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05.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9.23%;从业人员17.99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6.50%;实现利润42.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18%;实现出口交货值134.0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50%。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优势领域不断壮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我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我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
  2.优势行业加速集发展。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
  3.优势企业加快规模发展。长飞光纤光缆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邮科院(烽火)在光纤收发器、凯迪电力在电厂脱硫、武锅在碱回收锅炉、长动在热电联产机组等领域居国内第一位;东风在汽车及零部件,武船、青船在特种船舶,武汉船用机械(461)、重工铸锻(471)在船舶配套,中冶连铸、大西洋连铸在连铸成套设备,华工、楚天、光谷激光在激光装备,凯迪蓝天、凯迪水务在除尘、水处理,都市环保在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装备,武重在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华中数控在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系统领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4.创新体系助推自主发展。我市装备制造业共拥有制造装备数字化、激光加工、光纤通信技术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数控系统、工业烟气除尘、卫星定位系统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东风、武锅、武船、烽火、凯迪、华工科技、三江航天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光通信、激光、环保装备、冶金装备、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领域,正在逐步形成以华中科大、武大、武汉理工等高等院校,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安环院、中船重工在汉研究所等研究院所,中冶南方、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工程设计单位,及各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发展的创新体系。
  5.工程公司推进集成发展。我市在环保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凯迪、都市环保、中冶南方、中冶连铸等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总承包公司或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1.经济运行质量较低、效益较差,产业运行质量需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9.08%,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7%的水平;资产负债率为66.3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30%的水平;产品销售率为98.03%,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50%的水平;亏损企业数为132家,占全市亏损企业总数的37.61%。
  2.产业地位在国内处于中游,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与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装备制造业先进地区的主要装备制造城市相比,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位。2005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3%,低于大连、南京1.33%和2.28%的水平,高于哈尔滨0.61%的水平;我市装备制造业资产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4%,低于大连、南京1.77%和2.31%的水平,高于哈尔滨1.08%的水平。
  3.产业化协作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集需进一步培育与发展。我市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是零部件、元器件的协作配套能力较弱,区域内配套件制造企业与主机厂有机联系不足;部分行业主要企业的装备水平不相适应,成套能力不足;现代制造服务业不发达,制约了装备制造业产业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
  4.主导技术与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大多数行业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约5.96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0.73%,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0.83%的平均水平。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6大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16%、0.97%、1.16%、1.14%、0.17%、0.10%,均低于2004年全国同行业大中型企业1.22%、1.24%、1.17%、1.38%、1.13%、0.89%的水平。我市装备制造业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较少,只有少量行业和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关键成套装备及尖端装备产品研发、制造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二、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依托我市装备制造业现有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手段,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构建产业集为重点,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集聚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产业集,不断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创新行业指导,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基础建设,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2.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依托重点工程,研制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的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以点带面,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带动基础装备和一般机械装备产品及零部件生产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发展目标
  1.总量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左右。
  2.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市初步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船舶及配套、高速铁路货车、光通信及移动通信装备、激光、电气装备、数控机床、环保装备、冶金装备制造基地,在以上9个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发展体系,力争在5—8个行业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创新目标
  到2010年,在光通信、激光、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2%左右。
  (四)空间布局
  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引导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相对集中发展,推进产业集形成。重点构建3大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夏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佛祖岭—藏龙岛动力装备基地、机车车辆制造基地、船舶及配套、激光等工业园(基地),重点发展光通信及移动通信、激光、电气装备、数控机床、环保装备、冶金装备、船舶及配套、高速铁路货车等装备制造行业集。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蔡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行业集。
  青山—阳逻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建设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等园区(基地),发展船舶及配套、冶金装备、环保装备、电气装备等装备制造行业集。
