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领导中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之后,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从15世纪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上面的,它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都是对内靠剥夺农民、剥削工人,对外通过掠夺、扩张、海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来实现的。与此相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不称霸;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
放战略,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意味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现代化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是在与当代世界其它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与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协调一致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香港《亚洲时报在线》曾经在《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一文中说:“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使整个世界而不仅中国自身受益”,“中国与全世界共同分享其进步,这与过去截然不同。欧洲以往向全球扩张,导致产生了几十个殖民地,并让欧洲以外成千上万的人民痛苦不堪。过去,日本和德国的兴起,引起了血腥战争,但发展中的中国却为全世界提供了机遇”。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因而就正如德国的贝特霍尔德所说:它“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当今的资本主义越来越明显地暴
露其无能,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它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生社会劫难、暴力和战争频仍,南北之间的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因此,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地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罗尔夫·贝特霍尔德:《中国2003——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载2003年4月25日德国《我们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终将被共产主义文明时代所代替,在这种共产主义文明时代,取代那作为阶级社会基础的剥削和压迫的,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特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战略所践行的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正是一条以此为最终目标的道路。
  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 现代是哪个国家的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0世纪60-7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掀起了武装斗争的高潮,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地;西亚、北非
和拉美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曾进行过武装斗争,但除极少数如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之外,大都以失败告终。在1988年10月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大不一样。我们走的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其它国家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难了,因为条件不一样”。(《年谱(1975-1997)》〈下〉第1254页)
    什么条件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在于,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和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难以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需要寻其他的、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以后,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争取经济独立,以进一步巩固政治独立,早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历史任务。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则在这个方面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指出了奋斗方向。
    30年来,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2.1亿元发展到超过30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8%上升到6%以上,由名列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发展为2.56万亿美元;使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30年内我国的减贫人数所占全球减贫人数的比重超过了70%,第一个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中国在消除贫困落后方面的成就,得到各个方面的称赞:
    2005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署副署长泽菲林·迪亚布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考察中国的经济进步,有必要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实现在2015年以前将贫困人口减半方面加以评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相继实施了4个发展十年规划,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进入新千年之际,联合国在2000年9月又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将每日私人消费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从2000年到200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时间已过去了1/3,但形势却不乐观,人类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正蹒跚不前,总人口达4.6亿的18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在2003年比1990年还低,这是前所未有的倒退。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却使千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在扶贫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中国还注重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世界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是消除贫困和落后的典范。
    世界银行的帕迪克·巴塔萨利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帮助2亿多人摆脱贫困,看作是“现代中国的巨大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自1981年到2005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减贫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如果将中国的减贫成果排除在外,那么在此期间,世界贫困人口实际上还增加了1亿多。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特别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崇。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一文中说:“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地区处于同样的经济落后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2006年6月号英国《新非洲人》月刊)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贸易与发展报告》则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能只依靠市场力量,还要重视同政府政策手段的调控作用相结合的高度,来强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这个报告的总协调官德特勒夫·科特对比了中国与一些拉美国家的不同情况,他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20到25年以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比中国高得多,然而后来它们的经济却被严重的债务危机所困扰,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当时的政府从国际资本市场上贷款过多,采取了依靠外国资本来促进进口、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随着利率的急剧升高,贷款的成本也跟着升高,最终这些国家无法偿还债务,所以出现了债务危机,导致经济严重滑坡。相比
之下,虽然许多外国私人资本流入中国,但这并不是中国的核心政策。中国设法保持利率和汇率的稳定,从而使国内出口商保持竞争力,而高出口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如今许多拉美国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