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  2021.4下
网络传播158
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的圈子化演变、传播及影响新款奔驰
郭    钰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社交方式多元化的兴起,粉丝文化演化出了一种新的形式——饭圈文化。饭圈文化不仅是粉丝文化和新媒体碰撞下的产物,也是粉丝文化逐渐圈子化的结果。饭圈文化的出现不仅存在着深层的心理原因,还存在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粉丝们充分利用参与式和沉浸式的社交平台为偶像消费和买单使自己内心得到满足,使自我价值得到肯定。饭圈文化带来的“饭圈用语”“饭圈组织”以及“饭圈消费”等现象都让我们对饭圈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特斯拉models两版本再降价
关键词:新媒体;粉丝文化;饭圈文化;身份认同;女性消费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粉丝文化的圈子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网络时代,基于网络空间的互动,出现了超出传统关系的另一种圈子——亚文化圈子。粉丝文化从严格定义上来说不再是一种亚文化,“粉丝”
一词在当今语境已经逐渐被泛化。在大众传媒中的特殊受众,也就是饭圈文化的参与者,虽然是社会中的特殊体,但在饭圈文化日益成熟的今天,他们作为文化消费和娱乐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为其发展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力量。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模式的改变是经济发展、媒介更迭换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而对受众接受信息、理解信息、传播信息等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粉丝文化是如何演变成饭圈文化的,饭圈文化又是如何传播的,它对我们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影响,这都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车辆改一、核心概念解析
菱智“粉丝”是“fantastic”的缩写形式“fan”的音译。最早是指代某一支棒球队的忠实追随者,而“fans”有狂热者的意思,原意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有着狂热的感情。但根据研究的领域不同,“粉丝”一词所代表的含义及类型也大不一样,本文针对是娱乐明星的粉丝。虽然国外传播学研究对粉丝已有明确的定义,将粉丝最基本的属性定义为受众。但国内学者们目前并没有对粉丝下定义,有的学者倾向从心理角度来解释粉丝现象,认为粉丝对偶像有着寄托和依赖心理。当然,粉丝不仅仅是精神意义上的接受者、欣赏者,更是特殊的消费体[1]。不论是哪个行业的粉
丝,都在经济、时间和情感三方面进行了“超常投入”[2]。粉丝是大众文化里的一种特殊体,他们具有普通大众所具有的情感投入性、参与性等特点,但也具有普通大众所没有的过度性、体规范性等特点。总而言之,粉丝既是参与者也是受众者。
二、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的圈子化的成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粉丝”渴望实现身份认同,实现自我的价值,在消费主义盛行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时候我们买一个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只有使用需求,而是因为资本告诉我们,用了这些东西可以获得很多附加值,比如时尚感、文化、情怀,身份认同等。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心理的变化、女性消费的崛起,都跟粉丝文化的圈子化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媒体渠道
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粉丝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参与感才是最核心的心理需求。粉丝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双向的具有参与感和沉浸感同在的形式,比如,粉丝在微博上随时随地就可以搜到偶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在微博上为偶像制造数据,并通过B 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等视频软件上传自己所创作的关于偶像的各种视频,通过这些行为来拉近自己与偶像的距离。
作者简介:郭钰,女,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广告创意与策划。
广告与品牌研究
网络传播159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
(二)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定义并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对饭圈文化中的粉丝身份有着三方面的解释。分别是消费者、生产者以及盗猎者。
1.消费者
粉丝体首先是消费者,在参与文化的视角下,这种参与性环境使得粉丝在文化产品消费中充分发挥自主权。关于偶像的文本、视频等内容无论质量的高低,粉丝都是绝对忠诚的消费者,比如,关于自己偶像的专访或者带有自己偶像封面的杂志,这些产品在网上的转发量以及销售量都是依靠粉丝创造的。粉丝不再是在网上单纯地浏览偶像的信息,而是会积极主动地购买偶像的周边或者偶像所代言的相关产品,为偶像不断创造流量。这些行为在为偶像买单的同时也在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
2.生产者
粉丝体不仅是消费者,同时还作为生产者生产其他内容和产品。由于参与渠道门槛降低,粉丝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产出关于偶像的内容,在饭圈这个团体里,个人和体相比,远没有体发挥的作用大,在较大的饭圈体内,有着严密的等级、分工以及规范的生产制度。
3.盗猎者
“盗猎者”是亨利·詹金斯在其《文本盗猎者》中提出的概念,他将粉丝攫取原作品中的材料为自己所用的二度创作形容为“盗猎”[3]。粉丝依托互联网这个大平台,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内容碎片化的特征,快餐式信息的生产方式以及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盗猎式”的文本内容创作似乎显得顺理成章。粉丝通过“盗猎式”的创作,形成了特殊的同人圈文化,他们所创作的同人作品,涵盖了小说、绘画、视频剪辑和音乐等形式。粉丝通过这些二次创作表达自我真实的想法和价值观,同时粉丝在创作和欣赏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感并实现自我价值。(三)心理认同
对粉丝而言,追星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满足情感需要,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人类是居动物,孤独不是人类的天性。尤其对于当代社会独生子女来说,陪伴似乎是稀缺的东西。当粉丝开始以“哥哥粉”“粉”“妈妈粉”“爸爸粉”来称呼自己时,仿佛电视上的那些养成类明星都是自己的亲人手足,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表明了90后00后们缺乏依赖及陪伴。(四)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和消费力量的崛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和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女性在工作中受到的歧视减少。当在生活有了保障,并且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时,她们会在自己的闲暇时间寻东西来填补自己情感的空缺。不管在哪个饭圈,女性人数总是占大多数。饭圈粉丝所生产的“她经济”成为偶像成长发展中坚强的后盾。
奇瑞a3两厢论坛
三、以新媒体环境为纽带的饭圈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
新媒体的大环境是形成饭圈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媒体的诞生使粉丝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开始主动传播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传播图景。以新媒体环境为纽带的饭圈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
粉丝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偶像打榜刷数据,这是粉丝拉近与偶像的距离的一个巨大契机。这些新媒体平台有着参与感、沉浸式、覆盖式的特点,新媒体平台上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在粉丝们的积极实践中进而演变成为参与文化,这些行为是跟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分不开的。(二)饭圈语言的盛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饭圈用语则是粉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粉丝在饭圈中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只能在饭圈内使用的语言。饭圈用语较为庞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缩略简称,比如“zqsg”(真情实感);第二种谐音代替,比如“布吉岛”(不知道);第三种旧词新意,比如“二传”就是对粉丝的原创作品(图片、视频等)进行二次上传;第四种新造词汇,比如“彩虹屁”即花式夸人。(三)具有组织性
polo饭圈团体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支具有严格等级制度以及严密组织架构的团体。粉丝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偶像工作。(四)具有组织性经济效益
粉丝的购买力可以给自己的偶像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广告商、资本等都更看重明星背后的粉丝购买力,实现以某个明星为纽带的一系列销售目标。但对“粉丝经济”的深度发掘是对消费者剩余价值的榨取,是对消费信息的过度索取。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在大众传媒中仍然属于一种独特体,在拉动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会由于体的独特性以及粉丝的媒介素养等问题出现网络骂战,造成网络污染。但粉丝也会为打造偶像的良好形象,为其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具有一定进步意义。随着5G 时代的到来,饭圈文化该如何发展及引导,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鲍震培.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3(06):120-129.
[2] 刘伟,王新新.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行为、社文化与心理
特征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07):41-48+65.
[3] 曹佳娃.网络直播时代的粉丝消费认同研究[D].广州:暨
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