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购历程之并购事件
一、交易概述
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根据协议,上汽集团以5 900亿韩元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股份,从而使上汽集团成为双龙汽车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二、并购背景
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工业集团之一,2003年生产整车78.2万辆,并以合并销售收入117亿美元跻身于全球500强企业行列。
双龙汽车公司起始于1954年初创的东亚汽车公司,是韩国第 4 大汽车企业,主要生产越野车和高级轿车。 l997年,双龙汽车公司因资不抵债而被大宇集团收购。l999年大宇集团解散时,双龙汽车公司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双龙汽车公司的债权债务出现严重倒置,企业濒于破产。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便尝试向海外出售股权,以便收回其投入的资金。此后,表示参加竞标意向的外国企业有l0来家,其中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雪铁龙汽车公司、中国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以及印度的塔塔集团。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与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40~50年左右,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手段不外乎以下三种:自主投入研发等实业、与外商合资的同时学习技术和直接购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线。上汽收购双龙汽车,无疑采取了第三种方式;而我国政府对此采取了积极的支持态度,甚至协助上汽挤掉了同属国企的竞争者蓝星集团。
三、并购动因
上汽集团的此次收购无疑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这些驱动利益主要有:首先,可以摆脱目前上汽在自主研发方面有所束缚的困扰,提高上汽的自主开发能力。上汽不仅可以完善其产品类型,还将获得双龙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一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研发能力,以及双龙在其强项SUV车型的整车宝贵技术。于是,上汽自主开发能力将因有了双龙的技术乎台而得以站得更高;其次,双龙汽车目前是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年生产能力为l8万辆豪华轿车和SUV,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1%。收购双龙,使上汽集团可以拥有双龙品牌汽车的生产权和销售权,为上汽打入韩国乃至欧美市场提供了跳板;第三,通过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初步达到了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最小水平,并有望通过整合中韩双方的管理和组织上优势资源,实现成本的降低,摆脱国产车高价低质的问题。
双龙汽车的韩国债权团却是另有其算盘。此次出售双龙既是为了将资金兑现抽回,也是为了满足双龙汽车的长期发展需要。韩国目前是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其国内市场已难以消化更多的汽车,只有走向海外才是其惟一的出路。中国是新兴的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且市场消费结构与韩国相似,同中国企业结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交易内容
整个并购交易可谓一波三折,主要的问题出自上汽和蓝星两家国有企业对收购权的争夺。最终,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和授意下,上汽集团以现金收购方式(总值合计5 900亿韩元)获得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合计5 909.4188万股,正式成为韩国双龙汽车的第一大股东。收购事件的
主要进程如下:
2003年10月16日,双龙汽车及其债权银团称,将把双龙汽车的股权出售给上汽集团旗下上海汇众公司。
2003年11月初,中国蓝星集团对外宣布,参与收购韩国双龙。
2003年12月16 日,双龙汽车主要的债权银行称蓝星集团成为购买双龙汽车股份的优先协商对象。
2004年3月,蓝星集团新闻发言人宣布因价格问题与双龙汽车的谈判陷入僵屠,放弃此次收购。虽然此后蓝星又推翻了这种说法,但是也没有给出进一步的答案。
2004年7月23 日,上汽集团宣布:上汽已正式获得对韩国双龙股份的收购权。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业将诞生首例海外收购。
2004年7月27 日,上汽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委员会代表朝兴银行(CHB)就收购韩国双龙汽车(SYMC)的谅解备忘录达成了共识,并正式签署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条款,上汽集团将成为双龙48.92%股权的独家优先收购者。
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团和朝兴银行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的最终买卖合同,标志着上汽集团正式收购双龙汽车股权。
五、并购之后
交易完成后,上汽集团迈出了其拓展海外市场、发展自主产权的第一步,此次收购一度被认为是中韩两国企业实行优势互补、资源互补的举动。上汽集团拥有资金和市场的优势,而凭借此番并购,上汽既可把双龙汽车的产品推广到中国,又可增加自己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双龙拥有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旗下的车型也受到市场的欢迎,这对于上汽强化未来的自主研发能力绝对大有裨益。
然而这宗并购案在2005年却遭遇了“内忧外患”。据当时有关报道,代表了一半工人利益的双龙工会恐吓要举行阶段性罢工,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督促上汽履行承诺的投资计划,二是对上汽独立开发第一款双龙新车表示不满。上汽曾向双龙承诺投资10亿美元,但目前只投资了约定额的30%,对此工会表示不满,要求上汽继续履行承诺。同时,双龙在韩国市场的销售并不尽如人意。韩国双龙财报显示,2005年上半年亏损6 530万美元,与2004年同期赢利3 910万美元形成巨大反差。双龙SUV的产量是每月l2 000辆左右,双龙主席(CHAIR-MAN,简称CM系列)的产量为每月300~400辆,其中一半在韩国本土销售,一半销往海外。面对这一局面,上汽迅速做出反应。2006年1月25日,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发布了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双龙汽车计划实现产销34万辆,计划五年内累计投资约25亿美元(2.5兆亿韩元)用于公司研发、销售、提升产能等方面。而规划的重点则是通过上汽与双龙在研发、生产方面的合作,获得协同效应,目标是使上汽双龙成为“世界级的专业RV汽车制造商”。
六、事件点评
自主研发和合资之路外,收购兼并是我国汽车行业提升竞争力的第三条道路。中国汽车工业
六大汽车集团发展与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如何加快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升级,提升竞争力,一直是业内外所有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士思考的问题。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基本的道路,但也是一条最艰辛的道路,自主研发需要持续的高投入,自主品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合资之路是目前国内汽车工业最普遍的选择,通过合资不断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从而提升国内汽车工业技术水平,是当初选择合资之路的人们最善良的选择。收购兼并也许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在通过合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后,中国汽车工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规模优势,具备了通过收购兼并快速发展的能力。再加上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日益成熟,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许多百年老店由于经营不善日益衰落,逐渐沦为收购兼并的目标,为我国汽车工业通过收购兼并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可能。
收购兼并能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2003年生产整车78.2万辆,并以合并销售收入117亿美元跻身全球500强,上汽近些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大合资企业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在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后,上汽的发展战略跟合资伙伴的在华战略必然有所冲突,如何加强自主研发,创自主品牌,避免受制于人,是上汽下一步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并购,上汽提升了技术平台和自主研发能力;另外,
韩国是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双龙是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此次收购为上汽进入韩国及欧美市场提供了跳板;另外,通过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通过整合实现成本降低。双龙l997年因资不抵债被大宇集团收购;l999年大宇集团解散,双龙分离成为独立上市公司,但经营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此次出让股权后,双龙债权团将资金兑现收回,同时,借助于上汽集团的资金优势和中国市场优势,满足了双龙汽车的长期发展需要。
从国家和行业利益考虑,收购兼并中的沟通协调至关重要。此次并购一波三折,主要出自上汽和蓝星两家国有企业对收购权的争夺,最后通过发改委的协调,上汽获得成功,避免了本国公司之间的相互杀价和内耗,降低了收购成本。从国家和行业整体利益考虑,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