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交通违章查询⾄2019年9⽉,国宝铜奔马发现已整整50周年。近⽇,⽢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王琦专门撰⽂,讲述了国宝铜奔马发现出⼟时的⼀些鲜为⼈知的故事,并披露了命名渊源以及⼀些最新研究成果。
infiniti g37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
铜奔马,现藏⽢肃省博物馆。马⾼34.5厘⽶、长44.5厘⽶、宽10厘⽶、重7.15公⽄。其铸造⼯艺为范铸马⾝,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制作⽽成,铜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撑⼒和强度,铸造⼯艺在当时⾮常先进。出⼟时残破不全,颈部有1厘⽶⼤⼩的洞孔数个,尾巴断裂,送到故宫博物院后由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进⾏了精⼼修复。
马的造型呈奔腾状,头微左偏,马头上饰雄胜,两⽿如削,双⽬圆睁,⿐孔奋张,作昂⾸嘶鸣状,颈粗鬃长,胸⼴臀圆,⾜细蹄阔,长尾飘举,末端接结紒,三⾜腾空,右后蹄踏⼀展翅飞翔、回⾸惊顾的飞鸟。鸟的⽅形尾上有⼀凹坑,应为燕隼类。奔马以墨线勾勒鬃、须、唇、⿐、⽬、眉等处,⼝、⿐内涂朱红,⽛涂⽩,眼内周⾓涂朱、眼珠涂⽩,⿊墨点睛,然后视部位施彩以增强神态之⽣动效果,在马腹鞍边,残存有朱、⽩彩绘痕迹。奔马蹄踏飞鸟,表现出马⾏迅疾,在鸟惊回⾸的刹那,已经超越了流星般飞⾏的鸟。全⾝着⼒点集中于超蹑飞鸟的⼀⾜之上,鸟展开的双翅,恰好起到了⽀撑平衡的作⽤,准确地把握了⼒学原理。铜奔马铸造精美,构思巧妙,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
东汉铜奔马
农民挖地道意外发现古墓
铜奔马出⼟于⽢肃省武威县城的雷台。雷台长106⽶、宽60⽶、⾼8.5⽶,⾯积12.4万平⽅⽶。长⽅形的夯⼟台上座落有雷台观,因其后殿中供奉有雷祖神像,因此,被称为“雷台”。
1969年9⽉,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队⼗三⽣产队社员在雷台下⾯南部开挖战备地道时,发现了⼀座墓葬。当时墓内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车、铜马、铜⼈,内室有座棺⽊,⾥⾯盛放着两具⼫⾻架,⾻架脚下堆放着⼏件陶罐。在昏暗的光照下,有⼈把这些铜车马当成了⾦⼈、⾦马、⾦车。当时的⽣产队队长王红上叫社员不要外传消息,然后把⾥⾯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铜⼈、铜马、铜车等全部装进了⿇袋,⽤架⼦车运到⼤队库房⾥封存了起来。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考古⼯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那时正是特殊时期,由于对⽂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墓室⾥被翻得乱七⼋糟,⽊器、漆器、丝织品等⼀些容易腐朽器物的残留痕迹被破坏的⽆影⽆踪,只剩下破碎的陶罐和残余的铜钱,⼀些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资料消失了。
⽂物⼲部公社书记紧急保护
半个⽉以后,雷台下发现古墓的消息传到了武威县⽂化馆负责宣传、兼管⽂物的⼲部党寿⼭⽿中,他
