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自2009年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来,河南新能源汽车业取得进展,新能源整车制造已经初步实现产业化,新能源客车产品表现尤为明显;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新乡和洛阳电池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不断取得进展,郑州的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行和新乡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表现突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得到增强。
一 2014年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新能源汽车资质情况
目前,河南省共有6家企业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省共有111款节
能与新能源汽车型号列入国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名单,列入名单的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工程车为主。2009~2014年上半年,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中,全省共有88个产品型号获得推荐。按产品类别分,客车产品64个,乘用车、工程车、专用车产品共计24个;按动力形式分,纯电动产品46个,混合动力产品42个。
此外,新乡新能公司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福汽集团东南汽车实行战略合作,利用东南汽车的菱悦车型取得电动汽车资质(见表1)。三门峡速达公司与川汽集团合作,目前正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资质。
|Excel下载
表1 河南具备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二)新能源汽车产量情况
近年来,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步增长,新能源客车产销增长迅猛,其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1位。2011~2014年上半年,全省公告内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销近9000辆,郑州宇通的新能源客车超过8000辆,约占全省产量的95%。2013年,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近4000辆,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其中新能源客车产量约占全国新能源客车产量的24%。2014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近2000辆,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9%,其中新能源客车产量约占全国新能源客车产量的38%(在2014年上半年的产量统计中,新能源汽车指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包括普通混合动力汽车)。
目前,在全国的新能源产量构成中,新能源轿车占比为77%,新能源客车占比为23%。在河南省新能源产量中,客车产品占据绝对多数,新能源轿车产品明显偏少,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全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动力电池产业链内本地企业配套化率较高,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中航锂电、环宇集团、金龙集团、科隆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顺利实施,迅速提升了全省动力锂离子电池产能规模,使2013年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达8亿安时以上。新乡市拥有电池及相关产业企业200余家,是国内知名的“电池之都”,初步形成了国内重要的动力电源系统生产中心。新乡的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我国质检系统唯一的集检测、科研、标准制修订为一体的综合性电池检测机构。科隆集团年产6.38万吨高性能新能源材料项目规划占地387亩,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各类高性能电源材料6.38万吨。中航锂电项目总投资36亿元,建设年产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12.6亿安时和35万套电源管理系统的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年产1.2亿安时的自动
化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四)关键零部件及相关设备情况
河南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电机、整车管理与控制系统、电动转向器、电动汽车空调、电子水泵、超级电容器等产品门类较为齐全,构成了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较为完备的发展体系。电动转向器、电动汽车空调、电子水泵产品目前分别形成产能40多万套、150万套、10多万只的产能。中国电科27所、南阳嘉远、南阳防爆、通宇新源、中航电动汽车、天海电器、三门峡速达等企业在电机或电控方面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新航集团的电动转向器、电动空调,西峡水泵的电子水泵,洛阳凯迈的超级电容器等产品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充换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支撑。许继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中心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强、工艺设备最先进、产品覆盖最广的产业基地,具备20亿元的年生产能力。在充换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核心装备研制、工程建设等方面已走到国际前列。在城市公交换电站设施领域占有率达70%以上,产品覆盖了8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高速公路快充电站领域占有率为50%以上。
新能源客车
(五)技术研发情况
河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体系。目前全省省级以上从事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研发机构59个,研发人员逾3000人。在动力集成技术、整车管理与控制系统技术、电动转向器、电动汽车空调、电子水泵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电池成组技术、电源管理技术以及高容量、大动力、长寿命电池及材料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取得科研成果800余项,申报专利515项,获得发明专利62项,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宇通客车形成了以16名博士为核心的176人研发团队,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10个国家级新能源科研项目,自主研发了同轴混联构型、发动机智能启停、五合一控制器、复合电源等项目。在实际线路运行中,纯电动客车电耗每公里低于0.9千瓦时,插电式客车节油率在50%以上,混合动力客车节油率达到30%。郑州日产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数十项,其中自主研发的帅客纯电动乘用车、奥丁纯电动工程车被选为电动汽车央企联盟过渡车型,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基本EMT电驱动系统研发”项目列入2011年国家863计划项目。同时,郑州日产自主研发产品已申请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内的国家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17项,获专利授权172项。郑州海马先后承接国家863计划及省
