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最早的模型组织—ASC
新中国最早的模型组织—ASC
000
我们一生从事航空活动,当纪念母校百周年之际,不禁饮水思源,回忆当年既得益于航空的正课教育,又得益于“交通大学航空模型研制会”三、
四年的课外航空教育活动,特此抛砖引玉,仅就笔者所知撰文纪念,尚请同学
和师长们斧正。
一、艰苦学习、航空救国
当大片国土沦陷、抗日烽火正旺,来自广东、香港、东北、江苏等等
各地、满怀航空报国热情、用功于陪都九龙坡交大总校的青年学子们,在航空
系二年级郑显基、王学让、周潞荣、马龙章等同学带头制作航空模型,并受到
学生社团活跃的启发下,航空系46、47、48届的十多位同学于1944年秋成立
起Aerosport Club(简称AsC),推选郑显基为会长,系主任季文美和杨彭基
等教授和贾日升助教都十分支持。这个社名是经过推敲、更好的体现航空特,它的宗旨表达在日后工作室的一幅标语上:“我们愿尽我们微薄的力量,推行
航空教育,培养航空兴趣,阐扬航空知识,以期发展航空工业,使祖国早日踏
上富强之路!”至于中文社名是以后对外需要才定的。
最初的社址是在课室附近、距宿舍较远、航空系一间实习室里拨出一
个小房间,没有电灯,只得用铜油灯。王学让为了把自己的床位(在郑显基的
上铺)让给一位新到而元宿舍的同学睡,夜间就在工作床上作睡床。
制作用的材料在当时连纸张都很缺的内地也是来之不易,在原为中国
滑翔总会滑翔机制造厂厂长的杨彭基老师协助下,由郑、周二同学努力,解决
了竹丝、泡桐木、棉纸、乳酪胶、弹射绳上拆下的细橡筋和涂布油;还有少量
进口的轻木(balsa),那是珍贵极了。当时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笨陋。
有了工作室、工具、材料、资料和会员中老手的指导,会员们自己动手、热情的制作起航空模型,围绕着重庆市举办航模展览和表演赛而推动了活动,有的制成几架能飞模型去参加表演赛,有的制作实体二战名机模型给展览
会生不少,交大参赛的成绩还是较好的。
这时期ASC的作用,据西工大教授薛中擎会员回忆:“这时还未接触
到专业课程,对航空技术和理论,连感性认识都不多,自投入这次制作航模活动,学到了不少航模的结构和飞行原理,试飞中,争辩着,调试着重心,面、方向舵的相对位置,配置螺旋桨的平衡,改变着安装角、上反角的大小,……。这次制造航模活动对这批同学的影响,恐怕是不可低估的。上述一
些有关术语的外文名称,烙印在我的脑中,至今不忘。
二、迁校发展、实力雄厚
抗日胜利后,交大迁回上海,季文美总务长、曹鹤苏系主任都给ASC
很大支持,先是在公绰馆二楼给了一大间作工作室,后来搬到老上院楼下两大
间一直用到后来院校调整。
在上海,迁校前也有几位自幼爱好航空的同学,各自克服困难、制作
航模,入学时因没有航空系只得就读于机械系,当航空系迁回上海后,他们已
是三年级,有三人想要转系,而航空系高等数学是从二年级开始,转系必须多
读一年,于是只有张汝焕一人转为航空系,他有时间承担了一些ASC的会务管理,后来被选为第二任会长。其他航模爱好者在机械系、电机系、工业管理系,仍积极参加ASC活动。
航模材料在上海有商店,可以买到松木条、桐木片等。 ASC特有的是
一大桶空军赠送的涂布油与橡筋绳,还有郑显基自垫外汇从香港买来一大批专
用优质航模轻木、薄棉纸、橡筋、滚珠轴承、优质发动机等等,这些都是一般
人买不到的,而且能使航模成绩提高很多,这是郑显基十分重要的贡献,由于
他只要求同学按他购买时的外汇率折价还他,而实际L外汇率浮动等到几个月
后折价的金额已远远低于原值。
ASC的资料十分丰富,集中了重庆带回和上海多年积累的中英文期刊、书籍,从第一期开始的日文“航空模型”杂志并继续订阅最新英美航模期刊,
使会员们信息丰富,国际上的最新窍门,很快就用到比赛上。
由于ASC在技术、器材、资料三方面的优势,所以屡屡得奖,而比赛
又进一步促进会员研制新模型、提高飞行成绩,于是更多同学自愿人会。会员
人数高峰是1947年,约44人,据不完全统计,包括52届同学,ASC会员先后
共50人。
三、竞赛促发展,成绩显赫
1946年上海市航模比赛,郑显基获得汽油动力模型飞机冠军。
1947年春上海市表演赛,张汝烛与陈国样合作研制的橡筋动力模型从
南京路(现在的人民广场)起飞,随着微风盘旋滑翔,在广场东边高楼区遇到
了上升气流,盘旋升高,向东南方向飞出视线,第二天得知它飞越了黄浦江,
在8公里以外的浦东着陆。
1947年1月在南京举办上海、南京、台湾三地区表演赛,舱身橡筋动
力第一名的模型是由一位老会友郭彦豪从南方寄来三付精制机翼,由张汝瑛配
上机身、动力和调试,取得11分45秒的全国纪录。
1947年4月第一届全国航空模型竞赛大会,王学让得汽油动力模型
(乙组)第一名,6分5秒5,也是全国纪录,陈国祥得杆身橡筋动力模型第一名10分50秒,朱宝雍得舱身橡筋动力模型第一名,陈国钧得舱身牵引滑翔机
