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两会,汽车业代表和委员们似乎又有了更多的热门话题。面对安全、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汽车工业必须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争取新的发展机会。
文=李永钧
三月春风暖,又到“两会”时。2014 年全国两会,汽车业代表和委员们似乎又有了更多的热门话题。面对安全、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汽车工业必须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争取新的发展机会。造福社会、惠及民生,将成为汽车行业有识之士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罗列出的今年全国两会可能关注的十大汽车热门话题。
一、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到2020年和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提升至60%和70%,这所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国内经济未来10年至20年的发展提供驱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速将为我国的汽车产业带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加速也将为我国的汽车产业带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可以预期,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得加速,会将使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更多二三线城市的富裕人将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有力保障,成为中国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改变我国汽车产业的城乡二元结构和销售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一级市场是拉动汽车销量的主力军;而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则带动了二三四级等市场的繁荣。这使得包括小城市、城镇、农村在内的新兴市场, 成为汽车产业潜力巨大增长点,还将加速销售渠道由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市场下沉的步伐,以赢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国汽车市场还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希望新一轮“汽车下乡”政策早日出台。
二、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增长复苏进程复杂多变。2014年将迎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持续增长后的重要调整转型期。在此背景下,转变经营思路,在战略上强调研发与自主品牌的发展,在产品结构上升级转型,将工作重点从“上量”转为“提质”,总体上要加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技术外源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二是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三是实现汽车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对工业化、信息化的拉动作用,推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的,这和西方发达国
家依靠科技进步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说,包括汽车业在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政府今后很长时间的工作重点。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要想把握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就必须提高产业开放型经济水平,整合全球资源,借助世界的智慧,更高层次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三、治堵排污
2014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波及全国17个省市。雾霾已不仅仅在工业集中与人口密集的华北、华东地区爆发,还包括广西、湖北、四川等在内的多个中西部省份也纷纷沦陷。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除北上广外,一些省会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也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
治堵排污,几乎会在今年每一个省(市)的两会中都被提及,甚至有不少省市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立下了军令状, 要大力治霾,降低PM2.5。预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治堵排污将成为不可不提的重要问题。限制购车、鼓励绿出行、大力发展公交等方面的话题也将成为会议中的大热点。
在我国走向汽车社会的进程中,在借鉴和学习已经历“汽车社会”的国家的成熟经验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国情,针对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而不能简单地限制私人汽车消费, 不能只靠收拥堵费或提高停车费等手段来控制消费者交通出行。按照目前情况来看,治堵解决方案必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议题中的关注焦点。
四、新能源发展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出现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随着新能源热潮的出现, 国内不少自主企业中都出现了传统动力和新能源动力同时发展的局面。虽然我国在传统动力技术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技术,但是在新能源技术上,由于起步与国际差距不大,这也成了中国汽车追赶世界的最好契机。
纵观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09 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推广政策,并计划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的形式,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但截至目前收效不大,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较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承担,政府补贴则成为当前推动其发展的捷径;2009年2月8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显示了政府的支持力度。
伴随后续各地方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应该还有突破空间,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在今年迎来爆发拐点,并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和业务快速发展。但是, 充电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也显得尚不明朗。因此,在今年两会上,有关汽车业发展新能源的议案和提案还将成为主流。
五、汽车质量
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3年实施汽车召回129次,平均每2天至3天就会有一次召回。涉及到缺陷汽车376万辆,为历年来召回次数和数量之最,而离普通消费者最近的乘用车全年计划召回近185 万辆。
有人说,2013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召回年”,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去年召回次数和数量创历史新高外,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企业召回的深层次涵义也有了更多了解。可以说,从2010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开始从诸多方面看待汽车召回问题,而不是以前的一味消极对待,不过召回事件的频繁发生同时也带给行业一个长远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对汽车质量的追求。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汽车质量仍牵动民意。汽车投诉网在2013年上半年共接到有效投
诉5737宗(不含邮件、电话、传真等其他方式),同比去年5314宗,增长7.96%。除极少数超跑车型没有投诉外,全年投诉基本涵盖国内所有在售车型,投诉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在行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汽车质量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仍会是行业共同努力的重点。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汽车业代表委员们呼吁必须以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为鉴,强化汽车质量和安全管理,2014年也肯定不会例外。
六、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决定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十二五”汽车出口目标: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然而,近两年我国汽车出口进入低潮期,2013年比2012年下降7.5%。展望2014年汽车出口市场,利空因素依旧, 形势难言乐观,亟须相关政策以鼓励中国汽车“走出去”。基于中国汽车市场国际化的长远规划,政府应建立“奖优罚劣”机制。
另外,在汽车出口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还包括:一是拉美和亚洲国家, 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继续巩固并加快传统发展中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的转变,稳步进入发达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二是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汽车的品种,优化产品的结构,加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三是推进企业逐步形成国际化的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体系,逐步向汽车强国目标迈进。
七、兼并重组
在国务院发布的工业升级转型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实行兼并重组,将前十家汽车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提升到90%以上,并打造三至五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但是,哪些汽车企业能够成为最终的三到五家?如何看待目前国有汽车企业所谓的产业集中度?难道外资品牌占尽优势的国有汽车企业集团能够算作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吗?而且,中国兼并重组中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企业规模的简单叠加,但却没有实现整合效益的提升。长安集团在中国汽车质量投诉网2012年初遭遇的整合困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在国家已经推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现实背景下,国内汽车产业的新一轮整合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散、乱、差局面长期得不到治理,各自为政、各
自为战,导致“兼并重组”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因而,如何打破部门的、地域的、所有制的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兼并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将是中国汽车业一个避不开的命题,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汽车业代表和委员们的一个必然话题。
八、股比放开
长期以来,汽车在整车合资中外资占股不得超过50%,并且外资的合资伙伴不得超过两家的限制,这是汽车产业政策的一道“红线”。对于合资股比能否放开的争论从未间断,去年年底,商务部对于合资股比问题的两次表态,支持放开合资股比限制,并表明经过多方博弈后,放开股比限制的计划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对于汽车业合资股比是否应该放开或者何时放开,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两极分化,各执一词。
赞成方认为,股比放开大势所趋。在过去20年,整车股比限制政策使汽车产业误入一种不作为、不创新的歧途;如果一直保护下去,汽车企业的惰性会更大。股比放开后,给本土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反对方则认为,整车合资企业股比底线不能够突破,一旦股比底线放开,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外方独资、控股公司,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掌控中国市场,这样中国汽车工业必将遭受重创。双方各
自的态度和立场已经成为当前汽车行业中最受热议的敏感话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年全国两会,成为汽车业代表和委员的热议话题。
九、公车改革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其中,“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一规定为公务用车市场化定下基调,预示公车改革有了实质意义的破冰,这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公车改革,势必让公车采购及保有量大幅削减,未来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后,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开始表现出担忧:近几年, 中央政府一直在提倡公务车采购由合资品牌车型向自主品牌车型转变,以帮助自主品牌车企快速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