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跨越
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8.9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18.59亿元,增长22.7%,工业增加值880.53亿元,增长24.2%,速度创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第4位。主要产品及产量分别是:钢材1010万吨,汽车26.8万辆,原油加工403万吨,光纤及光缆384万芯公里,显示器812万台,空调342万台,卷烟186万箱。
--从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贡献来看,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8.61%,对全市GDP增长贡献为42.20%。工业对全口径财政收入贡献率达60%以上,全市纳税排名前10位的纳税大户中有8户为工业企业。
--从我市工业在全国的位次来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1.10%。我市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和三大汽车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东风汽车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居中国制造业500强前十位。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进展
--从工业主导行业结构上看,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52.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01%。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1683.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0%。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中的环保、烟草及食品产业等六个产业产值分别超百亿元。
--从工业发展的企业构成上看,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234户,其中,过10亿元以上企业30户,过百亿元以上企业6户。过亿元的企业完成总产值244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6.92%。大企业对武汉工业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从产业比例关系和产业特征来看,全市重、轻工业之比为78:22,高于全国69:31的平均水平,投资拉动型产业与消费型产业占比为70:30;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消费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7:33:30。产出结构特征决定我市工业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属于偏重型的工业结构。
(三)产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从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来看,全市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五大产业聚集区。一是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青山-阳逻-左岭),重点发展钢铁制造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船舶机械、环保产业、电力工业、建材产业、纺织产业;二是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蔡甸-汉南),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和家电产品;三是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洪山-江夏),重点发展以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食品工业聚集区(东西湖-汉阳黄金口),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是都市工业聚集区,重点在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型企业和民营经济。
--从开发区、城区和远城区发展规划看,全市将形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都市工业园区和远城区省级开发区等四个超千亿板块。各区之间产业分工日趋合理,武汉开发区是汽车产业集为核心,邻近的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东湖开发区与邻近的洪山区,江夏区重点发展以半导体、消费类电子,光通信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青山区和新洲区正形成冶炼和钢材深加工的分工格局;江汉区、江岸区和桥口区等中心城区重点发展职业装、女装、针织内衣等服装产品,新洲、蔡甸远城区重点发展纺织及印染整理,城区和远城区逐渐形成纺织和服装产业之间的分工布局。
--从都市工业园区的建设看,7个中心城区实现了“一区一园”的发展格局,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有效途径和中心城区繁荣繁华的重要依托和体现。通过发展都市工业园区,将发展,改革,就业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盘活现有工业存量,使一批难以改制的老企业实现改制,又避免了大量占用农田,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成为探索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路子。
(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看,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9.03%。
--从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看,全年全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达1500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1家,省市级技术中心54家。武钢的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片生产工艺和装备,长飞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工艺,健民的体外培育牛黄国家一类新药生产工艺标志龙头企业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品牌培育看,17户工业企业获得“武钢硅钢片”、“长飞通信光缆”等13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富康”、“黄鹤楼”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
--从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武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普遍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和电子商务;广大中小企业初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
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五)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的规模和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武汉城市圈看,我市产业集在城市圈内日益发挥带动、辐射和服务功能。以武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在黄石、鄂州延伸布点后,一批钢材深加工企业也开始向周边城市发展,武汉-鄂州-黄石钢铁走廊已经形成;武大、华中科大和春天集团等企业的进入,使鄂州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开发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化工、纺织服装等企业加快外迁步伐。
--从工业利用外资和出口看,我市工业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富士康,康明斯等一批企业在汉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作用日趋明显。在外贸出口的构成中,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为25.93亿美元,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占全部出口比重为72.6%。
(六)可持续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
--从工业节能看,2006年,全市工业综合能耗消耗量为2235.9万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5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4%。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的65户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0.1%。
--从工业减排看,我市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取得明显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6%,烟尘、粉尘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2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