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第2版)》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第2版)【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专业精品教材
【适用专业】为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或自学用书
【授课单位】【总学时】22
【教材】
【编写执笔人】邱翠榕李敬军郑红郑晓彦袁基干李虹飞李亚军柳涛乔捍东【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校企合作汽车专业精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其功能是在培养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理论知识、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培的同时,坚持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着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兼顾理论教育、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适应岗位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步提高技能水平。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路图的基本组成和种类;
(2)掌握电路图的识读方法;
(3)掌握低压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
(4)掌握低压电源系统的构成;
(5)熟悉低压电源系统的基本检修方法;
(6)掌握直流充电系统和交流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7)熟悉直流充电系统和交流充电系统的组成;
(8)掌握充电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
(9)掌握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10)熟悉空调系统的构成;
(11)掌握空调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
(12)掌握CAN 总线和LIN 总线的工作原理;
(13)熟悉CAN 总线和LIN 总线的数据组成;
(14)掌握CAN 总线和LIN 总线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纠正连接错误的导线;
(2)能够识读不同的电路图;
(3)能够根据电路图对各电路元件进行实车核对;
(4)能够在实车中分辨出低压电源系统;
(5)能够正确连接低压电源系统;
(6)能够更换辅助蓄电池;
(7)能正确分辨直流充电系统和交流充电系统的各组成部件;(8)能正确检修充电系统的常见故障;
(9)能正确分辨空调系统的组成部件;
(10)能正确检修空调系统的常见故障。
(11)能正确分辨CAN 总线和LIN 总线控制的各个部件;(12)能正确检修CAN 总线的常见故障。
3.素质(思政)目标
(1)养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践行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践行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
(4)养成好学上进、拼搏创新的精神;
(5)增强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意识;
(6)养成专注技艺、追求卓越的职业作风;
(7)树立勤奋踏实、拼搏进取、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汽车精品网(8)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
(9)提高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问题分析能力;
(10)增强安全工作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1)养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分为五个项目,分别为新能源汽车电气识图、新能源汽车低压电源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和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检修,其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新能源汽车构造与检修(第2版)》课程要求及课时分配表
四、课程实施
4.1 教学条件
我校十分注重建设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操间、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数据库等。
同时,我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本课程的教学出谋划策。
4.2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讲解、多媒体演示、案例导入、课堂实践、思政讲堂、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知识链接等多种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知识应用的机会。
(1)讲解法:借助图片、表格、实物来进行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对具有很高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图片、表格、实物等一些辅助手段进行讲解,通过感官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2)多媒体演示法:在讲解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3)案例导入法:通过与本任务相关的时事新闻、产品介绍、创新故事等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相关背景去探索新知识。
(4)课堂实践法:以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为出发点,设置了不同的实操内容,并采用一步一图的形式,清晰展现了操作步骤和操作场景,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上对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在实践中应用,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并对其进行讲解、补充和评价,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6)思政教育法:为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本书秉承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多个模块学习与领悟时代精神和职业道德。例如,“任务引入”模块着重表现新能源电气系统的新发展、新理念;“思政课堂”模块着重表现创新求变、合作共赢的行业发展现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
习需求。
4.3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的教学评价由形成性测评(40%)和终结性测评(60%)组成,其考核要求如下:
1.形成性测评
形成性测评考核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职业素养考核(40%)、专业能力考核(60%),每节课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及评分标准见下表。
(1)自我评价(自评)(20%):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对照实施活动自查任务完成的准确程度,做好过程记录,根据过程记录,自我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2)小组评价(互评)(20%):
未作业小组对作业小组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作业的规范程度,并记录。小组间交叉评价(重点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3)教师评价(师评)(60%):
根据学生自评结果,小组互评结果、实施过程及完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2.终结性测评
终结性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所达到的水平,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期末考试由闭卷笔试(60%)组成,主要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