当即约了武威县⾦⽺区政法⼲事张有⼀起直奔雷台调查此事。据党寿⼭回忆:“我搞⽂物10多年了,像这样的⼤型墓还是第⼀次见到,墓⾥⾯是⼤量的铺地钱,还有部分陶器。另外,还有被翻乱的棺材板和⼀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党寿⼭,马上得出结论:这样⼤规模的墓葬,不可能只有⼏件陶器,⼤量的铺地钱说明墓主⼈⽣前⼗分富有,他的随葬物品应该⾮常丰富,⼤批重要⽂物可能已经被⼈为转移。他们⽴即向公社领导作了汇报。
公社书记孙天庆听了汇报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与党寿⼭赶往新鲜公社,召集⼲部社员开会了解到,因为⽣产队的两匹马前不久突然死去,⼤队想把这批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些钱买马搞⽣产,所以才对外保密。孙天庆当即明确指⽰:“这些古⽂物,不能变卖,更不能毁坏,公社要给上级反映。”在这关键时刻,为避免铜奔马等⼀⼤批⽂物遭到⼈为毁坏,这位公社书记可谓功不可没。15至20万买什么车
经过党寿⼭等⼈反复动员,并耐⼼解释这批⽂物的重要价值,⽣产队长才同意让他们看看那些藏匿在⼤队库房⾥的⽂物。见到这批珍贵⽂物时,党寿⼭惊呆了,由于保管不当,这批⽂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铜奔马的尾巴断了,⼀些马的笼头和马蹄也断了。为了避免遭受更⼤的破坏,他当即对所有⽂物进⾏了详细的登记,并将⽂物转移到⽂庙收藏保管,同时,向⽢肃省有关部门作了专门汇报。
⽂物清理后全部上调省博物馆保存
1969年10⽉,当时的⽢肃省政治部⽂艺办、省⽂化局,委派省博物馆⽂物⼯作队的岳邦湖、张学正、
张朋川、胡守兰、宁笃学组成考古⼯作组,前往武威雷台墓葬进⾏考古调查和全⾯清理。考古⼈员进⼊古墓后,经详细勘查,⾸先明确了墓葬的结构,该墓葬墓门向东开启,由多个墓室组成,分前、中、后三个主墓室,前室向东由甬道和墓道构成,前
确了墓葬的结构,该墓葬墓门向东开启,由多个墓室组成,分前、中、后三个主墓室,前室向东由甬道和墓道构成,前室内有左右⽿室相互对称,⽽中室内只有右⽿室,没有左⽿室,与其他墓室相⽐,后室显得较⼩,没有左右⽿室。
根据向当事社员众调查以及事后的清理,得知葬具和随葬器物的位置⼤致如下:当时铜车马武⼠仪仗俑及铜奔马,排列整齐的陈放在前室右⽿室及门外⼆层台上,在南璧⼆层台上放置陶楼院,前室左⽿室门⼝放⼀件铜⽜,中室的三⾯⼆层台上,有设计精美,造型独特的铜莲枝灯以及铜壶、铜尊、铜熏炉等⽣活⽤品,其右⽿室放置⼤部分陶器。后室较⼩,是陈放棺椁的地⽅,⽀垫棺床的4件⽯龟还摆放在那⾥,在这⾥还出⼟了四枚带有“□□将军”印⽂的龟钮银印。经过对所有出⼟⽂物的清理归纳统计,墓中随葬⽂物有⾦、银、铜、铁、⽟、⾻、漆、⽯、陶器等231件,其中青铜武⼠俑17件,奴婢俑28件,铜马39匹,铜车14辆,铜⽜⼀件。专家们认为,这些铜车马和铜俑应该是⼀⽀仪仗队。另外,还有铺地铜钱28000余枚,简直就是⼀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关于雷台古墓建造年代,⼈们不到更多的⽂字记载,只能通过墓中⽂物来分析判断,⽬前有两种观
点:⼀是由于墓中⽂物⼤都带有东汉末年的特点,⽽且铜马铭⽂上“左骑千⼈”官名和“凉州张掖县”的建制,只在汉代⽂献中出现过。因此,有些专家把雷台墓建造年代定在东汉末年;⼆是另⼀些专家在墓室的铺地钱⾥发现了新线索,墓中出⼟了⼀些不带⾦字旁的“五朱钱”,汉代“五铢钱”的“铢”字有⾦字旁。⽽魏晋时期铸造的“五朱钱”不带⾦字旁,因此,认为雷台古墓应建造于魏晋时期。
从古墓⼤批随葬品中不难看出,这位墓主⼈⽣前地位与⾝份⼗分显赫。墓葬在历史上虽然多次被盗,但仍然出⼟了⼤量珍贵⽂物。虽然在这座墓葬中没有墓志铭和其他史料记载,对判断墓主⼈真实⾝份造成了许多困难,但是通过该墓规格以及出⼟铜车马仪仗俑队所显⽰的威武阵容,还有个别马⾝上刻有铭⽂“守张掖长张君前夫⼈辇车马将车奴⼀⼈,从俾⼀⼈”,俑⾝背后刻有铭⽂“张⽒奴”、“张⽒俾”,特别是四枚龟钮银印所提供的信息,表明这位墓主⼈姓张,是⼀位将军,还兼任过河西四郡之⾸武威郡郡⾸。