  三、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集约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基础设备与成套装备制造业3大领域,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机车车辆、光通信及移动通信装备、激光、电气装备、数控机床、环保装备、冶金装备9大行业集。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汽车及零部件
  以轿车为核心,以客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为特,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到2010年全市汽车整车产能达到80万辆以上,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努力提高整车生产能力。支持东风公司积极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支持神龙、东风本田重点发展经济型、中高档轿车及城市越野车,提升国产化水平,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中誉、东风扬子江、武客等企业,积极发展公交客车、轻型客车等产品,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支持汉阳特汽、九通、楚天精工、玖信等企业,积极发展泵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环卫垃圾车、散装水泥车、通讯车、加油车等专用汽车,形成特化、专业化,提高全国市场占有率。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支持在汽车塑料件、橡胶件、内外饰件、冲压件、座椅、安全玻璃、汽车电器等领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策划发展发动机、变速箱、安全系统、制动系统等零部件制造;大力发展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底盘电子系统、专用芯片及传感器、车载通信智能信息系统、电源及总线控制系统等关键汽车电子制造业。
  重点建设神龙二厂、东风本田扩产、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武汉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武汉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等项目。
  2.船舶及配套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船舶配套设备为重点,努力提高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特种船建造、出口基地,内河标准船舶修造基地,船舶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及船舶研发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到2010年全市船舶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支持武船、青船、南华高速等整船制造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引导中小船舶制造企业加快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搬迁改造,以军船、特种船为主,重点发展多功能海洋工作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电力推动环保型油轮、江海直达船、高速船、豪华游船、公务船、工程船等主导船型,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武汉船用机械、重工铸锻等船用配套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船用配套企业,重点发展动力系统、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船用舾装件、船舶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等关键产品,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重点建设青船和南华高速出口船舶改造工程,武汉船用机械、重工铸锻船用柴油机曲轴、轴系及舵系等船用配套产品技术改造,船舶配套工业园和船舶集聚区等项目。
  3.机车车辆
  依托中国南车集团长江车辆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重点发展高速平车、敞车、罐车等货车产品及转向架等配件产品;依托中铁武桥重工,重点发展铁路大型施工机械;依托正远铁路电气、武汉天捷等企业,重点发展铁路公务工程车、重型平板车、铁路机车电气设备等产品。到2010年全市机车车辆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左右。
  重点建设中国南车集团长江车辆公司武汉基地、正远铁路电气搬迁改造等项目。
  (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
  1.光通信及移动通信装备
  抓住3G、多媒体通信、数字电视和FTTH的发展机遇,以光通信器件和光纤到户、软交换等新兴领域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以光通信为主的通信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光通信及移动通信装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依托长飞、邮科院(烽火)、华工科技、武汉日电、长江通信和精伦电子等企业,研发光纤预制棒制备新工艺、各种结构品种光缆成缆工艺,发展大规模带状光缆、浅海光缆、室内光缆以及OPGW光缆等光纤光缆产品;重点发展AWG、DWDM、FBG、PLC、光开关、拉曼放大器等光通信器件产品;重点发展光纤到户、软交换的光通信系统设备和网络设备、网络电视设备等产品。支持普诺移动、邮科院、中原电子等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和数字集通信设备、直放站、天馈系统等设备。
  重点建设烽火藤仓单模多模光纤、烽火N×40G光传输设备、烽火通信软交换系统、光纤到户应用工程、奥普斯光发射接受模块等项目。
  2.激光装备
  以精密、高效、柔性、成套、绿需求为导向,以大型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器为重点,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激光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激光装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占国内市场50%以上份额。
  支持引导华工激光、光谷(团结)激光、楚天激光、金石凯激光、华工恒信、滨湖机电、奇致激光等企业加快向大型激光加工设备系统集成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激光切割、焊接、快速制造、微加工、医疗设备等产品,重点开发千瓦级以上的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紫外、超短、超快、超强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高光束质量、高稳定性CO2激光器(含关键单元技术研发及核心器件)等。支持中小激光生产企业集发展,推进中小功率激光加工设备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系列化固体、气体激光标记设备,金属、非金属材料激光打孔、切割、焊接设备,半导体激光焊接设备,激光三维快速成型设备等产品。引导建设激光器及加工设备配套单元器件生产体系,重点发展各类激光膜片、镜、工作台、平台、膜片调整架,激光加工控制、设计软件,激光加工在线监测系统等。引导建设激光加工站,大力发展激光制品。支持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激光工程中心、各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设工业用气体激光器等激光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技术产业合作。
  重点建设华工激光大型高速精密数控等离子切割系统、汽车车身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华工恒信6000瓦纵流CO2切割激光器等项目。
  (三)基础设备与成套装备制造业
  1.电气装备
  以清洁高效发电装备为重点,走合作发展道路,将我市建设成为立足国内、辐射远东的电气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电气装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加快武锅与阿尔斯通合资进程,支持长动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大型清洁高效电站锅炉、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核电堆内构件、热电联产汽轮发电机组等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支持围绕武锅、长动发展发电装备配套产业,支持风机、水泵、阀门、电站自动化控制等辅机设备制造领域积极拓展市场,特化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策划发展变压器等输变电关键设备;支持长天电工、二电线、港迪电气等企业,推进电线电缆、配电、电控、电机等设备制造领域规模化发展。
  重点建设武锅、长动搬迁改造,武锅核电基地等项目。
  2.数控机床
  以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系统为重点,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特突出的重要的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数控机床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左右。
  依托武重、欧迈克等企业,力争在高级型数控机床领域有所突破,重点发展重型车床、镗床、铣床、齿轮加工机床及多轴高精工具磨床等高级型数控机床;依托高科、博威数控、汉口机床厂、欧迈克等企业,大力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重点发展数控铣床、车床、磨床等产品;带动经济型数控机床规模化发展,重点开发、生产家用多功能、低价格数控机床。积极壮大发展关键功能部件,依托华中数控,重点发展多轴联动、特殊专用等高性能系列数控系统,建设国内最大的中高档数控系统生产基地;依托华大电机和武汉登奇,建设新型驱动电机、直线电机、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加工中心刀库、车床电动刀架、数控刀夹、数控转台等关键功能部件。
