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情况分析
一、氢能产业链现状分析
2018年,我国氢产能2100万吨,占全国终端能源总量的2.7%,约占全球氢产能的18%2.现阶段成熟的制氢技术路线包括: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化石能源制氢包括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方式,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成熟的特点,是目前主要制氢方式。现阶段电解水制氢产能低(产能占比4%左右)、成本高(电价成本占70%以上),尚不能满足工业化制氢需求;且按照目前XXX平均碳排放强度计算,现阶段电解水制氢的碳排放量是化石能源重整制氢的3-4倍,减排效果不理想。但电解水制氢具有气体纯度高、制取灵活和不依赖化石能源的优点,随着未来电能的生产结构逐步清洁低碳化,加之电解水制氢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将逐步具备规模化应用潜力。特别是低价可再生能源电制氢方式技术竞争力较强。一般认为,若制氢电价不超过0.3元/千瓦时,则可以使电解水制氢成本接近化石能源制氢的平均成本。电解水制氢主要技术包括:碱性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和固态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最为成熟,PEM和SOEC技术电解效
率和成本均较高,PEM技术在国外已初步实现商业化。P2X电转其他能源技术5近期受到广泛关注,除电转热、电转冷外,其他各类(电转氢、电转甲烷、电转甲醇、电转氨等)均以电解水制氢为基础。P2X目前尚处在技术研发和示范阶段,经济性缺乏竞争力。但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和PEM电解水技术(可适配波动性电源)的成熟,低价可再生能源电制氢将逐步具备商业价值;此外,电能转化为氢能后可以长时间、大规模存储,有望成为未来电力系统跨季节储能的可行方案,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并为综合能源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氢能汽车二)受技术和成本限制,商业化储运和加注网络尚未形成
氢气储运技术是氢能高效利用的关键,也是限制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储氢的主要方式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物理类固态储氢,前两种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后两种尚处于示范阶段。运输方式分别与储氢技术相配套;实践中,美国和欧洲建设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输氢管道(里程约占世界90%),实现高效的高压气态输送;日本、美国液态储输技术相对成熟,将液氢罐车作为重要运输方式。我国以高压气态储运为主(液态储运主要应用于航天军工领域),储运效率(密度)相对较低;由于超过90%的氢气在工业园区内生产和使用,运输、配售需求不高,无论是采用管道方式还是汽车运输方式,均未形成商业化的储运和加注网络。
加氢站是氢能产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位于储运网络末端,是氢能推广使用的关键一环。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369座加氢站,其中日本、美国、德国共204座,占比达55%;我国加氢站23座(河北张家口1座),存在建设运营成本高、服务容量低、设备国产化率低等问题。
三)终端能源属性凸显,氢燃料电池有望成为主要场景
目前,氢主要作为化工质料利用,其中60%用于合成氨,38%用于炼油和煤炭加工。但跟着氢内燃机、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使氢在终端利用环节的能源属性渐渐凸显,引起了产业界的充分重视。其中,氢内燃机效率受卡诺循环限定,成本下降空间不足;氢燃料电池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能源转化效率高达60%-80%,为内燃机的2-3倍,适合在氢能汽车、氢能发电及热电联供等领域规模化应用,详细应用场景可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能发电驱动电机,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具有无污染、零碳排放等优点;与电动汽车相比,具有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优点。平安性和经济性是当前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平安风险主要是氢燃料泄漏导致爆燃,但可随车载储气系统、保护装配的技术前进和相关律例尺度的完善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性近年来有较大提升,氢燃料电池成本10年来已降
低近80%,据XXX展望,整车成本将在2030年和2050年分别下降44%、55%,并靠近燃油汽车成本,市场占有率达到3%、15%。综合技术和成本因素,估计未来新能源汽车仍将以电动汽车为主,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电动汽车并存,并有望在高端汽车、大型及载重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
清洁,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日本完成了家庭领域商业应用(商用名ENE-FARM)7,累计装配规模达到29.26万台。ENE-FARM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通过燃料处理器重整制氢,氢气进入燃料电池发电,并将余热搜集后用于生产热水,余热不足时通过市电补热,综合能源效率高达95%。目前,ENE-FARM在日本已具备商业价值,并在节能、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政府补贴已成功退出。ENE-FARM并不直接利用氢能,而是将其作为一系列能源转换的中间环节,对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仍具有示范推广作用。在我国,由于目前居民用能成本较低,ENE-FARM尚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但跟着配备成本继续降低和清洁取暖需求增加,有望在家用热电联供领域完成初步应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