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复习兼小专题整理
整理者:韩建龙领导审批:
一、阶段特征
本章时间范围1939年至1945年
1、1939—1945年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如成功地打败了波兰、北欧和西欧主要国家,基本占领或控制了欧洲大陆;成功地使英法在欧洲大陆对德国宣而不战等。日本法西斯则陷入中国战场,被迫与中国抗日力量相持等;同时利用有利时机,加紧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取得一定成果,迫使美英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
2、1941—1942年为侵略规模达到顶峰阶段。法西斯国家的实力在这一阶段增强到顶点,1941年德国成功发动侵苏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日本则成功发动了对珍珠港偷袭和对东南亚英美军队的进攻。1942年是法西斯轴心国胜利的一年,德国强大的攻势蹂躏了苏联、北非的大部分地区;日本则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广大地区。
3、1943—1945年为走向失败阶段。1943年是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失败的一年,随着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法属北非的成功登陆、墨索里尼的垮台、盟军对德国连续不断的轰炸和日本舰队在太平洋的失败,战争开始出现转折。1944年德国开始陷入东西两线作战,1945年德国被彻底打败;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法西斯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彻底粉碎。
二、重要历史概念
1、慕尼黑阴谋
指英法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换取德国向东侵略苏联的一次勾结。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美国支持下同希特勒、墨索里尼早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出卖捷主权的《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强行把苏台德等割让给德国。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是帝国主义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出卖小国利益的典型,慕尼黑阴谋遂成为姑息、纵容侵略者,出卖他国利益的代名词。
2、“第二战场”
指英美在欧洲开辟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开辟一个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欧洲第二战场,直接对德军作战。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
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牵制住了大批德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消除了德军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同时,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从此,德国法西斯陷入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中。
3、“东方战线”
指苏联利用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来巩固自己的国防力量,从而形成一个由自己扼守的、从波罗的海直到黑海的广阔的缓冲地带。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1939年9月—1940年8月,先是占领了波兰东部大部分领土;随后又割占了芬兰一些土地;接着把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托维亚的爱沙尼亚三国并入苏联。同时,还侵吞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地。这样,苏联把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使德国东进时必须从更西几百千米的战线上开始。但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在德军的“闪电战”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巩固苏联西部边界的作用,反而极大地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严重损害了欧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三、重要历史知识
1、三四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关系
30年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这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矛盾决定的。首先是德日意法西斯与英法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他们为推翻或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其次是他
们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这些国家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紧对殖民地侵略和掠夺,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另外还有社会主义苏联与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英法美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全世界遭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英法美放弃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并且协调了与苏联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至此,世界上形成了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同盟两大阵营,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慕尼黑协定》产生的消极影响
《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的国侵略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的产物,它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①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而对德国日益增长的扩张欲望,英法既害怕战争来临,危及自身利益,又想祸水东引,将德国的侵略目标引向苏联,于是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代价,以求自保。这使英法的国际地位降低,陷入不被信任的孤立状态。而希特勒在得到苏台德地区偶,利用英法的软弱,得寸进尺,步步进逼,很快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②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大大增强了军事、经济实力,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加速了大战的全面爆发。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最终放弃了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转而改善同德国的关系,签订了《苏
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协定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对苏联而言,它使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破产,也打破了德国和日本的反苏同意战线,使苏联避免德、日的东西夹击,为备战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对德国而言,它使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赢得了战争初期战略上的主动权,客观上为法西斯的侵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使欧洲的形势明显朝着有利于法西斯的方向转化。
四、单元相关专题(梳理)
(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形成背景: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给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正义力量的共同的、最凶恶的敌人。同时,法西斯妄图统治世界的野心和欲望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英、美逐渐改变立场,加入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基础。
2、形成过程:
①大战初期是西方国家的结盟阶段。大战爆发后,先是英、法结盟,联合英联邦国家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1941年,英国同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流亡政府和自由法国的代表在伦敦签署了同盟国家宣言。
美国改变以往“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美国逐渐卷入“不宣而战”的反法西斯战争,英美结成事实上的同盟。
②苏、美、英三国走向合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和罗斯福立即表示将全力援助苏联。1941年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规定了共同的行动准则,苏联发表声明,基本同意大西洋宪章,美英想苏联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这样,苏、美、英三国走向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相互宣战,两方阵线分明。1941年12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起草了《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美、英、中、苏等26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各国保证与法西斯国家作战到底,决不单独与敌国谈判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
3、地位和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和性质的认识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块恢复,并再度超过英法。而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