  重点建设武重、汉口机床厂、欧迈克、华大新型电机搬迁改造,华中数控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产业化(国债项目),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
  3.环保装备
  以工程总承包带动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环保装备生产基地和环保工程创新中心。到2010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工程总承包产值400亿元左右,其中环保装备制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
  依托凯迪水务、华德环保、华安环保、科梦等企业,重点发展城市、工业污水处理成套装备。依托凯迪环保、凯迪蓝天、都市环保、天澄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技术与成套装备。依托都市环保、凯迪工程、长动、武锅等企业,重点发展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与成套装备。依托凯迪电力、武锅、都市环保、桑德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低质煤燃烧、劣质煤掺烧、生物质能高效利用、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依托华丽环保、远东绿世界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材料日用品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依托华中农大生科院,重点发展微生物生态环境工程及成套装备。依托绿冶金渣、烁森等企业,重点发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及成套装备。
  重点建设大气净化及循环利用装备制造,污水净化、污泥回收及循环利用装备制造,工业、农业及生活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及设备制造,环保友好产业等5大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4.冶金装备
  以冶金装备工程公司为龙头,以冶金成套关键设备为重点,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金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冶金装备制造业工程总承包实现产值100亿元左右,其中冶金装备制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左右。
  依托武钢等钢铁企业重大建设项目,支持中冶南方、武钢机制、中冶南方重工、武汉重冶等企业,重点发展冷轧、高炉冶炼成套设备;支持中冶连铸、大西洋连铸、武汉重冶等企业,重点发展连铸成套设备;支持黄石三力(武汉),重点发展涂镀层成套设备;支持武钢计控公司发展计量控制检测专业仪表等设备。
  重点建设中冶南方重工、中冶连铸生产基地、武汉重冶技改、武钢计控技改(国债)等项目。
  四、我市装备制造业振兴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湖北省及我市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政策措施。加强装备制造公共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以上述技术研发平台为核心,建立完善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集中统筹市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对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实施连续支持,推进产业技术升级。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
  引导帮助装备制造业企业享受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组织重点装备制造企业争取国家、省有关专项资金的支持。支持数控机床、激光、环保装备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争取国家首台首套相关政策支持。政府采购、投资和重点支持的项目或工程,要积极支持本市的装备制造产品。集中统筹市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对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连续支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装备制造知名品牌。
  (三)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培育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集
  合理空间布局,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武重、武锅、武车、江车等企业搬迁改造,引导各行业领域相对集中发展。支持装备制造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开拓市场或联合重组,加快发展壮大;引导同行业领域核心企业团结协作,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发展壮大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支持行业内中小配套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扶持、培育产业链薄弱环节,引导模具、电镀、铸锻等配套企业集中发展,推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体系的建设。引导数控机床、激光、环保装备、冶金装备等装备制造重点行业协作发展。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依托武汉产业、科教、人才、区位等优势,重点培育发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工程承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维护与故障诊断、现代物流配送、租赁等金融服务、法律、投资与资产管理、经济鉴证、咨询、会展及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链重组,推进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发展,引导加工生产型制造业逐步向服务型制造业升级。
  (五)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实力
  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企业发展负担。积极推进中央在汉企业改革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合作、并购、参股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或制造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依托我市产业、科教及区位等优势,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企业。
  (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进一步发挥我市科教优势,支持华中科大、武大、武汉理工等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重点培养重大装备研发和系统设计的带头人才;支持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需高级技工。武汉创新人才开发资金将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专门高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支持力度。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加强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保障
  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争取更多的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落户武汉,支持数控机床、环保装备、冶金设备、激光、光通信等装备制造领域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给予资助和奖励。培育发展技术联盟和标准联盟。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八)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装备制造业节约化、清洁化发展
  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零)污染的优势产品及清洁制造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进一步做好神龙、武重、武船、船用机械、烽火、华丽环保等装备制造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行业领域和企业范围。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企业节能、节水、节材、降耗、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逐步推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九)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市汽车协会、机床协会、环保产业协会、激光学会等行业协(学)会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研究行业发展思路,提出行业发展建议,收集发布行业信息,组织展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协调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