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万坤
2009年第10期 ——经济篇
60年沧桑巨变,60年成就辉煌。湖北工业走过了艰苦创业打基础、改革调整活机制、科学发展促转型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以汽车、钢铁、化工、电力、食品、轻纺、电子信息为支柱和特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湖北振兴崛起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工业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60年来,湖北工业克难奋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60年的奋斗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年):工业基础建立阶段。头几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三线”建设,湖北是全国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大冶有金属公司冶铁厂、荆门炼油厂、武汉石油化工总厂、湖北化肥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设。省委、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顺利建成。这些重点工业项目,不仅关系到国家工业化的大局,而且对湖北工业乃至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湖北工业发展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全省围绕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以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带动地方工业发展,以地方工业发展服务和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地方“五小”工业(即小化肥、小农机、小水泥、小水电、小煤炭)迅速发展,扩展了湖北工业规模。
第二阶段(1977—2001年):改革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工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不断进行调整提高,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由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国企改革经历了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股份制改造、“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优
化资本结构等阶段,确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企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企业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面对工业经济改革调整的艰巨任务和复杂局面,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实现了国企三年解困的目标,在工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技术开发和实现大集团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推动了全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推进新型工业化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省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推进节能降耗和专项治理,湖北工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工业发展成就辉煌
60年来,湖北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奋进,在不断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中谋求发展,在探索科学发展中推进跨越。如今,湖北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工业体系日趋完善。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有4.73亿元,2008年已达到13454.94亿元,是1949年的2845倍。在落后的工业基础之上,湖北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产业基础厚实,已形成一批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重要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一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汽车居第4位,钢材、水泥居第7位,农用化肥居第3位,农药居第2位,纱、卷烟居第5位,布居第4位。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主导地位日益突出。60年来,湖北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已
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81.9亿元,增长39.3%;实现利润总额909.03亿元,增长44.98%;实现税金852.44亿元,增长49.47%。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从而推动了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的跨越,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明显壮大。60年来,湖北工业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在不断优化中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特的支柱产业。列入全省“千亿元产业计划”的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纺织等六大行业发展迅速,2008年六大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128亿元、1733.57亿元、1587.32亿元、1047亿元、1203.24亿元、757.49武汉东风汽车公司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64.8%。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光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落户湖北,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106.59亿元,增长24.2%,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8.8%。其中,东湖高新区2008年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消费电子、环保等五大产业总收入达到1068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
—企业成长明显加快,竞争能力不断提升。60年工业发展历程,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1949年,全省工业企业一共只有4004家,而且绝大多数规模弱小。2008年,全省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10998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25家,过100亿元的15家,武汉钢铁(集团)公司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29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过千亿元企业。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实现税金过百亿元企业,2008年实现税金118.51亿元,占全省工业税金的13.91%。东风汽车公司、武钢、武烟、宜化、三环、华新、冠捷显示、大冶有等8家企业入围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成效明显,中小企业成长步伐加快,2008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2户。企业户均收入规模明显增加,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户均收入1.19亿元。
——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发展质量明显提高。60年来,全省工业经济不仅实现了规模总量的扩张,而且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一是轻工业发展加快。2006年轻工业开始快于重工业,2008年增速继续高于重工业2.5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由主要依靠重工业拉动逐渐向轻重工业协同拉动转变。二是县域工业、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县域工业增速比全省工业快4.2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占比达到45.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5660亿元,同比增长19.41%;规模以上中小企业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25亿元,同比增长37.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增销售收入60%来自中小型工业企业。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发展迅速。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带动了企业聚集、产业集,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至2008年底,全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聚集规模以上企业1747家,实现销售收入1717.89亿元,上交税金60.32亿元,分别增长148%和29.6%,均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四是技术改造深入推进,科技进步成效显著。2008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11.4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8.2%提高到40.8%。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全省中国名牌数量达到51个。五是节能减排成效显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连续两年保持5%以上的降幅。2008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