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2岁时,被父亲送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摩顿的府邸当侍从。给名人当侍从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摩顿学识渊博,既是学者、律师、建筑师,又是阅历丰富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莫尔耳濡目染,学识大为长进,摩顿曾向他的朋友介绍说,“在我们桌子旁服侍的这个孩子将本会对每一位能看到他成长的人表明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莫尔14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曾向格罗辛学习希腊文,而学习希腊文有崇拜异教的嫌疑,校当局和他的父亲大为不满,他于是被牛津大学革除。追于父命,他于1494年回到伦敦,入法律学校学习,1496年以优异成绩获准进入伦敦的林肯法律大学,这是一所十分有名的法科大学,莫尔在该校受到严格的训练,1502年毕业后,他被委派到一所法律学校任教,后来,被邀请回林肯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律师的工作,他处理案件廉洁正直,因而声望日起。
公元1504年,年仅26岁的莫尔被选为国会下议院议员,开始了政治生涯,他勇敢地履行职责,带头反对亨利七世增课新税的要求,亨利七世激怒得发狂,把莫尔的父亲投入伦敦塔监狱,
不过,交纳一百镑保释金后被释放。面对暴政,莫尔毫不畏惧,他愤然离开国会,重操律师旧业,并从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潜心研读教父的著作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著作。他一度致力于宗教的研究,并迷上了卡尔图斯教团,亲身实践极端的苦行生活,并寻思加入这个教团,正在这时,初遇伊拉斯谟,从而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为了巩固王权,设法笼络莫尔,屡召莫尔入宫,均遭拒绝,后来不得不亲自到莫尔家中与莫尔一起进餐,从此莫尔重回政界,但莫尔对亨利八世不存幻想,有一次,人家祝贺他受国王的爱顾时,他回答道:“假使我莫尔的人头真会让他得到一座法国城池,这颗头准得落地。” 1514年受封爵士,被任用参与各种外交使团。1516年,莫尔代表英王出使国外调解商务纠纷,并开始写作《乌托邦》,此次出行也为该书提供了素材。《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杰作,同年《乌托邦》出版,很快传遍全欧及全世界,在世界进步人士中誉得很高的声誉。1518年被任命为王室申诉法庭庭长和枢密院顾问,1523年被选为众议院议长,1529年任大法官,他一反通常惯例,拒绝所有的馈赠。1532年,亨利八世为娶安.布琳,而决意离婚,莫尔坚决反对这桩婚案,拒不参加国王的婚礼,于是失宠去职。去职后,每年仅有钱一百镑,足见其为官清廉。1534年,国王强迫国会通过“至权法案”宣布国王(而非教皇)是英国教会领袖,莫尔拒绝宣誓承认,被判处死刑。1535年7月7日,
被斩首示众,终年57岁。
莫尔一生光明磊落,是一位具有渊博学识和正直激进的人文主义者,他一生写了200多首诗,《查理三世的历史》是他未完成的历史著作,而莫尔为人们所记忆,主要是他写的《乌托邦》(vtopia)。《乌托邦》一书原著是用拉丁文写的,1516年初版于比利时的卢文城,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全书通过作者和一个水手的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了这个水手在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岛的见闻。“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Ub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由两个希腊字拼成,“乌”(ou)的意思是没有,“托邦”(topos)意思是“地方”,“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乌有之邦),故而,后人称莫尔式的社会主义为“乌托邦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一词也逐渐成为“空想”的同义语。《乌托邦》中译本1956年由戴镏龄从英译本译出,三联书店出版,以后,1959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多次重印,全书共163页。
(一)《乌托邦》产生的时代背景
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是《乌托邦》产生的物质前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 ,而莫尔正是生活在这一历史巨变的过渡时期。
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越来越大,羊毛价格猛涨,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部门。大封建贵族于是用暴力把大批农民从耕地上撵走,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饲养牛,史称“圈地运动”。这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历史给莫尔以很大的刺激。目睹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的所谓“羊吃人”的情况,看到了农民在专制重压下的生活痛苦,莫尔充满了同情。面对不合理的社会,莫尔幻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新社会的到来。
莫尔的时代,工业生产主要以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主。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在小片土地上经营的大部分农民是个体劳动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还很缓慢,小生产者的阶级意识还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小生产者向往的社会、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理想对莫尔有一定的影响。另外英国当时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和阶级状况也是其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列宁林肯简介
曾说:“一个国家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众的文化程度愈低,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容易产生” 。莫尔生活的年代、尽管已开始了“圈地运动”,但农民却认为依靠王权可以阻止大地主的掠夺,但其斗争仅局限于自己的工场之内,并未形成统一的阶级联合。阶级意识尚在萌芽之中,而无产者当时数量少,反抗斗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是刚刚从一部分封建主转化过来。同王权既有矛盾,同时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王对资产者也是采取利用政策。当时的英国都锋王朝是最为专制的王朝。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也在慢慢传播并在英国立足,英国文艺复兴的序幕已经揭开,广大人民众渴望美好生活与城市中产阶级渴望自由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乌托邦”的思想,这可以说是莫尔“乌托邦”思想产生的丰厚的思想土壤。
莫尔又是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以古希腊作品为武器,反抗封建思想。莫尔早年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14499年,莫尔和欧洲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相识,并成挚友。他们经常切磋钻研,分别完成了名著《乌托邦》和《愚人颂》。莫尔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是一位十分博学的人,他对当时的文学、哲学、法律、宗教等都很有研究。他十分喜爱古希腊的文学和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对他影响尤深。他曾陶醉于柏拉图的“共产主义”,非常赞赏柏拉图关于国家起源的“互助说”和治理国家的“哲学王”观点。柏拉图的公有社
会的设想对莫尔有很大的启发。另外,莫尔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对早期基督思想有深刻的研究。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基督教义中的一些对人类大同思想的描述也给莫尔诸多启示。
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还有另外一个外部条件,即是15至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由此而带来的介绍就发现地区风土人情的文章最为“热潮”。莫尔采用了这一形式,借用了其中的材料以阐发自己的观点。
复杂巨变的时代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来源,而“圈地运动”是《乌托邦》创作的主要刺激因素。
(二)《乌托邦》一书的基本内容
《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
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根本无正义可言。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当时英国正在兴起“圈地运动”,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羊吃人”。莫尔在《乌托邦》中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说‘你们的绵羊本来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了,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凶残,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都蹂躏完啦。” 莫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他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人道等抽象概念,深刻地指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 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