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23年中国外贸现状的成因
2023年初中国外贸外贸的情况让很多人焦躁,制造商普遍缺少订单。到底是为啥呢?
有说产业转移的、有说彻底脱钩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太多因素的合力,情况不乐观,但也没有那么悲观。
首先,大国博弈,美国执意制造业回流,迁出工厂,供应链也被要求转移。
再比如疫情期间,供应链受影响、工人居家,于是订单没法做,但海外客户还要做生意,于是越南、东南亚的工厂,出现供应链转移。越南2018年之后抬头,2020年之后大发展,也就是说是趁着美国对中国搞制裁,趁着疫情起飞。
中国制造特斯拉将出口欧洲再后来海运价格大涨,欧洲客户发现,在欧洲洼地搞生产,算上物流的总成本也能接受,就直接欧洲工厂,比如波兰就是这一波的受益者。
但以上这些都不是主因,即便起作用也是缓慢、渐进的,不会断崖式的改变。
主因是啥呢?很简单,金主出状况了。
金主是谁呢?欧洲和美国。这么说是有数据证明的。
2022年,全世界GDP排前10的国家GDP总量超过全球总量的67%,除了中国、印度基本都是欧洲国家,这些国家GDP大部分靠消费拉动,基本在65%以上,美国超过80%。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能挣钱也能花钱,大多数人不仅月光而且寅吃卯粮,消费额占据全世界50%以上。
其实,中国制造以前能就是加入全球供应链,低成本制造然后卖给欧美人。
欧美人不买单,外贸自然就难。
现在的欧美人,生活成本大涨,都忙着抗通胀。
电费是最直接的,在欧洲,以前一度电0.2欧,现在0.5欧,于是都在方设法节省用电,随手关灯自不用提,连波峰波谷电价的差别都要仔细计算,有的人凌晨四点使用烤箱和洗衣机,因为这些家电功率大,这时电价最便宜。
再比如买电动车,虽然有里程焦虑但是充电不贵,在欧洲可不是这样,德国特斯拉去年调价后,车主一算,百公里的能源成本和日本汽油车差不多了。
开油车的更惨,用车成本也上涨50%。
能源涨价,粮食涨价,欧洲CPI居高不下,6%就算不错,8%是均值,个别国家10%,通常来说,3%以下比较合理,所以欧洲人现在也在对高物价犯愁。
人性告诉我们,答案都是类似的:保住必须消费品,比如基本吃喝住行,大力缩减可选消费品,可买可不买的,绝对不买。
所以,总需求是萎缩,中国的订单能多吗?
欧洲通胀的原因主要就是俄乌战争,再加上北溪管道被炸,价格就上去了。
如何控制通胀?这得看美国。
美国通胀也很厉害,6%以上常态化,解决的办法就是加息。
美国进入加息通道,现在存款利率5.5%,但通胀还是控制不住,加息没结束,利率破6正常。
所以现在美国普通老百姓也在抗通胀,每天算账,35%的人为财务状况焦虑。
美国加息,其他国家本币贬值太快,只好跟着美国加息,更加恶化居民的财务状况,比如房奴。
全球同此凉热,大家都在为基本生活支出更多,而收入端没有好转,需求不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自
然也难。
美国加息还出现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奇幻事件。
最近不少中国企业在为信用证发愁,咋回事?
有些客户给订单,但是开不出信用证,交易就没法干了。
客户为啥开不出信用证?因为该国国家美元不足,不足以支付。
这些国家为什么没有美元呢?因为美国加息,美元都回流到美国......
目前,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为此烦恼,因为美国的加息周期还没有结束。
中国国内的制造商咋办呢?
短期内贸易状况恢复原状有点难,因为在交易里我们不是有决策权的一方,只能等待美国加息结束,等待抗通胀结束,恢复消费的热情和能力,这就是现实。
产业链的迁移是个问题,低端不可避免,因为我们也不需要,但大规模的产业链迁移也有点悲观,毕竟中国全产业链是经历过测试,越南缺少中国的规模,欧洲缺少中国的效率,最关键的是因为人不一样。
中国人跟中国卖的最好的车-五菱神车有点类似,能拉客能载货,能上山能下河、能下乡能进城,能跑高速,也敢越野,总之就是“耐操性”极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怕卷、接受卷、主动卷,相信,即便现在竞争力下降了,过不了多久,还能折腾出新东西来。
至于当下,借用《芙蓉镇》的台词:活下去,像个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