1969年11⽉3⽇和12⽉12⽇,省博物馆⽂物⼯作队的魏怀珩、张学正⼜奉⽢肃省政治部宣传组之命,先后来到武威。对墓室墓道再次进⾏了搜寻清理,在墓门⼝挖出了铜独⾓兽,墓道两侧清出部分壁画。清理过程中⼜新发现了两处盗洞,在中室盗洞下的⼟堆中,挖出⼀些⼩件⾦银器和⾻器,表明古墓过去曾多次被盗。但由于盗墓者只识⾦银器⽽对青铜国宝毫⽆所知,使得铜车马仪仗俑得以完好保留⾄今,并最终成为⼈类的共同遗产。
之后,⽢肃省有关部门决定把雷台出⼟的⽂物全部上调省博物馆保存,铜奔马也名列其中,因当时博物馆没有对外展出,铜奔马还没有被外界所知。
⽣动绝妙的“马踏飞燕”震惊郭沫若
墓葬的平、剖⾯⽰意图
1971年9⽉1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偕夫⼈于⽴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西北地区时,专门参观了⽢肃省博物馆。⽢肃省博物馆热情地接待了郭⽼⼀⾏,由当时省博物馆的临时负责⼈王毅介绍藏品。王毅同志解放初期跟随郑振铎(解放后第⼀任中央⽂化部⽂物局局长,58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起接管北京故宫等⽂物部门,成⽴国家⽂物局后⼀直担任办公室主任,1962年服从国家安排⽀援⼤西北建设,从北京来到⽢肃主持⽂物⼯作,与郭⽼早就认识,⼜是⽂物专家,因此,省上派他担当此次接待任务。王毅同志讲解有条不紊,郭⽼兴致勃勃,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郭⽼是知识渊博的考古学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学家、历史学家、⾦⽯学家,他每到⼀地,都要尽可能考察当地⽂物古迹和观赏出⼟⽂物。他对⼀些⽂物的判定和评价,⽆疑具有权威性意见。郭⽼看了很多珍贵藏品,对武威出⼟的这批青铜仪仗俑尤为感兴趣,看得时间最长。铜奔马牢牢地吸引住了郭⽼的⽬光,他让王毅同志将那件“铜奔马”从专门保管的柜⼦⾥取出,拿在⼿中从各个⾓度反
三菱帕杰罗速跑复地观看了许久。这是⼀只正在急速飞奔的骏马,它的⼀只蹄⼦在奔跑中掠到了⼀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讶地扭转头回望,⼀个梦幻般的瞬间凝聚成永恒。
见过⽆数⽂物的郭⽼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惊叹于作品⽆可挑剔的形体姿态以及完美的平衡感,发出了“天马⾏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向在场的⼈说:“我到过很多国家,看到过很多马的雕像,那些雕像最古的也只有⼏百年,从未见过超过1000年的,⽽我们的祖先却在将近2000前就制造出这样⽣动绝妙的铜像,⽆论从艺术构思的巧妙、⼯艺技术⽔平的⾼超,还是从结构⼒学⾓度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他⼜语重⼼长地说:“这是⼀⼤批国宝。你们这⾥的国宝太多了,你们的责任就更重了,你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珍宝保护好!保护不好,就对不起全国⼈民,对不起党,也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更对不起我们的⼦孙后代啊!”
王毅同志问道:“郭⽼,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从形象特征和创作者的匠⼼来看,我们认为是只燕⼦。此鸟双翅较⾝躯
王毅同志问道:“郭⽼,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从形象特征和创作者的匠⼼来看,我们认为是只燕⼦。此鸟双翅较⾝躯略⼩,膀梢尖细,疾飞时膀梢向外与⾝躯平⾏,呈三叉式,这正是飞燕形象的反映。创作者意在⽤飞速最快的鸟衬托马速,⽽鸟中飞速最快者正是飞燕,能否将这⼀造型称作‘马踏飞燕’呢?
