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20125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奋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大会高度评价并批准了刘奇葆同志代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大会认为,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两个加快”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地概括总结了“两个加快”谱写崛起危难的恢宏篇章。这是对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示、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省委化危为机的胆略卓识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过去五年,四川走过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为改变“三个最大”的基本省情,省委作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又作出了“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两个加快”重大决策的超常推进,有力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四川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破坏力最强、波及面最广、受灾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大灾,省委团结带领全川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打赢了抗震救灾的一场场硬仗。面对灾后重建这个世界性难题,我们
坚持民生优先、规划引领、科学重建;坚持重建不仅仅是原地的恢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振兴发展。克服种种困难,仅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重建任务,使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四川长远发展的坚实平台,开启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新征程。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四川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省经济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呈现出转折性、跃升性明显变化;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实现历史跨越,综合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惠民富民成效显著,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解决。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汇聚成推进“两个加快”的强大合力。
  透过五年来的奋进历程,从战胜灾难与奋力拼搏的鲜活实践中凝结宝贵经验,必将成为推
动四川未来发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一是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谋划四川发展重在坚持和把握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二是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确立战略定位重在准四川在西部和全国的位置;三是内陆盆地更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打开工作局面重在思想理念的解放和突破;四是应对复杂艰难局面取决于态度和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重在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五是一切工作首先要以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解决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六是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形成专注发展、风清气正的导向和氛围。用好用活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四川现代  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科学发展 跨越提升
  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跨越发展是当前四川的时代使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我省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任务总要求,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报告提出的这一总体要求,凸显了省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的宽广眼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具体实践,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的总体取向一脉相承,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凝聚各方智慧,体现众愿望,内涵十分丰富。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立足历史新起点、把握发展新特征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是四川跨越提升的根本要求,跨越提升是四川科学发展的突出体现。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国家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四川综合实力极大增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具有了实现跨越提升的基础条件、重大机遇和内在动力。朝着这一总体要求确定的方向阔步前行,就一定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四川的步伐。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准着力方位、确定更高目标的根本指南。准着力方位,必须抓住我省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确定更高目标,就要突出主题贯彻主线,体现跨越提升特点。报告确定的今后5年发展目标,既包含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等量的目标,也包含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五个提升”等质的目标,体现追赶跨越的信心决心,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了好与快的统一。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的基本路径。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添发展动力活力,优化结构布局,坚持发展为民目的。报告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西部科学发展前列;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奠定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这“五条发展之路”和“五个努力”,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内力与外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是对基本路径的深刻阐述,是四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顺应众期待,符合发展实际,必将凝聚起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四川取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
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当前,四川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省委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业化是核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川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应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努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造特产品和区域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镇化是依托。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城市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推动攀西城市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联动是关键。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要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进出川通道和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牢固树立绿、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在创新突破中巩固扩大优势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省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首先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几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生问题显著改观。但经济社会发展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