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通彪
来源:《现代食品》 2019年第4期
摘 要:食品饮料产业是四川省的优势产业,研究四川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状况及转型升级要求、四川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食品类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食品饮料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抓手[1],它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专业建设必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是否符合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四川万亿级食品饮料产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四川高职食品专业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摆在相关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问题。
1 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要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传统民生产业,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可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四川省是全国食品生产和消费大省,长期以来,食品饮料产业是四川传统经济的支柱产业。从2014 年将食品饮料列入全省首批万亿元级产业培育规划以来,四川省以推进万亿食品饮料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全省食品饮料产业呈稳中加快发展态势。2017 年,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产值突破8 000 亿元,居全国第6 位[3]。四川省2 427 家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 256.9 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利润总额522.4 亿元,同比增长19.3%。四川省特行业成效显著,形成了酿酒制造、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3 个千亿产业。特别是酒类经济效益持续向好,产业贡献突出[4]。2017 年,全省规模以上酒类制造企业411 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405.5 亿元,同比增长15.4%,利润271.5 亿元,同比增长29.1%。全省白酒销售收入占全国约1/3,总体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5]。
食品饮料作为重点培育的5 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四川省将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饮料制造、调味品制造、果蔬加工、精制茶加工、乳制品制造等领域,推动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创新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到2022 年产业规模达到1.4 万亿元。四川省加快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产业向安全、健康、营养、便利方向发展,打响“川造食品”品牌;实施“川酒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巩固提升川酒品牌优势;培育一批茶、盐、果、蔬、药、饮
四川现代用水全国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鼓励食品工艺创新和技术装备研发;制定食品行业“红线、底线”标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6]。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众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的发展模式将逐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未来,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将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绿制造、优质制造,高速、智能、柔性将是食品饮料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保障食品安全是发展的重点。
2 四川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现有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共58 所,设置有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见表1。
从表1 看出,2018 年四川省共有12 所高职院校开设食品类及相关专业(含农产品加工、检测、绿食品生产与检验、茶叶类专业),占全省高职院校的20.69%;专业数为9 个,涵盖农业类、生物技术类、食品类专业,为区域食品饮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但多数学校的食品类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水平尚不能满足万亿级食品饮料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专业设置与食品饮料产业的适配度不高
(1)由于高职院校的归属不同,政府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四川高职食品类专业建设缺
乏总体规划,专业布局与产业规划的对接度有待调整。在开设食品类专业的12 所院校中,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院校有7 所,川南经济区有4 所,对区域食品饮料产业尤其是酒业和茶叶产业的支撑度较好。但川东北经济区开设食品类专业的仅1 所,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则无。川东北经济区属于川陕革命老区,农业是传统优质产业,以食品饮料产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均为该区域5 个地级市的支柱产业,显然在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严重不匹配,专业发展跟不上产业推进的步伐。
(2)专业单一,未能形成专业集。现代食品产业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物流配送等相关行业构成的食品生产网络系统[7],覆盖了农产品种植、保鲜、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产业链涉及农业的种(养)业、捕捞业、饲养业,食品加工、制造业,流通业,餐饮业和相关产业(如信息、机械、化工、包装、医药等)、部门(如进出口、监督、检测、教育、科研等)等众多环节。根据高职专业目录[8],食品产业链涉及的专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包装技术等8 个专业;涉农或生物技术类相关专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绿食品生产与检验、酿酒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5 个专业。目前,四川高职院校开设的食品类专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农产品)检测和生物技术这两大类专业,加工类专业明显偏少,而且多数学校也仅开设1 ~ 2 个专业,未能形成专业,对四川现代食品饮料产业的支撑度明显不足。
2.2 食品类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四川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开设时间晚,史短,专业单一,基础薄弱,加之食品专业本身是属于“小众”专业,学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小,学校投入不足,因此,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足,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更是缺乏。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先进院校相比差距较大。
2.2.1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虽然一直在进行建设与改革,但由于多种原因,专业人才培养仍主要集中在课堂,全真化的教学环境缺乏,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多数学校场地都有限,设备不足,不成体系,校内缺乏真实情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也不足,多数实践教学还是课程实验并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等实训项目较少,不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不足,无法体现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充分对接。
2.2.2 师资队伍无法满足需要
对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是对高职专业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简言之,即需要“双师型”教师。但从调研结果看,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都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有实际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偏少,大多数教师并未在技术领域从事直接的技术工作,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实践水平偏低;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也明显不足。多数学校食品类专业缺乏领军、拔尖人才。
2.2.3 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四川省内食品类专业的专业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明显不足,教材建设滞后,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不完善。课程体系也不尽合理,内容更新不及时,教研教改项目不多,教学方法还需不断改进。同时,院校之间的交流不够,资源未能共享。
2.2.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不高
由于四川省内多数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基础较差,教师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与企业合作数量不多,程度较浅,因此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总体较差,专业影响力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建设与发展。
2.2.5 学生职业素质和企业需求仍有差距
从企业的需求看,食品饮料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调研显示,一半以上院校的食品类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素养,职业规划不明确,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不能踏实、安心地从基层做起,与企业要求不适应,跳槽频繁,对企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有损学校的办学声誉。
3 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四川高职食品专业建设的对策
面对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饮料行业正由粗放型高增长模式向稳健、高质量发展态势转变,与之相适应的食品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应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主动契合行业、企业需求,围绕食品饮料产业集设置、调整、建设食品类专业集,不断提高专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3.1 专业设置紧密契合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①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队专业设置的指导。应及时、定期发布本地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专业设置等相关信息,引导各高职院校结合办学优势,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同时在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布局上,也应对四川重点发展的万亿级食品饮料产业对应的专业()进行布局引导、政策支持。②相关高职院校应强化人才需求调研。真正走进食品饮料产业主管
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一线,深入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规划与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对区域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对接产业链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动态调整和改造专业,尽快改变当前食品类专业单一、规模太小的局面,打造高质量服务食品饮料产业链的专业集。
3.2 组建食品职教集团(联盟),构建多方联动机制
由食品类专业办学实力相对较强的高职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省内开办有食品类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食品饮料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以服务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组建四川现代食品职教集团,建立“政行校企联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校企办学活力,实现中高职衔接,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在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方面探索新路,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食品类专业影响力、贡献度的提升,为行业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3.3 着力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特专业()
3.3.1 加强适应产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食品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应由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团队
建设应重点解决3 个问题:①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认同感。要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帮助和促进教师在自身的教学领域达到业务上的娴熟精通,落实教师下企业制度,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要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新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授课过程中。②建立好兼职教师队伍。应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使学校的教师团队结构合理、优势互补。③定期开展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交流沟通,专兼共研,促进专业与市场深度对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