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之乡——巴中
每逢“9·18”,在成都万年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前来祭奠的人络绎不绝,总能见到几位八旬老者——川军抗日老战士,神情庄重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哀……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全面战争,至1945年8月15日,两国军队鏖战8年。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四川军民为抗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史料记载的数据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还多。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川军被俘人数是国民革命军地方军阀中最少的,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不到总人数的1%,而阵亡比例则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后在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4万日军后有20余万川军士兵伤亡。在出川抗战的6名中将中,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四川是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巴中(辖通江、南江、平昌),曾经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和“川东北氧吧”之称。巴中作为红革命老区,那是鲜血染红的,有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为共和国浴血奋战,4万巴山儿女魂归沙场,120万人拥军,援军,可说是顷巴中全城之力,为中国革命成功不可磨灭,英雄自当乱世拔剑而起,不畏生死,为国为民,这是战乱年代的巴中精神!
出生在巴中这片土地上的我(当然还有更多千千万万的巴中儿女)自然受到巴红文化的洗礼,对当年巴中儿女艰苦卓绝的斗争甚是敬仰,先辈们的前仆后继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因此若要讲述巴中的文化,巴中的红文化当然是最重要的了。
1932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后,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他们在西征途中,先后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在枣阳、新集等一带与进行了多次的激战。翻越秦岭山脉,转战千里,于12月上旬到达陕西省的南部山区。随即发动众打富济贫,在城固、西乡建立了两支地方游击队和马儿岩区苏维埃政权。1932年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了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了军事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立即翻越大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红军从钟家沟出发,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顶风冒雪,披荆斩棘,翻越了210华里的巴山天险。
12月17日凌晨,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73师217团为先遣队,先行出发。主力于19日相继出动,沿着崎岖
艰险的栈道攀越,一路上风餐露宿。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帮助伤病员背东西,抬担架,宿营时主动上山拾柴禾,行军争先恐后涉足探险。如共产党员陈松庭,深夜睡在草棚门边,用身体为全班战士挡风御寒,自己却被风雪夺去了生命。正是在这种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鼓舞下,终于胜利地越过“巴山天险”。
18日,217团似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川陕交界的两河口。21日,方面军主力顺
利通过两河口,继进泥溪场。红10师迅速渡过大通江河,红军一举占领通江重镇瓦石铺。同时,红73师在王树声、张才千的率领下,经涪阳坝向通江城西北之平溪前进,向南江发展。红四方面军总部则率红11、12两师直趋通江城。25日,红12师先头部队32团,解放通江城,守敌第2旅一个营及当地团防大部被歼。翌日,方面军总部率11师及12师的两个团,抵通江城,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以庆祝红军入川后第一次解放县城的胜利。
红军解放通江城后,乘敌人空虚之际,迅速展开了部队。红12师由通江城西渡通江河经鹦哥嘴、杀牛坪,下杨柏河,上清江渡,向巴中逼近。红11师由通江城南渡通江河向南面发展,策应红12师进攻巴中城,其33团于12月底一举控制了平昌县得胜山要点,向江口(今平昌县城)挺进。红军很快控制了以通江为中心的大片地区。接着在已解放的区域内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大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众运动。
为了歼灭退守巴中之敌,1933年元月20日左右,红11、12师各一部,由清江渡分两路朝巴中包围;一路经龙城寨、曾口场、甘泉山进抵巴中东南部;一路经右垭口、兴文场、石笋塘、播入岗、化城(新场)、凌云(白垭庙)、望王山指向巴中西北角,从三面夹击敌军。守敌见红军势不可挡,连战皆捷,只好弃城,连夜逃窜。红32团于1月23日解放古城巴中。同时,以红10师的两个团阻击刘茂恩部。红73师由渔溪坝进抵南江的大河口,红219团进攻太平山与敌刘汉雄部遭遇,当即抢占有利地势,先敌展开,击溃该敌一团,占据了太平山顶的尖山子。红军乘胜追击,逼近南江城下,守城敌军不战而逃,1933年2月1日,红73师解放南江县城,并继续向西发展。
至此红军入川1月余,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全歼敌3个团,击溃敌人8个团及部分地方民团,奠定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揭开了四川现代史上新的一页。
如今,八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老一辈的革命家们相继去世,但是他们英勇的事迹却将永远的刻在巴中人民、全国人民的心中。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为了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到至今,在巴中这块古城中,到处都留有当年红军先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遗迹,如: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甚至为先烈们建立了一个全国最大的将帅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四川现代
1993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建立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之后,为建设这座将帅碑林,十六年来,参加筹建碑林的的全体同志,在倡建者张崇鱼的带领下,历经漫漫征程,克服重重困难,在没有专人、专款、专门办公室和电话的艰苦条件下,先后122次,行程60余万公里,拜访了1000多个单位和30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征集到中央领导和解放军高级将领、乔石、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洪学智、李德生、张爱萍等的题词500余件,收集红军将士名录10415人,红军烈士名录121585人,红军史料近2000册共三亿多字,红军将士的简历、照片、手迹8000余件,收集红军将士捐献的纪念物品3000余件;筹集建碑资金1400余万元,现有1932名将士立单碑,他们分布在29个省、市、区。其中四川494人,北京338人等。其中有:元帅1人,国家领导13人,大将3人,上将24人,中将71人,少将209人,省军职584人,地师职1063人;有女红军148人,夫妇红军108人,刻入英名纪念碑的8.5万人中有省军职948人,地师职2898人,27—37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1124人,红军烈士7、7万人,知名女红军138人。现在,将帅碑林已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中国碑林史上又一宏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