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真空注蜡技术空腔注蜡) 汽车的防锈处理主要集中在车身上(对轮胎什么的当然不用防锈了)。在制造过程中的车身称为“白车身”。  白车身在制造过程中,汽车打蜡的好处
使用“阴极电泳涂装”进行了防锈处理,但这并不能防止内腔锈蚀的发生。所以技术人员发明了更进一步的防锈蚀技术——内腔注蜡。  (阴极电泳涂装时,因为电场
屏蔽作用,内腔是无法处理的。注意这里说的涂装和最后的“面漆涂装”不是一回事,“面漆涂装”是指喷涂表面的车漆),在介绍注蜡技术之前,先说一说注蜡技术
要防止的锈蚀的原理。  “锈蚀”二字说着别扭,相信大家看着也不舒服,下文中就称为“生锈”吧。汽车车身在造出来之后,要经受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考验,在这
期间,环境可能很恶劣。生锈(被氧化)是众多金属的基本化学特性,在常温下就会慢慢发生,特别是汽车常用的钢铁材料,一旦生锈,产生的氧化铁会吸附空气中的
水分子,造成更严重的锈蚀。  从材料上讲,只要在用钢材,就没法避免生锈。镀锌钢板也不能完全防止生锈。如果您对高中时的化学课还有印象,应该还会记得这样
的一个实验:将铜片和锌片放入稀硫酸中,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并串联上一个电流表,会发现有一个电流读数——铜片和锌片成了电池!甚至,把铜片和锌
片插到汁水多的苹果里,也能做成一个电池。  如果实验不停地做下去,就会发现:锌的质量越来越小。同时会收集到一定量的氢气。这就是车身防锈要防止的一种重
要化学反应:“电化学腐蚀”。从原理上解释一下:铜的标准电极电位是0.36,而锌是-0.763,所以它们能构成一个“原电池”。  镀锌钢板防锈的原理和上面的实验
是一样的。铁的标准电极电位是-0.44(钢不是元素,是混合物,也按铁算),当锌镀到铁上面时,如果发生这种化学反应(电化学腐蚀),因为锌的标准电极电位比铁
的要低,所以一定是锌首先“牺牲”掉了,而铁则保留了下来,原理上有点类似下棋时的“丢卒保车”。  不幸的是,和这个有趣的实验中的相同的化学反应(电化学
腐蚀),不停地在我们的爱车的各个部位发生着。这些部分包括:两块钢板焊接后留下的窄缝,某些夹层(如引擎外罩与内罩),结构设计上的空腔(比如前后纵梁与
横梁),车门和车门绞接处的绞链,甚至螺丝与螺孔、螺母之间也在进行着这样的化学反应。  车身内的水,包括潮湿空气中的水与温差变化产生的冷凝水,都会把车
内的金属变成“小电池”。因为这些水一般不是纯净的,都含有
电解质。在许多地区,雨水造成的后果
更加严重,因为雨水经常呈现比较强的酸性(有趣的事,汽车尾
气是造成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汽车车身中有许多的空腔,这些空腔对于增加车身强度和减小车身重量非常重要,前面也提到,在普通的防锈涂装过程中,这些空
腔是没法处理到的。为了防止这种电化学腐蚀从空腔内部发生,技术人员发明了内腔注蜡技术。注蜡的部位非常之多,一般有几十个左右,大致列出如下: ●前纵梁、
前横梁、A柱、B柱、C柱、上边梁、下边梁、后纵梁、后横梁(上下边梁是指车顶、地板与侧面的交接处内部的钢梁) ●发动机罩上盖版(就是雨刷器后面风档前面那
一块) ●引擎内罩、外罩 ●所有的车门内板、外板(重点为门板下部) ●所有的车轮罩 ●行李舱内罩、外罩 ●其它所有出现空腔的地方。  在制造带有空腔的部件
时,一般预先已经留好注蜡孔。注蜡孔一般很小。而在纵梁这样的部位,根本就没有专门开孔,而是在纵梁的顶端进行喷注。  经过了焊接之后的白车身,在进行基本
防锈处理之后,就进入了注蜡的过程。  注蜡工艺的一开始是用热风吹,一般这时的温度在85度左右,比洗车时的热风温度要高  全车身加热完毕后,将专用的内腔防
锈蜡加热到115度,用专用的泵向预先留的注蜡孔注入已经溶化的蜡,并保持一定的时间让多余的蜡液自动流出。最终蜡膜的厚度在几百微米左右。然后进入冷却区用冷
风吹至常温。最后,将所有注蜡孔全部封死。  注蜡的流程很简单,但是要控制好工艺却很复杂,其实生产线上的事情几乎都是这样:工艺标准制定的时候非常困难,
而一旦形成稳定可操作的规范后,就只剩下按部就班的制造过程了。除去注蜡技术外,还有一种喷蜡技术,防锈效果不如注蜡技术,在这里就不作介绍了。内腔注蜡时
用的防锈蜡并不是对车打蜡时用的那种。汽车用的防锈蜡一共分四种:内腔防锈蜡、发动机防锈蜡、底盘防锈蜡、面漆保护蜡。面漆保护蜡才是我们平时使用的车蜡。
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也就有了各自的用途。  大众是国内第一家引入空腔注蜡技术的汽车生产商。用120公斤蜡注入车身空腔,经过一定时间,最后残留在车内的一
公斤蜡在空腔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护膜。  综合以上,我们就可能知道了,空腔注蜡技术主要是起了提高车辆的抗-腐-蚀-性能的作,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辆在行
使时的稳定性..而且最后形成的是腊膜,并非腊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