部级科研项目6个,自主建立了整车控制、电池成组和整车集成技术能力,掌握了整车集成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电机和电池的选型匹配及试验评价技术等核心技术。已完成海马王子、海马爱尚、海马福仕达电动汽车、海马M3快换电动汽车等以及海马M6插电混合动力样车的开发。新乡电池研究院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环宇、科隆、锂动、华瑞、天力、赛日科技等企业协同创新,针对电池材料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先后研发出高容量镍钴铝三元材料、锂硫正负极材料、高容量Sn基薄膜负极材料等正极、负极材料,以及高安全性动力电池隔膜和功能型电解液等产品。
(六)推广应用情况
郑州和新乡作为第一批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走在全省发展的前列。目前,全省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约2000辆(不含普通混合动力及低速电动车),以郑州和新乡两市为主。
郑州在参与“十城千辆”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基础上,于2013年11月又成为第一批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至今,郑州已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428辆,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1263辆,换电式纯电动公交车150辆,充电式纯电动公交车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警用车1
0辆,推广数量在全国88个推广应用城市中位居前5位(浙江城市3982辆、合肥3538辆、北京3044辆、深圳2532辆)。新乡创新商业化运营模式,开展电动公交及城市出租车示范运营。初步建立的“车电分离,换电运营”的商业模式,自2013年以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3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160辆,纯电动客车31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10辆,纯电动专用车2辆。购车领域主要集中在出租、公务和公交用车上。新乡市在2014年新投入纯电动公交车30辆,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10辆,纯电动私人乘用车10辆。在公交车领域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也全面开展,2014年5月获得省批准开展40辆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第一批20辆于7月14日交付使用。三门峡市自2011年开展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以来,目前已有超过100辆电动出租车。
(七)基础设施情况
郑州和新乡作为第一批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能源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郑州市加快推广应用配套的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3474万元和3968万元,建成商都路充电站并将其升级为2工位大型公交充换电站,分别为30台市内公交车和50台城际公交车提供换电服务。投资8700万元,在博学路新建4工位换电站一座,目前
正在调试,能满足160台市内纯电动公交车换电需要。新乡市已建成4座大型换电站和多个充电桩,新能公司研制生产的国内首创的移动式换电车已投入运营。到2015年,新乡将建成1座大型充换电站、80座移动充换电站、40个公交车充电桩、2510个小汽车充电桩。
许继集团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集“充、换、储、放”为一体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技术方案和运营方案,在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汽车换电机器人,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20多城市投入运营70多座充换电站。目前许继已成为国内唯一能够提供成套“充、换、储、放”一体化设备的制造商。
(八)鼓励措施情况
201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设立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电动汽车采购力度,对配套设施的设备投资按投资总额的15%给予补助,其中省财政补助1/3,项目所在省辖市财政补助其余的2/3。2010年11月,《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出台。2014年郑州市出台的《郑州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专项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16年纯电动汽车产能达
到6万辆,2020年达到20万辆(包括电动客车、乘用车、专用车)。
二 当前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键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电池及管理系统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特别是存在能量小、容量低、重量大、成组性能差、电池价格偏高、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短等方面问题,导致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短、整车车身自重大,成为制约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投入不足
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应用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部分企业对新能源产品开发持试探性投资态度,持续投入的巨额研发资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比例小、周期长,回款慢,短期赢利可能性小,风险较大。
(三)产学研合作和交流不足
整车企业之间、整车与关键部件企业之间合作不够,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同时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深度不够、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各自为战、沟通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