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 15*1’
选择 8*2’
名词解释 5*4’
简答 1*4’ 3*5’
论述 2*15’
传播学第一人 威尔伯·施拉姆
两大学派 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三种方法 内容分析法 控制实验法 实地调查法
四位奠基人 拉斯韦尔 卢因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5W模式” 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1、传播的定义
2、三类社会传播的主要特点
3、传播学的形成及奠基人的贡献
1、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
强调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美)威尔伯·施拉姆
“我们在传播时,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影响(劝服)说”
强调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
(美)J·露西、G·彼得森
“传播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3)、“符号(信息)说”
强调是符号(信息)的流动
(美)B·贝雷尔森
“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2、三类社会传播的主要特点
3、传播学的形成及奠基人的贡献
*传播学的形成
多学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具有明显的“边缘性”、“交叉性”特点,难以确定其具体“诞生日”。关于其“出生期”的观点有:
1、19世纪末(新闻学取向)
2、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心理学取向)
3、20世纪40年代(综合取向)
总结:
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初具规模是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主要贡献:
2、提出“社会传播”克莱斯勒 概念,认为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递遗产等功能
3、倡导并实践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效果
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
研究领域:
谁(控制研究)、说什么(内容研究)、通过什么渠道(媒介研究)、对谁(受众研究)、有何效果(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代表性的著作有:
1、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
2、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二)卢因(1890-1947)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不同品牌机油混用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
1、作为“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强调人的经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先于部分并制约部分。并据此创立“场论”和“体动力学”,即强调“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2、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三)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
1、创建了“两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探讨传播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选民)
2、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东风悦达起亚k3首付”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
3、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等
(四)霍夫兰(1912-欧拉价格196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
1、毕生从事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2、将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使之成为又一基本研究方法
3、《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是其代表作
(五)威尔伯·施拉姆 (1907—1987 )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
1、第一位抱有创建“传播学” 独立学科意识,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2、先后建立四所传播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传播研究人才
3、出版30余部著作,约500万字。1949年《大众传播学》和1973年《传播学概论》具有特别意义
第二章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1、三类传播模式典型代表的优缺点
2、大众传播的“四功能”和负功能
1、三类传播模式典型代表的优缺点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贡献:
(1)第一次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憾: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单向传送信息、呈直线形态
(2)割裂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表达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4)“效果”可能有或无,是环节而非“要素”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优点
(1) 媒介被细分为“发射器”、“信道”、 “接收器”
(2)讯息分成“发出的”和“接收的”:提示求得传播一致的困难
(3)“噪音”概念的引入,注意到传播和环境的关系
缺点
(1)传受角固定化,忽视二者间互动和转化
(2)未能注意到社会过程对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二)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二)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主要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
(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
2、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
优点:
(1)传播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传播主体处于不断相互作用之中
(2)任何参与者都可视作“传播单位”: (释码者)兼有传受两重身份,四种功能:“发送”(发信),“接受”(受信),“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解读”)
缺点:
(1)各传播单位间传受机会并非完全均等
(2)传播并非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原封不动回到起点
捷达怠速不稳(3)仍未能显示传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
1、 1959年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提出
优点: 将传播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考察其受到的影响
缺点:仅仅提示了一个“框架”,分析尚欠细致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优点
(1)全面勾画传播过程的结构要素及相互间复杂互动关系
(2)揭示了社会和心理过程对传播的作用
(3)为研究大众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份清单
2、大众传播的“四功能”和负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功能”
(一)监测环境雷诺好吗
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意环境的变动
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二)协调关系
聚合人们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
在江西考察称农民富国家安是真理
(三)传承文化
知识和社会规范等精神遗产的世代相传
于丹《论语》心得
(四)调节身心
娱乐、休闲以保持活力
郑秀文戒烟备战复出个唱 身材圆润露麒麟臂
*传播的负功能
(一)三功能说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麻醉精神:接触媒介耗费了时间又疏于行动
(二)传播负功能研究的渊源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现实(直接)环境+虚拟(间接)环境
1、现代人(虚拟环境)现实环境
2、“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3、人们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大大缩小
(三)负功能的恶性循环后果
“托马斯”公理:
“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默顿的“自我达成预言”:
“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第三章 传播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教材第四章)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1、媒介演变的历程
2、新媒介传播的特点
3、麦克卢汉理论的贡献与缺陷
1、媒介演变的历程
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
2、新媒介传播的特点
新媒介的特征:
1、不同于传统的六大媒介
2、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组合的结果
3、 Computer+Communication的组合
3、麦克卢汉理论的贡献与缺陷
(1)优点:
不拘泥于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的媒介,而将其放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考察,将万物均视作媒介,拓宽了研究思路;
(2)缺憾:
a.过分强调和夸大媒介的作用,忽略人的主导性和能动性
b.文风晦涩,理论欠周密,缺乏客观性
c.“冷”、“热”媒介的观点理由不充足,有自相矛盾之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