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的作为与担当
作者:***
来源:《先锋》2020年第04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都大都市区、重庆主城都市区以及受“双城”新极化与强辐射的轴带而集成的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凸显了新时代成都在全国区域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赋予了成都做大做优做强内陆地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成都要以更强烈的机遇意识、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科学的制度机制,主动在国家重大战略全局和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大局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定位上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成都要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就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决定的要求,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重塑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向、以精准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以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要以重大战略协同为统揽,以成渝相向共兴为引领,与重庆市齐心协力、相向而行,举全市之力务实推进、有效实施。特别是加快推动出渝出川重大通道建设,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开展“新基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项目建设。协同建设重大平台,围绕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举办国际大型展会、推进科学城建设、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合作产业示范园区等,打造更多跨区域承载国家战略的实施载体,以大项目大投资促进疫情后成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成都要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取向,协同深化重大改革,力爭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方面加快取得突破,将
成都西部汽车城民生领域改革作为协同改革的优先内容,切实增强众获得感。协同完善推进机制,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上下贯通的三级运作机制,做实日常办事机构职能职责,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机制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成都要坚持产业生态圈理念,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组织经济工作制度,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循环、安居乐业的产业生态圈,建链、聚链、补链、延链、扩链、强链的“六链机制”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特别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加快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努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另外,要正视成都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品一标”培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层面着力,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以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成都实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成都要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厚植城市国际竞争新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要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构筑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绿发展理念开辟生态优先发展新路径,建设人城境业文“五位一体”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让美丽宜居的生活城市、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以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成都实践,在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双城记”。“双城”如果“不大不强不优”,就不能带动“经济圈”的发展。当大城市真正高度发达了,其产生的是“新极化效应”和“强辐射效应”,即在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研发极化”与“总部极化”,必然会把更多的生产基地强力地辐射转移到更广袤的圈层与地带,从而对“经济圈”的带动能级才能更大更强。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城记”新格局,重庆抢抓机遇,构建了重庆“新版图”,突
出“一区两”协调发展。“一区”指重庆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等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已达2009.9万人。重庆主城都市区迅速扩围,约占2/3的人口进入了主城都市区。
因此,成都要在现有城市包括天府新区在内的板块上提档升级,更要在大力度上推进城市“东进”。笔者以为,天府新区与成都东部新区是做大做强做优的“双子座”。成都的“南拓”主要通过天府新区来实现,而“东进”则主要通过东部新区建设来实现。成都从锦江时代的“两江环抱”到了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发生了千年之变。这是成都主动跟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成都的“压舱石”。所以,成都要站在积极回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高度,高水平高标准高能级地建设好成都东部新区,再造一个跨越龙泉山的“成都新极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辐射源”。要让成都东部新区成为“双城记”中的重庆及其成渝轴带城市的城际合作新区,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相向发展的前进基地,成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轴带中部隆起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的先行示范区。
在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成德眉资的“协同化”“一体化”和“同城化”,表明了成德眉资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与升级过程,它们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一定区别。成德眉资“同城化”是其“协同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高级阶段,是构建成都都市圈的战略抉择。
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进程,不仅是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成都作为与担当,而且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做大做强做优“一干”,唱好“双城记”的关键一招。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进程,构建成都都市圈,不仅能形成“一干多支”的成都示范,还能增强成都在“双城记”中的新极化和强辐射效应,更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跨行政区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路径,提供新体制新机制和供复制推广的经验。
笔者建议,成德眉资同城化,构建成都都市圈,要进一步加大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生态环保、市场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八个方面的力度,率先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跨行政区划的融合先行示范区。
在唱好“双城记”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成都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以“双城记”统筹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核
心价值和基本原则,求同存异,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统筹发展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演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成为“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今区域经济中,区域市场价值链、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区域经济跨行政区融合是大势所趋。成都要唱好“双城记”,坚持以内外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与重庆“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以邻为壑、過度竞争,推动区域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成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与重庆携手,共同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成都要按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第一次会议精神的要求,努力完成《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重点任务》对成都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与重庆共同谋划好面向“十四五”和2035长远规划,加强“
双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规划的一体化无缝衔接;与重庆联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与重庆抱团,共同向国家争取重大项目支持,共同向世界招商引资,共同深化开放开发合作,合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创新“一中心两省市”“共同平台”“共同项目”机制,消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行政区相向而行的“瓶颈”“断头”与“缝隙”,实现协同化、一体化进而“双城同城化”发展。成都要着力围绕生态优先、绿发展,共抓大保护,与重庆共建系列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要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细化城市功能定位,错位推进产业发展。特别是成渝两地在大数据、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科技等领域,应进行充分沟通和科学规划,形成符合资源禀赋的产业分工格局。例如,成都可重点依托人文环境和人才积累重点打造研发机构集和会展集等。同时,成都可根据投资及股份制机制,创新构建GDP和税利等的共享机制,建设和做强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行政区划的“双飞地”产业园区。
另外,川渝地缘相接、人缘相连、文缘相融。因此,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界、企业界、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作用,政府可以为其搭台和站台,支持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