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介绍
第一眼看法案
多德-弗兰克法案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将成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银行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并为全
球金融监管改革树立新的标尺。核心内容就是在金融系统当中保护消费者。根据多德弗兰
克法案(Dodd-Frank Act)中编号为742(2)的条款规定,规定2011年7月15日起禁止美国
公民进行所有贵金属(包括黄金、白银)柜台交易(OTC)。
出台背景
当地时间2010年6月25日凌晨5点39分,华盛顿国会山上突然爆发出一阵鼓掌欢呼,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委员会议员们通宵工作,从周四早上9点30分一直到周五凌晨,就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文本达成一致。
数月以来,金融改革是市场上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该法案将提供最清楚的后危机时
代金融监管图景。之前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不同的法案文本,此法案最终被命名为多德弗兰
克法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弗兰克认为,这项法案比“几乎所有人”预计的都要
严格。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称法案是“巨大的成就”。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起飞前往多伦多参加G20峰会前发表简短演讲,称已“准备好通
过最为严格的金融改革”。这项法案随后将至参众两院全体议员投票,并于2010年7月4
日之前总统签字成为法律。
华尔街连续几个月疯狂游说该法案,但最终法案将依然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首当其
冲的是“沃克尔规则”。这项以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名字命名的规则,将对那些存
款受联邦担保的银行,限制进行自营交易的能力。多德说,这些限制的目的就是减少银行
的高风险活动,以后受联邦担保的资金将不能从事高风险活动。
为此,高盛等银行将分离其自营交易部门。高盛在2008年9月如果没有转型为银行
控股公司,他们将不受该规则限制。高盛CEO布兰科芬曾表示,自营交易占公司收入约10%,以2009年452亿美元收入为基准,这意味着高盛将有数十亿美元受到影响。其他大型银行
自营交易收入大多介于5%-10%之间。
为了获得更多支持,沃克尔规则也打了一些折扣,允许银行进行部分对冲基金和私募
基金投资。但银行在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资不能超过一只基金总资本的3%,另类投资
总规模也不能超过银行有形股权的3%。
另一项严重冲击华尔街的规则由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林肯提出,要求分离银行利润
丰厚的衍生品业务。银行将分离一些非传统的衍生品交易业务,包括金属、能源、大宗商
品等。
该规则遭到纽约州参议员们强烈反对,但这项对华尔街的严厉规则帮助林肯本月初在阿肯萨斯赢得了参议院初选。许多议员2010年11月都将面临中期选举,林肯初选获胜让他们在否决该规则上显得犹豫。
两院代表还同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要求股票经纪人在给出投资建议时保护客户的林肯简介
利益。在现行法律下,财务顾问要求代表客户的最佳利益,而经纪人的标准则宽松得多。经纪人未来将可能与财务顾问承担相同的授信责任。国会要求SEC在6个月内完成相关研究。
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这项法案未来十年将总共花费200亿美元左右。联席委员会同意,这项费用将由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最大的金融机构付费最多。国会共和党成员将这项费用称为银行税。
不过这项法案没有涉及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所在的住房金融市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拜尔表示,该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的首要议程将是改革“两房”。
2010年7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参议员黛比·施塔贝诺在最终版本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投票后举行新闻发布会。美国国会参议院当天通过最终版本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为该法案最终成为法律清除了最后障碍。
三大核心内容
一、扩大监管机构权力,破解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局,允许分拆陷入困境的所谓“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ll)的金融机构和禁止使用纳税人资金救市;可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
二、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监管机构的权力,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采纳所谓的“沃克尔规则”,即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
冷眼看法案
隋平.奥巴马新政:美国DODD-FRANK法案评析.法律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哈佛大学法与心理学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金融法学博士(J.S.D.),现任教于湘潭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湘大资本运作法律实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内容简介:奥巴马政府主导的《Dodd-Frank》是自20世纪30年“罗斯福新政”之后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并将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树立新的标尺。但该法案并没有形成一套处理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子银行系统的明确、一致的方案,也没有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将其纳入监管之下。法案所体现的政治妥协导致了一个相当笨拙的金融监管法律结构,使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体系将政治上不可接受的成本强加给社会,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