”郭⽼略加思索后连声称妙,予以了⾸肯。
铜奔马优美的造型,⼀看就让⼈喜爱。既是⼀般⼈也⼀定会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更何况是具有⼀定专业知识的⽂物⼯作者呢?当时⽢肃省博物馆的专家们就认定铜奔马是⼀件艺术价值很⾼的了不起的⽂物,早已另眼相待。以后铜奔马蜚声海内外,⾝价达到现在这样的⾼度,则是⽢肃省博物馆的同志们始料未及的。
“马踏飞燕“”名扬世界
郭⽼回到北京后的第⼆天,⽴即约请了当时的国家⽂物局局长王冶秋到家,向他详细介绍了这批青铜俑的情况,尤其是铜奔马,并当场商定马上将这批青铜俑调京,充实北京故宫正在举办的出⼟⽂物展览。两天后,郭⽼在⼈民⼤会堂陪同周总理会见⽇本外宾时,⼜向周总理作了介绍,并说他已和王冶秋同志商定,把这批出⼟⽂物尽快调来北京展览。总理⼀边听,⼀边不住的点头微笑。并风趣地说:“很好嘛,你⼜发现了宝贝。据说故宫举办的出⼟⽂物展览参观的⼈很多,很多外国朋友也去看了,反映很好,影响很⼤,就是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效果才会更好,影响才会更⼤!”。
铜奔马在京展出后,⽴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些专家纷纷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评赏⽂章,说铜奔马是“⽆价之宝”。
1973年,由郭⽼主持、王冶秋负责筹备中国对外交流⼤型历史⽂物展览,本来铜奔马并没有⼊选参展,后来法在国和英国驻华⼤使⼀再请求下,并经外交部长陈毅和郭⽼协调,铜奔马参加了到法国、英国的展出。
为了⼀睹中国马的风采,⼤英博物馆门⼝排起了长龙,英国观众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参观者⽆不为之叹服。在美国展出时,铜奔马跃上巨幅海报成为⽂物展宣传的标志图案。国外报刊争相报道,称赞铜奔马“简直是艺术品中的最⾼峰”、“铜奔马已成了⼀颗引⼈注⽬的明星”;英国⼈彼得·霍甫科克在《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书中
说:“虽然这种‘天马’现在早已绝种,但是它的形象在汉、唐雕刻家和艺术家的⼿下则并未磨灭。其中最精彩的摹拟品,是1969年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是汉武帝的京城西安附近,被中国考古学家所挖掘出来的闻名世界的青铜飞马。”铜奔马使各国艺术家感到震惊,从此,“马踏飞燕”名扬世界。
据1975年《出⼟⽂物展览》统计,⾃1973年4⽉⾄1975年8⽉间,铜奔马带着中国历史的辉煌,带着华夏民族的⾃豪,先后到法国、英国、⽇本、罗马尼亚、奥地利、前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荷兰、⽐利时、美国共12个国家巡回展出,观众达500多万⼈次。郭沫若为此挥毫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争说⾦缕⾐”的豪迈诗句,郭沫若也从此被视为铜奔马的伯乐。
1973年,“铜奔马”⼊选邮票《⽂化⼤⾰命期间出⼟⽂物》,1992年邮电部发⾏⼀套JP32纪念邮资明信
⽚,邮资图以铜奔马为主图,1977年发⾏了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也以铜奔马为主图,并让它飞腾于长城之上,寓意深刻,耐⼈寻味。1996年联合国发⾏⼀套6枚邮票,其中也有铜奔马,向全世界展⽰了中国悠久的⽂化艺术。
郭沫若先⽣在王毅同志的陪同下鉴赏铜奔马
铜奔马的前世今⽣
随着铜奔马知名度的不断提⾼,学术界对铜奔马的研究也⼀度成为热门,它究竟是⼀匹什么样的马?两千年前的这个完美造型,为什么不是出现在⽂化昌盛的中原,⽽偏偏出现在偏远的河西⾛廊凉州古城武威?⼤宛的汗⾎马与古凉州,也就是今⽢肃武威有什么关系?
