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提出
执政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制度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首先提出要从制度上加强党和国家的建设,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其思想内涵丰富,成为了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提出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国家制度治理的战略思想。
制度层面。凡治国,必先定其制。在文明的结构中,制度文明反映和体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直接规定并影响其他文明维度的深度与广度,正所谓:社会变迁,必合于律吕。制度
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则,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效能的基础性架构和根本保障。国家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国家应通过变革、完善、督查、维护制度等方式有效实施制度治理,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入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解题”阶段。所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通过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宏观顶层设计,使国家的治理体系日趋系统完备、不断科学规范、愈加运行有效的过程。所谓“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代性能力不断获取并逐渐强化的过程。其中,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体现国家的制度设计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贯彻治理体系的执行能力。
正视国家制度与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制度与治理总体上是好的,有着独特优势,适应我国国情张淑华
现代是哪个国家的(中共永州市委党校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化和升级版,是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星盘、指南针、行动令和愿景图,是中国之治宏观顶层设计的历史丰碑。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使中国模式的制度图谱日趋系统,而且使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图谱愈加完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有助增强制度自信,而且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全新境界。文章从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提出入手,分析了国家制度与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国家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和发展要求。现已建立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国人充满制度自信。但也应看到,国家制度和治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制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中央所制定的制度一般是指导性的、纲领性的,是地方各级政府子制度的制定依据和指导内涵。但是现实中,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制度时,照搬、照抄上一级部门的规章制度,缺少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土化的实施制度和规范,造成制度的执行停留在“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的表面,没有真正落实中央的制度内容和精神。“规制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导致利益固化和社会不公较严重,部分政策失去公信力;同时,由于调查研究不深入,部分制度操作可行性不强,制度超前性与实践滞后性矛盾较突出。
制度执行不力不到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执行力是制度力量的
具体体现。提高运用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至关重要。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怎样弥合利益分歧、纾解分化焦虑,如何促进社会公正,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环境,筑牢社会保障的底线?这些问题,是顶层设计的命题,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无法回避的考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原政策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使一些政策走样变形。
制度监管不严不周密。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导致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宽严失度等问题;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由于之前违规违纪查处追责不力,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或乱作为、阳奉阴违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潜规则盛行,等等。
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思路
战略布局上五位一体统筹制度建设。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
291
社会治理
非盈利组织管理
黄 蔚
(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北城街道办事处 四川泸州 646000)
摘 要: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多。然而,由于当前政府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所有社会公共服务的所有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它不同于政府和市场,属于第三部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中扮演重要角,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同时,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它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含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组织内部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本文通过理论概述-现状分析-原因分析-提出可行对策建议的思路来进行研究,最后,为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公益性
非营利组织相关概述及发展历程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一词最早在国外税法中提出,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除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组织的免税机构。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种类繁多,涵盖范围广,至今对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通俗的定义。各个国家根据其情况的不同,对其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免税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志愿组织”“第三部门”等。
1997年美国莱斯特萨拉蒙与赫尔穆特安海尔提出,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具有组织性、自治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愿性等五个特征的所有组织都可以称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学者王名看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与市场、政府不相容的公益社会志愿团体就是非营利组织。社会学专家王绍光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具备一定组织规模,专门从事志愿活动且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的团体。部分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从事公益活动,目标不是为了获利,组织具有公共性,资金来源于捐赠,组织资金提供人不追求回报,不存在确定的所有权。
发展历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出现臃肿,同时,社会矛盾开始加剧,作为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开始迅猛发展,活跃在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总结起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历程:起步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提速发展阶段;迅猛发展、提质阶段;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不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要想造福社会,实现其公益性宗旨,需得从
态文明制度建设,以确保国家民主法治,社会公平正义,个人全面发展。
路径选择上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引领。干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干部是决定因素。重在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各项事业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重点,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一要率先试行在基层党委差额提名、差额选举。二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众制度,形成责任制和长效机制,要求每位党员联系5户非党员家庭,负责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法制宣传、政策咨询、文化普及、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扶贫帮困、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形成责任制,并加强考核督查,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重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行政管理正从以人治为主、主要依政策和领导人的指示办事逐步转向以法治为主、依法办事的轨道上来。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法治,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规则。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决遏制特权和人治。
难点是解决好制度执行难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强调,关键在于落实。要制定强有力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激励措施,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党委政府要加大督查力度,将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强化责任追究,坚决防止搞变通、搞例外。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众的监督,建立众依法举报有奖制度,并保护举报人权益不受侵犯。
关键是有效实施制度领导。干事创业,领导是关键。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通过变革、完善、宣讲、督查、维护制度等方式,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制度,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有效实施制度领导。当务之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力、科学决策力、有效执行力、严密监督力、统筹协同力。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变革制度,让制度“聪明”起来;第二、完善制度,让制度“公正”起来;第三、宣讲制度,让制度“神圣”起来;第四、践行制度,让制度“管用”起来;第五、维护制度,让制度“领导”起来。
动力是振奋民族精神。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引领全体党员和干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要用中国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全民,倡导和促进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最后,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振奋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罗斯静.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内涵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2]艾医卫.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解读[N]湖南日报,2014-9-21(6)
[3]雷特思雅.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战略思维特征探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