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声音表达
杨恺琴
【摘 要】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元素,大致分为解说词、音乐和同期声三种.电视新闻节目通过这些声音元素,使画面活起来,构成听觉形象,使受众在观看电视屏幕、接受新闻信息时,视听并用,综合感受,增加了电视语言的信息量.文章从写实与写意两种声音蒙太奇的表达方式出发,对新闻电视 节目声音的艺术表达进行探讨.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6)006
【总页数】5页(P67-70,90)
【关键词】电视新闻;听觉;声音;蒙太奇
【作 者】杨恺琴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22.2
声音是电视艺术听觉元素最直接的载体,也是增加电视语言信息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电视欣赏已由最初的来自于纯视觉的审美感知,发展到来自于视听综合的审美感知。今天,声音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人们从听觉艺术中所获得的享受远不少于视觉艺术,因此认识声音,并挖掘声音的艺术潜能,对电视语言表达以及节目的制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电视新闻节目中声音的表现方式
一般来说,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元素,主要分为三种:解说词、音乐和同期声。这些元素,是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选择、加工、浓缩后的集中表现,对电视语言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节目通过上述的声音元素,使画面活起来并构成听觉形象,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接受新闻信息时,视觉听觉并用,综合感受。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声音,具体包括交代事件和情节、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语言,使人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以及渲染、烘托气氛的音乐。这些声音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写实”与“写意”两大类。
电视新闻节目直观性较强,需要在新闻现场捕捉和抓取典型的细节或情节,以直观的形象来报道事实、表达观点。这些形象既包括物象、景象、图像等外在表象,也涉及心象、想象等内在意象。写实性声音比较适合于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物象、景象、图像等外在表象的表述与描写,而写意性声音则更适合对心象、想象等内在意象的表达的渲染。
(一)写实性声音
写实性声音,是指用以表现真实的气氛、人物、环境、事件的声音,即画面上能见到声源的声音。有的声音虽然在画面上并不出现声源,但由于它是画面空间的自然延伸,因此观众可以想象出这是画面空间中所存在的声音,也应当归入写实类。
1.人物话语
人物话语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造型元素,并且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叙事因素和戏剧元素,在新闻节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表达作用。在早期的新闻报道中,常常是用解说词取代人物的语言。其实,人物的语言,除了其表述的内容外,每个人的声音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是反映人物内心、展现矛盾冲突、表达感情的
很好手段,还能加强作品的现场感和逼真感。用解说词代替人物述说,无异于买椟还珠。新闻节目中的人物语言以方言为主,如记者在采访汶川大地震情况时,众都说的是四川话,这既保留了声音的原型,又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氛围。
2.写实音响
写实音响是指生活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声音响声,甚至包括噪音。科学技术进步为记录音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发现那些表面上似乎杂乱无章的真实响声,虽然不像解说词一样具有明确的旨意,也不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但在纪实的画面中运用后,能起到特别的表达作用:使画面具有立体感、纵深感,即具有一种“声音景深”,从而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因此,电视画面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造型,而是包括声音造型在内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整体。
3.客观性音乐
客观性音乐即声源来自画面中的音乐。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具有强大的表现功能,电视新闻节目常选择客观性音乐,既保持了音乐的表现功能,又具有了同期声真实、自然的特点。具体包括节目报道中的乐器声音、人物演唱、歌舞等。
从电视语言的修辞角度看,电视新闻节目中具有写实性的人物话语、写实音响和客观性音乐都可归于电视语言的消极修辞。
(二)写意性声音
写意性声音是指用以表现或创造某种意境的声音,即写意的话语、写意的音响、写意的音乐。观众从节目画面中看不到声源所在,这是创作者为加强艺术感染的效果有意使声音游离于画面。
1.解说词
汽车节目
解说词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主要叙事因素。随着纪实美学的兴起,同期声的作用受到重视,解说词的地位受到冲击。解说词除了交待背景外,还被用来传达间接性、概要性、抽象性的信息,增强逻辑性,并对画面起整合作用。解说词还是强有力的抒情元素。在一段精彩的纪实段落之后,用解说词加以评论,说出观众想说的话,将累积的情绪加以释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解说词与其他元素相互融合,嬗变为各种样式,如主持人介绍、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以及字幕的运用等。
2.写意音响
写意音响,也叫效果音响,是将自然音响进行艺术化处理后得到的超越本身意义之外的一种音响。写意音响的母体是自然音响,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它又不再是纯粹的自然音响,而是经过了艺术化,具有比自然音响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体现着一种主客观的融合。
写意音响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比较常见,它能加深画面的寓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如苹果丰收的新闻报道片尾,镜头从果农们搬运的果箱中拉出,离装箱的车越来越远,而“哐,哐,哐”的摞木箱声却一声接一声地响起。自然的摞箱声经过艺术化的夸张后,观众不仅感受到了苹果之多,而且感受到了果农们喜获丰收时的快乐心情。
3.主观性音乐
主观性音乐主要突出了音乐描绘形象的模拟功能,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用长笛、竖琴模拟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瑟琶曲《十面埋伏》通过紧张的节奏,描绘了刀兵相错、人喊马嘶的战斗场面。
主观性音乐是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写意性决定的,它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与情绪。
如新闻频道《三十分钟的记忆》一栏,通过老百姓的回忆,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一对50年代大学毕业的夫妇回忆时,编者采用了前苏联流行的手风琴乐曲,欢快而悠远的旋律使观众一下子感受了这对老夫妇曾经走过的岁月。
从电视语言的修辞角度看,电视新闻节目中具有写意性的解说词、写意音响和主观性音乐应属于积极修辞。
(三)声音的蒙太奇与人们的听觉习惯
正如蒙太奇技巧来源于人们的视觉习惯一样,声音的写实与写意也都来源于人们的听觉习惯。现实世界充满声音,只见画面上人物张口,听不到他说什么,会使人感到不真实。但是人们凭着对各种声音的熟悉程度,听到声音往往便能判断出发声体是什么,从声音产生知觉,又从知觉产生联想,然后再现印象中的某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