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发展建议
区域经济2004    200440239    洪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在湖北省要求武汉做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武汉表示“中部崛起,武汉先行”的同时,其它中部5省及省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率先崛起的目标。看来中部崛起“领头羊”之争势在难免。从现实来看,武汉在中部最具实力也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希望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但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快发展脚步。
一.武汉的竞争优势分析
中部各省会城市的竞争不难发现,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主要反映在中原城市、长株潭城市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竞争上。但武汉崛起将是中部崛起的重头戏,不论郑州,还是长沙,或其它中部城市,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大武汉的崛起地位。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比较,武汉不但现实经济实力居首,而且也是中部甚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区域因素状况。区域因素状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高级要素指交通、通讯科研等基础设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及专门技术知识等。从因素状况综合评价来看,武汉是国内和国际投资进军中西部的优区位。突出表现在:
1.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武汉承东启四,贯通南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何中心和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引东进西的优区位。长江、京广线、京九铁路以及即将兴建的沿江铁路、京汉粤同轴电缆系统和宁汉渝、京珠、沪蓉高速铁路在此交叉。天河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武汉网站通过互联网联结世界,“武汉热线”被访问次数排在全国第五位。临长江和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水、电等设施完备,供应充足。因此,它是国内人、物、价值流、信息流集散的主要网络节点之一。无论是在T型、H型、菱形、十字型中国经济增长极模式中,居中的武汉都是各区域间实现梯度转移、辐射扩散、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撑点,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心辐射优势是武汉成为区域增长极核心的天然条件。新世纪,武汉处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大十字的交汇点上,是形成水、铁、公、空主体交通网络的全国四大交通枢纽之一,可能重造“东方芝加哥辉煌,成为国际性信息、金融、商贸中心。
淡水资源是武汉市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武汉市坐拥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还有世界第一大市内湖――33平方公里的东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非常丰富,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城市第一。在水资源日益宝贵的时代,武汉充足的淡水资源将为武汉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人口增长,淡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足,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房屋下陷的情况屡屡出现。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武汉市被联合国评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汉丰富的淡水资源。武汉的水资源可以承受的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人的城市需要,而且可以保证2000万人的现代化高质量生活,这也为武汉今后的城市规模扩大,建成世界级超大城市,武汉城市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高等生产要素优势不可取代。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两类。他认为高等生产要素,包括高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通信网路等,并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建立在高等生产要素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初级劳动力等一类基本生产要素上。据此,武汉应是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高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地区之一。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48所,在校学生49万人,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科学院等科技机构35OO多家,中高
科技企业1751家,现有科技专业人才45万人,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去年,全市科技部门计划实施的科技项目18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20项。全市累计高科技企业1751家,实现产值556亿元。
此外,武汉电讯是全国第三大业务领导局。同时,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商端口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培训了多行业、多门类的熟练劳动力,而且人力成本相对东部沿海低。此外广阔而富足的农业腹地、“唯楚有才”的楚文化和正在营造的生态园林城市等都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区域市场容量、结构和消费习惯、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因素。武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化。它是中西部最大、最完备的区域子市场,并联结国内国际市场。据统计分析,以湖北省为例,武汉市经济规模占全省经济规模的比重已达40 左右,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则占全省经济规模的70 左右,而且这两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经济聚集已达到一定规模,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已初步具备。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
1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增幅。人均生产总值21460元。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30.8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7.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

中部省会城市生产总值对比表
2003年,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66.3%、55.8%、38.6%、31.0%、28.74%。无论是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GDP看,武汉是中部5省区中最大的城市。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包括向城市外部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即吸引民工的能力)、出口产品和向外输送产品的能力、向外技术支持和消化外部配套零部件的能力等等。在这些方面,武汉市以其较全面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中部地区辐射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就吸引民工看,武汉大约有50万民工左右,而郑州、长沙等城市仅为25万左右,而太原、合肥和南昌更只有l5万左右。从出口看,武汉也居第一,大约l0亿美元左右,
其它中部省会城市都在5亿美元左右。从产品的国内外销量看,武汉产品国内外销量远远大于中部其它大城市。就向外技术支持和消化外部配套零部件看,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也比较发达的武汉来说,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对中部最多的技术转移支持,也为周边配套零部件提供了最大的消耗场所,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这种带动作用比中部其它产业结构相对简单的大城市来说要大一些。总之,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规模城市,已经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具备一定的带动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三).支持和辅助性产业。武汉在建国后,一五、二五时期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为支柱,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协作条件好。改革开放以后,实施“两通突破”和“开放先导”的战略,并以钢铁、机电、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定位是“五中心一基地”, 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成为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武汉光谷项目的推出,有望聚集国内外先进光纤电子信息技术和企业,使武汉成为中国光电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具有雄厚工业基础的武汉也成为国内外投资商们的投资热,其中尤以汽车制造业
发展最为迅速,世界三大汽车企业——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日本日产汽车公司、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聚首武汉,神龙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公司,构成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武汉集”。如今,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成为武汉经济的四大支柱。传统工业的复苏以及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武汉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武汉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产业聚集区,以及十几个特科技园。
(四).经济上行空间优势不可取代。与东部沿海城市和同类城市相比,武汉既不是全国第一层次开放城市,也不是中央直辖市和特区城市,武汉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比沿海晚了几个”节拍”,形成不应有的开放差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差距可能缩小但不能消失。这种因体制、政策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宏观政策边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武汉与沿海城市及同类城市的差距,反过来又说明,武汉经济上行的空间更大,潜力更大,一旦大武汉获得了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普照之光,其发展的速度必将加快,持续增长的时间会更长,城市市场的发展更具魅力。
(五).武汉的综合实力优势不可取代。据(2001- 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详尽统计,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武汉的综合实力居第六,真实发展能力居第七,整体实力和发展能力在内陆城市中名列首位。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武汉的城市资源禀赋和影响能力为全国第五;城市基础实力、带动能力、可持续能力、协调能力、环境质量为全国第六;城市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集约能力、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居全国第七。正由于武汉的综合实力及其吸引力,全球5OO强中有5O家登陆武汉,其发展极的极化效应和聚集、辐射功能显著增强。这种综合实力优势及其“总部经济”优势,也是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难以比拟的。联合国组织专家考察武汉后表示:武汉是区域效应最强的中国内陆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联合国工发组织认为:中西部投资首选武汉。武汉的投资环境评价得分143.51分,居中西部城市之首。在长江流域投资环境评价中,也被评为一级区,说明武汉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
.武汉在竞争中存在的不足。
众所周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等5个省会城市与大武汉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且6个城市呈梯次递进的发展状态; 但在90年代以来这些城市
作为各省的区域经济中心,随工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武汉以外5个省会城市发展你追我赶、水平逐渐接近的同时,与大武汉的经济总量差距也逐渐缩小。2003年,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经济总量已分别为武汉的66.3%、55.8%、38.6%、31.0%、28.74%。形象地说,或一个郑州+长沙, 或一个郑州+南昌就超过了大武汉。几个兄弟城市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老大武汉。2003年武汉、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1%,14.7%,14%,15.5%,15.5%,13.3%。武汉在6个省会城市中增长速度最低,比增速并列第一的南昌、太原低3.4个百分点,比增速第五的合肥低1.2个百分点,比经济总量紧追自己的郑州也低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