据史书记载,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但是,战国以前养马主要是为了拉车。到了汉代,胸才⼤略的汉武帝决⼼加强军队中骑兵的⼒量,得知在遥远的⼤宛国有纯种良马,爱马的汉武帝⽴即派出使者,想⽤同等⼤⼩的⾦马购买⼤宛国的马,但⼤宛⼈杀害了使者,抢⾛了⾦马,愤怒的汉武帝向⼤宛国挥出了复仇之剑。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利两次发动对⼤宛国的战争,迫使⼤宛国采取议和的策略,给了汉王朝数⼗匹汗⾎马和⼏千匹良种马。随着西域好马的不断东来,武威成了重要的马匹繁育基地。东汉初年,还在武威特别设置了主管马匹的官吏,正职叫“牧师苑”,⽽副职就叫“弼马温”。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牧养天马,这个官职就是截取
于汉代武威牧马官员的制列。正因为武威有太多的好马,因此,两千年前,这⾥诞⽣了铜奔马的造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东风日产启辰d50报价
清华⼤学教授、国际亚欧科学院院⼠李学勤认为:“武威出⼟的铜奔马,是⼀件⾮常特殊的青铜器,它既不是⼀个实⽤的器物,同时它也不是⼀个专门为殉葬⽽制作的⼀种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就是⼤家都说的天马,也就是“汗⾎马”。翻开汉代的典籍,⽆论《史记》还是《汉书》,对于汗⾎马都有不少的记载,汉武帝曾经赐名⼤宛汗⾎马为“天
⾎马”。翻开汉代的典籍,⽆论《史记》还是《汉书》,对于汗⾎马都有不少的记载,汉武帝曾经赐名⼤宛汗⾎马为“天马”;《史记·⼤宛列传》中说:“⼤宛在汉的西⾯,约⼀万⾥,⼤宛产好马,马汗如⾎,是天马的后代”。
还有的学者对铜奔马的步伐进⾏了研究,铜奔马⼀蹄踏鸟背,另外三条蹄腾越于空中,同⼀侧的两条腿同时向⼀个⽅向腾起,这在⼀般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据传说⼤宛马是⾛对侧步的⾼⼿。因此,有⼈根据铜奔马显现的对侧步造型认为,铜奔马的原型来⾃西域的⼤宛。但是,还有⼈认为,铜奔马的外形不仅显⽰了⼤宛马快速稳定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蒙古马的⼀些特性,它的肌⾁厚实,⾝体也略显粗壮,这说明它并不是纯种的⼤宛马。应是汉武帝当年引进⼤宛马后,跟蒙古马杂交,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马,把两种体形上不相同的马结合在了⼀起。
1977年,⽢肃酒泉丁家闸的⼗六国时期墓葬壁画中⼜发现了彩绘的天马图,⼀匹绘有红鬃⾚尾,腾空飞跃在翔云中的神马,与铜奔马竟然有着惊⼈的相似。铜奔马出⼟时,考古⼈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时光⽃转星移过去了近两千年,⾊彩随着青铜表⾯的锈蚀⽽逐渐脱落,再也看不到那些描绘在铜奔马⾝上五彩缤纷的图案了,但是,今天⼈们仍然能在马的眼睛、⼝唇、⽛齿等处隐约见到当时曾经描绘过的痕迹,并在其他铜马处见到奔马纹和云⽓纹的彩绘,铜奔马⾝上的彩绘如不脱落,可能也是这个样⼦。
⽢肃酒泉丁家闸出⼟⼗六国时期墓葬壁画彩绘天马图
铜马俑的命名争议颇多
关于铜奔马的命名和马蹄下的飞鸟,长期以来⼀直有着很多争论。主要有以下⼏种说法:
⼀是“铜奔马”说。铜奔马的造型雄骏⾮凡,它昂⾸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称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是“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较直观明了,但王毅同志认为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飞燕,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并得到了郭沫若先⽣的⾸肯,之后,这个名字就⼴泛地流传开了;
三是“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之说,有⼈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踏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是“飞燕骝”说,认为前⾯⼏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飞燕骝”这个名称,⽆论从构词⽅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不符合汉代的特点。铜马⾜下有⼀鸟,其象征之意为⼈所关注。⼀提到马,⼈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帝诗云:“紫燕跃武,⾚兔越空。”⼆句中⾚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帝⾃代还,有良马九匹,⼀名飞燕骝。”