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我市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黄新初葛红林作重要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邓修明出席
  本报讯(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李影 王伶雅 华露艳 摄影 王熙维 张全能)昨日,我市召开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安排下半年工作,全面部署我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出席会议。
  黄新初指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我们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他强调,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最前列、干得最主动、抓得最务实。要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领会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要求。
  一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发展的总方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主引擎。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城市走传统工业化、片面城镇化老路的教训,通过在新型上提质量、在互动上下工夫、在统筹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终将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要科学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方能立;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方能兴。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重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重在扩大社会需求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适应起来,让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起来,推动经济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运行。两化互动解决的是四川现代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的是的问题。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之间,依靠这个纽带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要按照以产立城、以
城带乡的发展路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枢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三要把五大兴市战略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工作抓手。省委鲜明提出,四川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准实施总体战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把科学发展具体化。要让总体战略在成都发展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就是要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工作抓手。我们抓交通先行战略,就是要为两化互动打牢基础设施、为城乡统筹消除地理阻隔;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抓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口聚集和承接载体;抓三圈一体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圈层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抓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从全球范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外部市场,塑造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决有力
地贯彻省委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五大兴市战略,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成都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产业立城理念,以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实施总体战略,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倍增战略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抓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发展新型工业。要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要着眼未来、抢抓先机,有预见性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板块,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重大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
  二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走集聚型工业发展之路。集中集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重大趋势。在产业布局方式上,坚持集中发展。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工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度。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坚持集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集为路径,支持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链集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集约发展。要在坚持集中集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园区挖潜工作,加快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驻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要瞄准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围绕我市培育的重点产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规模空前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给我们充分参与世界生产分工合作提供了高位切入的历史机遇。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在抢抓机遇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重大升级,走以承接促转型的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招大引强方针,以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争取在成都布局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成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资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
  五要着力打破产业界限,坚持走融合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趋势,就是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联动式发展、融合式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要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着力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注重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大力发
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无论是城市的形态功能、还是量能体积,我市都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抓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要把握集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集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特征。抓新型工业化,需要把培育产业集作为基本路径;抓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把发展城市作为主体形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规划,树立规划权威、促进多规衔接,确保全域规划、全程规划落到实处。要围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按照以大带小、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集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
要进一步做大特大中心城市,按照双核共兴格局,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北改工程,充分发挥引领成渝城市的极核功能。要加快培育大中城市,突出抓好卫星城建设,严格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要放手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积极创新重点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一般场镇改造,引导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场镇向特镇转型升级,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就近转移提供载体。
  二要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两化互动,实质是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骨架与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牢牢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努力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中心城区抓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生
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要建设宜人城市。要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关键是要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和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化的城市文态,关键是要鲜明体现成都文化的特和本底,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注重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关键是要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滨水空间打造。当前,要把八十公里环城生态区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依山造景、傍河成湖、连通水系、拓展水面,抓紧打造规模宏大、独具特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也是全省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三项核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等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
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