关键材料和高压管阀件的国产化,成本有望大幅降低60%以上)。深冷高压等新技术经过充分的技术验证后,有可能在提升储氢密度、降低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车载高压储氢瓶领域,国内外存在较大差距。我国In型瓶技术较为成熟,其中35MPa已被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的电池车,70MPa刚开始推广,但加工高压氢气瓶所使用的关键材料碳纤维则大多依赖于进口。目前工业上标准氢气的压缩钢瓶气压一般为35MPa大气压,相当于22.9kg∕m3的氢气密度;在70MPa下,氢气密度可达到39.6kg∕m3°
第三章:氢能关键装备市场展望
生产端市场前景一电解槽
电解槽是制备绿氢的关键设备,其技术路线、性能、成本是影响绿氢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目前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和碱性电解水技术目前已经商业化推广的条件,未来具备较强的商业价值。碱性电解槽成本较低,经济性较好,我国碱性电解水制氢代表企业有中船重工718所、考克利尔竞立、天津市大陆制氢设备有限公司等,近期阳光电
源、协鑫集团等光伏企业也纷纷布局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项目。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增多,PEM电解水制氢进展迅速,国内聚焦PEM制氢设备的公司及科研机构主要有中国船舶718所、中科院大化所、山东赛克赛斯、高成绿能、淳华氢能、深圳绿航等。我们假设2025/2030/2040/2050年国内电解槽累计装机量将分别达到10/35/200/500GW,时间区间年均新增电解槽市场规模分别为38/118/240/400亿
兀。
阳光电源——电解槽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中国目前较大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风能变流器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储能系统、电动车电机控制器,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光伏电站解决方案。公司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和专利。阳光电源成立了专门的氢能事业部,并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大功率PEM电解制氢装备的研究开发为核心,同时在先进PEM电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与电解制氢融合、制氢系统优化等方面展开
合作,目前其已签订了光伏制氢示范项目。
厚普股份一加氢设备
公司主营清洁能源的高端设备制造及相应的能源工程咨询、设计、施工,包括但不限于CNG/1NG车用加气站成套设备、船用天然气供气设备、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集成;井口天然气净化及液化处理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集成;加氢站成套设备、核心部件及系统、充电装置及分布式能源相关装备:同时具备了"清洁能源+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开发及能源互联网运营维护的业务能力。厚普股份在氢能方向共有专利35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25件。主要研发方向集中在加氢方向,包括加氢站建设、加氢机、控制系统,加氢核心零部件等,且已在加氢站领域逐步形成了从设计到部件研发、生产、成套设备集成、加氢站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覆盖整个产业链,且具备加氢站EPC建设的资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