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重要任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所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才能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以及各民族之间小家庭的共同的精神引领。它更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人们的精神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当中,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同时,它又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结晶,渗透在每个民族以及中国人的灵魂当中,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引导作用,无论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之后,它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每一个民族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吴冰冰
(武夷学院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保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发展的精神引领。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过程中,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系列问题,间接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存在局限性。因此,本文在最后提出一系列举措,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与弘扬;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穴2021雪01-0018-06
收稿日期:2019-12-13
基金项目:福建省委统战部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B类项
目(TB19063S)。
作者简介:吴冰冰(1987-),女,汉族,研究实习员,主要从
事管理经济学、思政教育研究。
或者国家要想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淘汰,就不能丢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思想源泉没有断,“根”就不会断,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就不会断。[1]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体现着国家的生命力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是离不开它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都不可能存在和另一个民族完全一样的民族文化,因为不论哪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也就积累了它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这个民族和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被这样的传统文化所影响着。在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国家现代化的一把利器,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用一种无形的手段,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成绩、占得先机,就必须着眼于未来,注重自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忽略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它们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更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面。我国之所以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被湮没,就是因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国家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才能不断取得优秀的成绩,最终成为了一个傲立于世界之林当中的强大国家。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确定,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对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正是因此,我国才能历经沧桑而不倒,才能在这不同时期的激烈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思想上的支撑。中华民族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也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和支撑。中华各民族儿女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决定性因素。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考验和打击之下,依然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2]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对民族和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统一的问题关系到祖国统一、边疆稳固、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复实践,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时代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民族工作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逐渐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加强我国不同民族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历史认同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的基础。它需要各民族之间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保证各民族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因此,各民族之间要自觉形
吴冰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
··
《武夷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成一种民族认同感,并且从内心深处把中华民族的团结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3]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的高度集中,还包括这个国家的领土以及国家内部资源的完整。空间和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国家都是有不同区域和范围的领土以及领土内不得资源共同构成的。一个国家,其所在的空间就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成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双重意义上的国家领土,受到国际主体和国内人民的尊重和认同。民族认同,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所在地理空间的占有与认同。因此,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条件的领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完整性的外在体现,而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应该有着高层面、高深度的精神文化追求,只有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是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和竞争的过程当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被潮流所同化,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从而让自己的文化在这样的潮流当中时刻处于一个先进的地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在于,形成高度集中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4]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有可能会阻碍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和精神的冲击,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各种外来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在现在的青少年体当中,过度地追求潮流和现代化使得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越来越浅薄。
除此之外,全球化的进程为我们带来了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许多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遗址逐渐消失。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到2010年中不足10年的时间内,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而传统村落也从2005年的5000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3000个。根据中国最新普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现存剧种共348个;和《中国戏曲志》相比,已有47个剧种消亡,17个剧种面临消亡。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创新,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现代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盲目传承,是制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只是简单的继承,并没有真正做到传承二字,传承不仅仅是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然后再进行继承。由于我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较深,表面形式的传承也成为了惯用的手法。这就导致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
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新时代的新元素,就无法在当下的背景之下得到发展。
传统文化脱离实际就无法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之下支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这样一来,民族文化就会陷入到不现实、不实际、不现代化的局面之中。如果不及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发展,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当前形势发展需求,就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神文化是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检验得出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这就会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化传播的基础。
20··
(三)弘扬和传承手段单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有效手段
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和完成的,但是由于当前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化,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科技逐渐得到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依然是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这就会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就算有些部门会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进行传播,但是又因为网络情况复杂性,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变异发展。
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无法与公众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再加上又难以调动社会各个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传播的效率。[6]
(四)社会体缺乏沟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合力
社会各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是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政府与民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所以就没有办法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但是文化的传承又不能只靠某一个体,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它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体的努力,也要依靠广大人民众的文化觉悟和主动参与。
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只注重形式,但是却不在乎实际的效果,致使许多地区存在文化场馆却没有人负责。同样,现有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文化传承工作的时候,仅把传统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职业。再加上与民间的文化传承者缺乏有效、良性的互动,从而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很难开展下去。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缺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合力,最终也就缺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7]
(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良莠不齐,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良莠不齐,是文化传承发展缓慢的一个内在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部分地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做得十分有效,就比如有些封建传统文化偏离现实,不符合我们发展的需求,对此就要求我们要高度自觉地对这种文化剔除或者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文化传承。
(六)对传统文化过度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流失严重
传统文化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理论基础,所以传统文化的流失,也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无形之中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影响,这样下去,因为连锁反应而造成的损失将会可想而知。
另外,传统文化的消失可能并不只是因为单纯的破坏,反而有可能是出于保护的原因。就目前来说,很多地方或者政府都积极响应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也因此加强了对于传统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但是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以青岛即墨的古村落为例,当地政府用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用仿古漆把两边的路都进行了粉刷,对于原本的灰砖也用仿古漆进行重刷,原本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这种看似保护和恢复古建筑原貌的做法,不仅没有实现修缮的效果,反而使原有的古村风貌、文化遗存、地方风情的真实性不复存在。
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依靠新技术建立文化传承阵地,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新科技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现代化、更加有效的手段,依靠现代传媒,可以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承效果。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传承阵地,从而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把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图片、视频、VR、3D进行结合,以新时代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人多的地方进行宣传,比如在各辖区街道喷绘孝德文化情景画,在车站站牌和公交车车厢中张贴体现孝德文化的名言名句,以车载移动电视为播出平台滚动播放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广告等,这些都是利用新技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的手段。
吴冰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
··
《武夷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辨别,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当然也存在消极、落后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很多文化传承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对中华传统的文化做到有效的分辨,所以造成了传统文化盲目传承的局面。这样的情况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辨别,可以节省文化传承的很多时间,同时也可以在传承的过程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以“二十四孝”为例,当中诸如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父”、吴猛“恣蚊饱血”等行孝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是非常不值得被提倡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三)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
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多数政府与民间的机构或者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无法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不能只靠某一个体就能完成的,所以这就要求全社会各阶层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它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体的努力,也要依靠广大人民众的文化觉悟和主动参与。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者给予资金上面的帮助,相关的专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民间的机构或个体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就能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是哪个国家的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昌盛,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其次在社会中,各个等级的党支部也要鼓励当地的众学习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接受它的洗礼,坚定信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心理指引,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需要政治体制的拥护,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为了保证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制定并且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我国在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就是为了培养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意识,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培养。
(五)妥善处理民族多样性和民族整体性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集合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因此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同时,不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因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共性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在处理各民族文化的时候,要妥善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又要保证各民族文化在发展的时候不能违背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保证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发展。
(六)建立新型的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
促进民族共同体理论意识的发展,就必须建立新型的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民族工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
同时,如果理论体系脱离实际,就无法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之下支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这样一来,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陷入到不现实、不实际、不现代化的局面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神文化就是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检验得出的,所以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民族问题作为长久以来的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民族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时刻结合时代的特征,只有不断地在实践过程当中进行总结,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共同体理论体系,才能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丰富、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一直作为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指路明灯,在不同的时期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激励,支撑着我们整个民族走到今天,走向繁荣富强。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如何好好利用我们的
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