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汽车行业逆向物流发展分析
作者:方智勇,王德茜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6年第24期
    方智勇  王德茜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汽车工业是湖北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湖北汽车产量和保有量急剧上升,报废汽车的数量随之不断增长,发展汽车逆向物流,有效利用废旧汽车资源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逆向物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湖北地区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良好的汽车制造业基础。结合湖北政策、人才、产业、区位优势,提出了构建湖北地区逆向物流体系,将原来开环的汽车供应链变成闭环的汽车供应链。
    关键词:逆向物流;汽车产业;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24.015
    *基金项目:2016年度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湖北汽车行业逆向物流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G313)
    作者简介:方智勇(1966-),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收稿日期:2016-11-15
    1  汽车逆向物流概述
    1.1  逆向物流的概念
    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和废弃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存储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汽车逆向物流是以顾客满意和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将汽车产品、资源和相关信息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
回流的过程,包括退货逆向物流、汽车召回逆向物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逆向物流、废弃产品回收逆向物流四个部分。在召回、生产、退货等环节中产生的逆向物流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有着直接的影响,受到企业的重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得到改进和完善。
    1.2  汽车逆向物流的特点
    (1)汽车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汽车逆向物流产生的数量、时间、地点都不可预知,有着很强的随机性。汽车逆向物流的产生受到产品更新、意外事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2)汽车逆向物流的复杂性。复杂性包括回收的产品的复杂性和处理利用这些产品方式、方法的复杂性。回收的汽车品牌、型号各异,汽车的结构、损坏程度、材料都有很大差异。不同材料、结构回收的汽车也需要相应的处理回收方式,这些都增加了回收利用的复杂性和难度。
    (3)对回收技术和专业化程度要求高。汽车包含了许多零部件和材料,要想回收利用这些零件和材料就得掌握专业的技术,研究出高效环保的回收工艺和设备。
    (4)汽车逆向物流成本较高。由于汽车逆向物流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点,再加上现阶段回收技术的局限,导致汽车逆向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1.3  汽车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
    一辆汽车有90%的有金属、塑胶等零部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且通过再制造技术制造的产品与新产品相比,其成本可以降低50%。同时由于利用了原有材料,用材少更节能,节约原材料70%,节约能源60%。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2年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已超过5 000元,全球产值估算超过7 000亿元。汽车上的传动装置、离合器包括发动机在内的大部分零部件都运用到了再制造技术。我国的再制造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  湖北地区汽车产业及汽车逆向物流现状
    2.1  湖北地区汽车产业现状
    2.1.1  巨大的消费市场
    根据统计湖北省2015年常住人口有5 851.5万人。2015年,湖北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9 55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增长速度全国第6,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2015年,湖北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万辆,全省累计生产汽车196.8万辆,同比增长12.8%。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统计的27类商品大类中,汽车类消费成为全省第一大类
消费品,汽车消费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0.4%,对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达到12.5%。仅凭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湖北省是一个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2.1.2  良好的汽车制造业基础
    “十二五”期间,湖北汽车工业产业至2016年湖北汽车产业将迈向4 000亿元规模,未来5年,以汽车行业为重点,全省将打造7 000亿元级汽车制造产业,其中将把东风汽车公司打造成主营收入超6 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武汉乘用车制造基地、十堰商用车制造基地、襄阳轻型商用车及中高档轿车制造基地、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基地等四大整车制造基地。覆盖汽车电子、汽车车身、汽车总成以及发动机零件的汽车产业链正在湖北形成。
    2.2  武汉地区汽车逆向物流现状
    2.2.1  湖北地区应报废汽车数量巨大
    随着湖北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报废汽车量也随之急剧增长。湖北省出台了《2016年湖北省汽车报废项目补贴新标准及年限新规定》,另外,近几年加大对黄标车的治理。这些举措促进了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发展壮大。
    我国2015年前后进入机动车报废高峰期,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的水平,2
020年将超过2亿辆,我国汽车市场将逐渐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按照成熟市场报废汽车占汽车保有量6%~8%的水平来计算,2015年我国年报废汽车量约为1 000万辆,报废量巨大。文章取5%的报废率,根据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保有量,每年应报废汽车数量约为50万辆,湖北地区汽车报废总量将达到非常可观的水平,这些都为湖北地区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2.1  湖北省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现状
    我国的汽车拆解、回收是由国家批准,由指定的专门企业或机构来完成的。目前循环经济领域领军型企业格林美正式携手省供销社,按照双方协议,将成立专门的合资公司,搭建湖北省统一的报废汽车回收平台。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报废汽车处理基地—位于武汉阳逻的格林美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已开始运营,年处理能力达10万辆。
    据了解,报废汽车正规回收率过低已是行业痼疾。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报废汽车正规渠道回收率不到35%。由于收购价格太低,回收汽车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3  湖北地区汽车逆向物流发展方向
    湖北省应立足政策、人才、产业、区位基础优势,结合本地的现状,构建了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体系。
    3.1  湖北地区构建汽车逆向物流体系的有利条件
    3.1.1  政策优势
    湖北是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大省,对汽车逆向物流、再制造产业,这些循环经济产业有先行先试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以武汉市为代表,还是国家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市,在政策上武汉有着明显的优势。
    3.1.2  人才优势
    湖北高校林立,人才密集,不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还有武汉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人才多,科研实力强,能够为以再制造技术为代表的逆向物流技术、汽车供应链研究提供优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1.3  产业优势
    湖北省汽车产业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要素的集聚,外部环境要素的改善,加快了产业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式发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集优势和自主创新发展优势,集聚了汽车集团总部5家、整车企业8家、零部件企业300多家、研发机构100多家。襄阳市成功申报了国家汽车产业集区域品牌试点试范区、国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创新集示范基地,为产业创新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随州市成功申报了国家专用汽车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和省专用汽车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奠定了“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创新发展的新形象。良好的产业基础也为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1.4  区位优势
    湖北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有着较强的的辐射力。逆向物流体系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湖北天然区位优势吸引了许多专业物流企业。这些物流企业的入驻,促进了湖北地区物流技术、物流管理水平的发展,为逆向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汽车逆向物流体系的构成
    文章以湖北地区政策、人才、产业、区位优势为基础,结合本地的现状,构建了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体系(见图1)。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体系将完善武汉地区汽车供应链,将原来的开环的汽车供应链变成了闭环的汽车供应链,使得供应链的效率更高更完整,同时也促进了绿物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因此,整个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体系是废旧汽车从消费者向零部件供应商逆向回流的过程。整个逆向物流体系使得废旧汽车重新变成了零部件,其中具体的逆向物流环节如下:汽车回收商直接从消费者或二手车市场获得废旧汽车,然后被送到专业汽车回收处理中心;经过处理中心的拆解,将能直接再利用的零件直接回流到汽车制造企业,部分可修复的零件通过再制造工艺处理后再回流到汽车制造商;可再利用的钢材、塑料等材料,回流到专业的回收企业,之后再作为原材料回流到零部件供应商;不可再利用的材料将被送到废弃物处理中心做无害化处理。武汉东风汽车
    汽车逆向物流体系的关键环节和瓶颈就是以再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回收处理技术和对整个逆向物流体系的监督管理。文章认为可以以产业园的形式对整个体系进行有效监管,并发挥产业园的集聚效应,汇聚相关企业共同突破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
    1  倪明,程兰兰.逆向物流网络柔性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4)
    2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要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