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造就“福特王国”
泰勒所提出的这些切实可行、效果卓著的具体管理措施和方法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睿智的管理理念与思想。20世纪以来,泰勒思想与组织设计一直结合在一起,其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了90多年,而且还将继续被应用。由于这些思想在当时如此新颖,以至于亨利·福特最初应用它们,吸引了媒介的广泛关注,也造就了福特汽车王国。
福特1863年出生于密执安州的一个农场主家庭,自幼喜欢摆弄机器,后离家当了技工。经过反复试验,在别人的帮助下,试制成功了一种高速汽车,尔后,他又利用合资等方式,几经挫折,终于在1904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认为,工业发展的出路是不断改进技术。在这个前提下,他在发迹之初,特别强调生产上应有所发明,有所革新。他选择的高级经理人员都是反对墨守成规的技术人才,这些人处理技术问题着眼灵活、实际,且具有生气勃勃的革新精神。与此同时,福特重视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机器设备,在实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他以连续不停的传送带装配线组织作业,创造出极高的劳动生产率。20世纪20年代,福特较清醒地认识到了时代的需要,极力发展廉价车,最终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汽车销量最高的一年达到100万辆。
1925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一天就造出9109辆汽车,平均每10秒钟一辆,在全世界同行业中遥遥领先。福特首创的大规模装配线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不仅为今天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是加快了工业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
T型车的诞生及其大规模生产汽车,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整个社会和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有谁能想到,仅仅一个世纪以前,汽车还被人咒为“魔鬼车”,仅凭手工制造,造价极其昂贵,致使一般居民不敢问津。1903年亨利·福特和他的同僚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1904年,按照计划,第一批福特汽车生产出来。由于福特汽车公司经营有方,定价合理,又确保质量,因此买卖一开始就非常兴旺。市场对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汽车商纷纷云集到福特公司订货,常常是不等发货就预先将现金储蓄到公司里。1908年初,福特表现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天才,在他的坚持下,公司宣布从此致力于生产标准化,只制造较低廉的单一品种。福特认为,公司的产品若不制成像“别针或火柴”那样的统一规格,大规模生产就永远遥遥无期。由此产生了福特梦寐以求的,并能使公司征服市场的新产品——T型车。T型车浑身上下不到一丝装饰或华而不实之处,它车体轻,坚固耐用,朴素大方,简直就是一种装在轮子上的黑长匣,它去掉了所有附件,以850美元一辆出售,
规格一致,确像“别针或火柴”一样。T型汽车出现后,福特汽车公司的经理们很快发现他们的设备不足以满足这种畅销产品的要求,因为至此虽然销售量剧增,福特厂的生产方式并未做相应的改革。实际上,公司1908年推出T型车时的组装技术与5年前在斯特莱罗木工间中造车时毫无二致。福特厂与当时底特律其他厂一样,依靠全能技工组装汽车。技工必须从一种工件移向另一种工件。福特厂的组装工都是多面手,虽然他们工作中多数时间是固定位置,但工位上的汽车部件,一旦要变为成品时,他们就是走向下一道工序。后来程序有所改进。到1908年,组装工无须再离开岗位去取工具或零件,工厂专设了传递工担当这一任务。这一年福特厂的技工职责也与5年前不同,组装分工越来越细。原来是一名技工“包干”,现在是由几名技工各负责特定的几项工序,同时组装同一辆汽车。亨利福特
福特和库兹恩斯意识到他们的生产方式亟待改革,于1908年底决定请沃尔特E·弗兰德斯进厂协助。弗兰德斯是当时公认的工厂专家。他同意为福特服务,但必须允许他自定工资,自由干预生产问题。这两项条件都被答应,弗兰德斯被任命为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经理。在工资条件方面,福特与库兹恩斯更进一步提出,如果弗兰德斯能在12个月内生产出1万辆车,那么保证给他2万美元奖金,这种做法尚无先例。
弗兰德斯热衷于此种工作,以自己的名誉担保,日以继夜地干,为福特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彻底改造了福特厂,将旧设备加以改装,又添了新的设备,同时简化了公司千余名工人的工作程序。最后1万辆车的年度指标终于提前两天完成。这时,弗兰德斯辞去福特厂的职务,人股成为EMF公司的三股东之一。而福特已从弗兰德斯那里得到了金钱所不能购买的最好的技术管理知识。由于天才的机械化大师弗兰德斯的努力,福特公司已基本具备了科学化大规模生产的条件。此时,仅成立三年的福特公司的皮奎特和伯边厂人员拥挤、设备落后的情况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因此,公司采取措施向宽敞、较适合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搬迁。福特汽车公司的代理人无声无息地到底特律市郊高原公园探视以购买大片廉价地皮。与此同时,公司雇用了建筑师设计新办公楼和工厂区。在高原公园建造的新厂是福特和库兹恩斯从弗兰德斯那里得到启示以后,按照他们自己的经验设计的,于1910年开工生产。福特厂组装方式的革命即是在这里进行的。毋庸讳言,其后一系列生产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反掌之举,而是在十二年不断摸索中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