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启示

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这几件事情:

1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人在做决策/判断的时候,会受到锚定物的影响。
2锚可以被人为设定,我们可能不知不觉中就被设置了锚。
3锚可以影响决策的方向。
4锚会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加强。
5锚可以被转移,但很费劲。

这几件事情环环相扣,对我们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接下来会简单聊聊其中的几个方面。

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作者认为锚定效应的存在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供给和需求
相互独立的,而价格是这两股力量的均衡结果。

但锚定效应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不是独立的,很容易被影响和操控。消费者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偏好和愿意支付的价格,很容易被锚所影响。

同时,锚定效应也反应了供需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在现实世界中,锚同样来自商家的建议零售价格/广告价格/促销/产品优惠等等。而且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也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典型例子就是双 11 购物节。

这些都表明,需求并不完全独立于供给。

但事情到这里还没完。锚定效应还揭示了我们的需求变化和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是基于偏好,而是基于记忆。这一段分析很精彩,我直接引用过来:

如果人们记得住从前的价格并且注意到它的涨价幅度,价格变化就会对需求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人们记不住过去的价格,那么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即使有也会很小。

换言之,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以及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对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体现。

对商家/产品人的影响

锚定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给消费者/用户提供产品时,一定要先去他们内心的锚定物。

我们通过简单的调研就能到这个锚,然后把我们的产品和这个锚对比,看我们的产品能不能在某个关键点形成明显差异。比如,元气森林vs传统碳酸饮料,健康。华为手机vs苹果手机,拍照。拼多多vs淘宝,价格。

如果你没办法到这个「关键点的差异化」,那可能这个领域还不值得做。


如果你到了,但需要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那一个关键点的差异化可能也不够了,你还需要成为新的锚,掌握定价权。

要想成为新的锚,你需要各个方面都和旧的锚完全不一样,创造新的体验。比如,星巴克vs邓肯咖啡店,喜茶vs其它奶茶,特斯拉vs燃油车,苹果手机vs其他手机。

这解释了为什么消费品牌都喜欢针对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做营销,因为这批年轻人刚刚开始自主消费,他们过往的锚都很不牢固,对很多消费品的认知还很模糊。所以他们的锚很容易转移,一旦转移后,再通过一次一次的复购强化锚的存在,直至成为品牌的忠实用户。

对我们个人的反思

锚定效应对我们个人来说有太多警示了。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原来这么容易被影响,那我们有多少决定或判断是明智的呢?


我们以为深思熟虑的决定,有没有可能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的钻牛角尖?我们以为遵循内心的决定,有没有可能是被操控的结果?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有没有可能来自某次偶然的锚定?

特斯拉效应不过只要我们意识到了这个现象,它对我们的作用就很有限了。所以下次当我们要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不妨从多个角度仔细审视,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