基础无法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抛弃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①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②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③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④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战争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单重复。①英发等西方国家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明显不同的责任。法西斯国家为了达到重新分割势力范围和扩张领土的目的,一再威胁使用武力,而英法政府则竭力避免使用武力,他们的绥靖政策事实上鼓励了法西斯的扩张欲望。但当这两个西方国家最后对不不进逼的德国法西斯宣战时,它们在很大程度已经是在进行一场旨在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生存的斗争了。②德日意国家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潮和政策。这种思潮和政策以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为目的。因此,法西斯国家是世界人民面临的最凶的敌人,而开展反法西斯的斗争则是一切反法西斯国家面临的首
要任务。英法等西方国家反对德国的斗争,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是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五、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①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②英法赢得了备战的时间③标志着绥靖政策④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归于失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2、当苏联军民1942年处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对入侵德军展开反攻之际(C)
A、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
B、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C、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和太平洋岛屿
D、美军展开中途岛海战
3、下列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A)
①美国改变“中立”政策②《大西洋宪章》的发展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④斯大林格勒的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战场反法西斯力量开始反攻的顺序(B)
①苏德战场②法国战场③意大利战场④北非战场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5、关于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评述,错误的是(A)
A、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召开的
B、核心议题是盟国协同对法西斯作战
C、涉及大国战后合作问题
D、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6、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相同内容是(A)
A、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B、战后建立联合国
C、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D、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7、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D)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C、带有强权政治的彩
D、禁止当事国参加
8、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波兰的灭亡与法国的溃亡,其共同的原因是(B)
A、希特勒的突然袭击
B、绥靖政策的恶果
C、意大利趁火打劫
D、武器装备悬殊
9、苏德战场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D)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失败的命运
D、法西斯军队实施了闪电战
10、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B)
A、英、美与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B、世界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C、苏联参加加强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D、美国放弃“中立”态度
1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C)
A、苏联保住了重要的工业基地
B、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德国从此转入战略防御
D、苏军获胜后即向日本进攻
12、“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难卷土重来。”这一材料的最初出处应为(C)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雅尔塔会议决议
D、波茨坦会议决议
13、雅尔塔会议与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B)
A、美国参加
B、大国强权彩
C、惩处德国
D、维护和平
14、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B、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C、削弱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D、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15、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历史事件是(B)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6、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D)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现代是哪个国家的17、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讲话”是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B)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D)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D、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形成战争策源地
19、丘吉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以一切可能的援助。”他持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A)
A、英、俄面临共同的敌人
B、同情苏联
C、威胁德国
D、欺骗世界舆论
20、希特勒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这里的“腾出手来的时候”是指(B)
A、灭亡波兰
B、法国投降
C、发动不列颠之战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21、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由中立—放弃中立—与苏联结盟抗击法西斯的变化,说明了(B)
A、美国外交政策的反复无常
B、美国按照自身利益来制定对外政策
C、美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
D、意识形态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D)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3、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的共同点是(D)
A、都是本地区战场上最大规模的战役
B、都是美英盟军取得的重大战胜
C、都是在海陆空三军配合下取胜的战役
D、都是地区战场上转折性的战役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内政的一切干涉……法国政府禁止将一切武器、弹药、战争物资……再输出和运至西班牙,西班牙属地或摩洛哥西属地的某一目的地……
——引自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参众两院开会决议,在西班牙现有内战状态存在期间,自本决议批准之日起,不得非法将武器、弹药或作战工具……输至西班牙或输至其他任何外国以便转运至西班牙或供西班牙敌对双
方任何一方之用。
——引自1937年1月美国参众两院对西班牙禁运武器的联合决议
材料三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能给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时还从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引自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材料四(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他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他们现在正对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引自《联合国家宣言》
(1)材料一和材料二声明,西方大国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造成怎样的后果?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丘吉尔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个演说的?英国的政策发生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四所述,签字国政府共同表达的要求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
(1)采取不干涉政策。实质是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侵略。目的在于保住既得利益,避免惹火烧身。结果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全面爆发,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丘吉尔出任首相。对法西斯的侵略由实行纵容转变为坚决抗击。
(3)要求:保卫自由、独立,反对法西斯野蛮残暴的侵略。结果: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下列各点,贯彻《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中规定的关于南方的措施。①帝国为了完成自寸自卫,在不辞对美(英荷)作战的决心下,拟于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
②与此同时,帝国对英美尽量采用各种外交手段,努力贯彻帝国的要求。
——《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帝国国策试行要求》(1940年9月6日)材料二朕信倚尔等之忠诚勇武,恢复发扬祖宗之遗业,迅速铲除祸根,确保东亚之永久和平,以其保全帝国之光荣。
——日本天皇裕仁《宣战诏书》(1941年12月)材料三前者帝国之所以向英美宣战,实希求帝国自卫与东亚安全而出击,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其领土,故非朕本意,……敌用残酷之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为逆料,……朕对始终与帝国为东亚解放努力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