模型第一名,这次有13个地区的高手参加,ASC会员夺得了全部名次的1/3,那次上海区得分最多,而ASC又占了上海区总分的70%(可见后面的附表A)。
1948年第二届全国航空模型竞赛大会,因选手人数增加到163人,项
目增加到15个,ASC会员虽因部分老手离校和功课加重,仍取得全部名次的18%,其中获得第一名的有乔无期(现名乔新,在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和梁定伟。
当时由中国滑翔总会组织这些竞赛,设立丰厚奖品,吸引同学争取获
奖而培养了进取心。可是功课又很重,于是加班加点,郑显基同学拿出“避倦丸”,并锻炼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ASC的活动有声、有、有凝聚力,互相交流毫不保守,自己的机身
坏了就把优秀的机翼让给同学去飞,得了一等奖则又将奖品手表让给了出机翼
的同学。稗多飞机都是2人或3人合作,这种“集体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比赛活动也锻炼了一些同学的组织能力,几次组队去南京都有同学任领队(薛
中擎,翁世功)。
不过日后郑显基回忆他在四年级功课最紧张时期,比赛占用时间过多,影响一些功课学得不够扎实。现在回忆,那些比赛安排在春季上课期间不够恰当,利用假期较好。
四、航空展览、飞行表演
中国汽车模型网
ASC在重庆参加航空展览会,发挥众性航空教育的作用。回到上海,1946年5月参加了市里几个组织联合举办的航空模型展览会,ASC送去约20架,共展出100多种各式各样的航空模型,其中包括许多二战名机、曾经飞临上海
的“空中堡垒”等等。这次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首次航空科普展览,受到社会
各界欢迎,参观都踊跃,每天有1~2万人,展期原定8天不够,应要求换了个地方又展出5天。
1947年4月8日交大校庆,ASC在校内组织了一次航空展览,汇报了
会员们几年努力的成绩;有得奖的模型及其银盾、奖杯、奖旗,有制作精致像
真的实体模型。和可飞模型如马龙章的P一51、周鲸荣的双翼Cessna等等,
有马龙章在重庆编写绘制的“近代军用飞机集锦”文稿(当时航空建设协会未
能组织出版,退稿时附一信和2000法市奖励),孙凯南、陈国祥、张汝瑛编写有关航空模型原理与制作的书稿,张世权、张世佩兄弟研制的遥控航模飞机,
还有几次出版的航空墙报等等,摆得满满一大间。
谈到墙报,据薛中擎会员回忆:当年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上海分会约请
交大承担编辑一项航空科普期刊的工作由该会发行,于是由薛中擎组织ASC会
员与航空系同学很快的准备了约够4期内容的稿件,后因经费不足未能出刊,
遂在校内作为ASC的墙报面世出了几期。马龙章也记得曾为译文及刊头绘画。
1948年上海航建分会又组织一次航空展览,ASC除了提供了许多模型
和图片还增添了一项精彩的室内短线线操纵模型飞机飞行表演。线操作技术在
当时还是比较新的,仅少数几个人能飞,而场地又是“回力球场”,铁丝网以
内面积细长,只能用4.5米的操纵线,于是加上襟翼以降低飞行速度,终于成功的完成了飞行表演。
回忆这段历史时,南航教授陈国钧会员对这架线操纵印象根深,把它
叫作Trainer。它是利用一架旧的汽油动力自由飞模型的机身,换上平凸翼型、上反角很小的机翼,并加装了可操纵的升降舵而制成。最主要特点是由郑显基
推荐的一项传统:将头部的发动机和起落架作成一个独立部件,与机身用两个
弹簧卡钧连接,一旦着陆不正常就很容易脱开并吸震、保护飞机不受损害、最
多折断螺旋桨,很快又可以再飞。它是当年ASC第一次自学摸索线操纵技术、
第一次飞出战斗的练习机。1949~1950期间有几位同学都用它练习“飞行”。1949年还曾到过某汽车修理厂、纺织厂表演过。
其他社会工作还有为第一届全国航空模型竞赛大会拟定规则、补充了
国际现行项目,和应大同大学学生会邀请介绍航空模型等。
五、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航空模型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竞赛规
则就像设计任务书中的技术指标,千方百计的设法使自己的模型性能优秀。
郑显基会员一贯钻研出众,他参赛的大型汽油动力模型是自己设计、
与周鼓荣会员一起精心制作,性能很好。他在四年级毕业设计的作业是一架圆
形机翼飞机(Pancake),两端翼尖各有一个大螺旋桨与翼尖涡流相反方向旋转以抵消诱导阻力。这是当时杂志上看到的最新试验机,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
气动设计依据都要自己运用理论去创新解决,比传统设计难度更大、更能锻炼
自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