在古代,铜马⾜下的飞燕⽆疑是⽤来⽐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五是“天马”说。持此说法的⼈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是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踩浮云,⾝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迢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是“马神——天驷”说。与前⼏种说法⼀样,“天马”说也受到了质疑。有⼈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宛
汗⾎马及与此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马”)于洛阳,曾亲⾃出⾏到西安迎取,甚⾄不惜下嫁宗室⼥⼦,或令⼤军征战,才求得汗⾎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以歌颂汉家天⼦的功德。⽆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民不可能享⽤,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不可能例外。因此,这具铜马俑应是“马神——天驷”。“天驯”指的是天上⼆⼗⼋星宿之东⽅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
即“天驷”,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们都祟“天驷”为“马神”,⾃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汉武帝时更加重视养马,因⽽就产⽣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张姓将军⽣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然的事情。
尘埃落定
斯巴鲁翼豹sti对于这件铜马俑的名称,虽然以上种种说法都不⽆道理,但各种争议仍在继续,迄今为⽌始终还没有⼀个公认的结论,仍然称它为铜奔马或习惯的称马踏飞燕。
铜奔马是⽂物标本学的定名,根据国家⽂物局关于藏品定名的统⼀标准,历史⽂物定名⼀般包括三个部分:时代、款式、作者;特征、纹饰或颜⾊;类别、器形或⽤途。对于铜器,有铭⽂的以铭⽂为主。⽆铭⽂者,以其制作特点、出⼟地点或以纹饰为主。上世纪七⼗年代,省博组织出⼟⽂物赴北京故宫参加展览时,当时参加筹备展览的⼯作⼈员初仕宾(1984-1999年任省博馆长)按照考古学命名
标准,根据器物的质地、形制,马风驰电掣般飞奔的形态特征,在送京⽂物档案上将这件⽂物登记为“铜奔马”。⾃北京展览时起,⽂物界开始使⽤铜奔马⼀名。铜奔马名称符合国家⽂物局关于历史⽂物定名标准,以后在⽢肃省博物馆的⼊库登记卡、藏品档案、藏品总登记簿上名称均为“铜奔马”。1996年,国家⽂物局⽂物鉴定⼩组对⼀级⽂物藏品确认时对此名称也没有提出异议。
⽂物命名也是⼀个学术问题,⽂物在建档时命名⼀旦确定,除⾮存在明显错误,⼀般不做改动。铜奔马的名称已经使⽤了近50年,并被国际国内认可和接受,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物明星。当然不可否认,“铜奔马”⼀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燕,未惬⼈意。现在使⽤的铜奔马名称并不影响社会各界对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民间如何称呼都是允许的,社会各⽅均可参与研究,各抒⼰见,这样既可以为收藏单位准确命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有利于深⼊挖掘揭⽰⽂物内涵和价值。
马踏飞燕是它最初的名字,这个名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彩,随着其造型出现在公众视野⾥既被⼈们所接受,早已先⼊为主成为约定俗成的名字,虽然后来有学者认为定名不太准确,也提出了各种新的名称,但都没有被叫响,只有马踏飞燕这个名字由于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极⼤,已经深深印刻在⼀代⼈的脑海⾥,所以⾄今依然被⼈们⼴泛称呼。
然⽽,不管最终采⽤哪个名称,这具铜马俑终将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峰”,其⼤胆的想象和天才的铸造技能,为世界留下了⼀件罕见的艺术品。
铜奔马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物。2002年被国家⽂物局列⼊⾸批禁⽌出国展览的珍贵⽂物。这匹飞翔的马不仅是古代匠⼈的杰出之作,⽽且也成为了中国众多⽂物的代表,成为古⽼中华⽂明的⼀种象征。
(⽂章原题为《国宝档案——铜奔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