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风汽车邓学团队
⼀、美⽇汽车贸易战发⽣了什么?
1.1. 美⽇的“修昔底德陷阱"
当⼀个崛起的⼤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常常以战争作为结局,就⽐如公元前5世纪崛起的雅典对占据霸主地位的斯巴达的威胁;亦或者是⼀个世纪之前,德国对英国造成的威胁,这似乎是⼀个魔咒。从各⽅⾯的分析可见,美⽇贸易战,也是这⼀魔咒的体现。
1.1.1. ⽇本崛起威胁美国⽣存!
根据美国哈佛⼤学沃格尔教授研究专著《⽇本第⼀》,上世纪70-80年代,⽇本崛起威胁美国的⽣存。上世纪70年代末,⽇本的GNP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半。在⼆战之前,⽇本⼈以制造伪劣产品名满世界,“⽇本制造”⼀词成为取笑劣质产品的⼝头禅。到了80年代,“⽇本制造”已经是全球品质优秀的代名词。
各类⼯业制造,⽇本全⾯领先。⽇本的钢铁产量与美国相当,但⽐美国更先进、更有效率,世界最⼤的2
2座现代化熔铁炉中,有14座属于⽇本,美国⼀座也没有。50年代初期,⽇本从美国购买收⾳机、录⾳机和⾳响技术,但没过多久,美国市场上半导体产品全是⽇本制造。⽇本的钟表⼯业已超过了钟表业的故乡瑞⼠钟表⾏业。70年代末,就是在那些⽇本⼈不熟悉的产业中,西⽅企业也输给了⽇本公司。如在乐器⽅⾯,美国知名的钢琴制造商史坦威等公司的销售量不能和⽇本⼭叶钢琴公司相⽐;⽇本的村松牌长笛更畅销。其他如在⾃⾏车、滑雪设备、越野车等⽣产和销售⽅⾯,⽇本也遥遥领先。除此以外,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军事和原⼦技术领域,⽇本的发展迅猛,⽐如受⼆战条款,⽇本不能制造飞机,但美国飞机的许多零部件却是⽇本制造的。
更严重的是,美国引以为豪的汽车⼯业,在⽇本车企竞争下,⾯临奔溃。1958年,⽇本制造的客车不到10万辆。70年代初期,德国⼤众汽车公司⽣产的汽车是美国最畅销的外国车。但到1978年,⽇本的丰⽥、⽇产、本⽥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全部超过德国⼤众。1979年,⽇本对外输出了450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销售了近200万辆,⽽美国汽车在⽇本的销售量仅1.5万辆。
⽇本在⼯业领域对美国⼯业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威胁。⽇本的⼯业竞争⼒已超过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1975年,“精益⽣产”模式的⽇本⼯⼈⽤9个⼯作⽇就可以制造⼀辆价值1000英镑的汽车,⽽英国礼蓝汽车公司要47天。1976年,欧洲汽车公司如菲亚特、雷诺、⼤众,⼈均汽车年产量不⾜20辆,⽽⽇本⼈均产量⾼达42辆,丰⽥为49辆。⽇本在钢铁⽅⾯的⽣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本滚珠轴承⼯⼚⾥,⼀个⼯⼈的标准⽣产量⼤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 的⼯⼈的2.5倍。
⽇本⾦融渗透全球,特别是美国。1985年,⽇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的债权国,根据⽇本银⾏公布的国际收⽀统计数据,1985年⽇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1986年⽇本对外净资产达到1800亿美元,同⽐
东风本田多少钱+38.67%;1987年为2400亿美元,同⽐33.33%。1987年,⽇本的银⾏占世界所有跨国银⾏资产的35%,⽽1983年仅为26%。在全球资产规模最⼤的10家⼤银⾏中,有7家属于⽇本。以⽇元计算,⽇本的资产⾃1983年以来增长了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200%。⽇本的银⾏拥有加利福尼亚州储蓄额的15%。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银⾏中⼼———伦敦,⽇本的银⾏拥有所有⾮英镑贷款的36%。到1988年,⽇本野村证券公司和⼤和证券公司已是欧洲债券市场最⼤的两家债券买主,⽇兴证券公司和⼭⼀证券公司也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的资本输出国,受到美国银⾏法的限制和政治影响考虑,⽇本虽然还未在美国的⼤街⼩巷上开设银⾏零售⽹点,但⽇本已在美国收购银⾏,他们主要从英国⼈⼿中购买。在1988年初,⽇本东京银⾏⽤7.5亿美元从英国标准银⾏⼿中购买了加利福尼亚联盟银⾏,然后把该银⾏并⼊东京银⾏在当地的分⾏———加利福尼亚第⼀银⾏,成为美国的第⼗五⼤银⾏。美国的银⾏和欧洲的银⾏强烈感受到了来⾃⽇本银⾏的挑战和压⼒。
东风螺随着⽇本国⼒的增强,⽇本开始⼤规模收购和购买美国本⼟的⼟地和财产,引起巨⼤的⼼理恐慌。形
成舆论压⼒,认为⽇本已经购买了美国,从⽽获取其技术,并最终在关键的⼯业领域中消除美国的竞争⼒。两个收购事件直接导致,美国民众对⽇本崛起的巨⼤恐慌,1989年⽇本索尼⾼达48亿美元的总价,从美国可⼝可乐公司⼿中购买哥伦⽐亚电影公司,作为美国影视⽂化的象征,其注册商标是⾃由⼥神像,它与华纳兄弟、迪斯尼三家共同控制了好莱坞影视界,各占约20%的市场份额。1989年,⽇本三菱⼟地公司13.73亿美元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的14栋办公⼤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约80%股份的控股公司。洛克菲勒中⼼是当时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收购⾏为称为⽇本⼈“买⾛了美国⼈的灵魂”。
1.1.
2. ⽯油危机!⽇本汽车全⾯战胜美国
1.1.
2. ⽯油危机!⽇本汽车全⾯战胜美国
美⽇贸易战起源于50年代,涉及纺织、钢铁、彩电、汽车等各个领域,但⽇本汽车⼯业的全球竞争⼒,并未受到严重影响,随后在美国,并加速东南亚海外建⼚加速,依然实现了长期的全球称霸。1985年,美国利⽤“丹佛法案”作为美⽇贸易战的起点,并加收25%关税,之后贸易战形式以⽇本⾃愿限制出⼝为主要形式。
网约车代理根据《昨天的⽇本故事》专著介绍,两次⽯油危机,直接导致⽇本汽车迅速战胜美国汽车。1973年-1974年发⽣第⼀次全球⽯油危机,油价暴涨导致1974年通⽤汽车销量,减少150万辆,福特汽车则减少50万辆,但美国车企并未警惕。到1979年由于伊朗,伊朗国王到美国寻求政治避难。阿拉伯国家联⼿对美国实⾏⽯油禁运,引发第⼆次⽯油危机,美国汽油价格暴涨翻倍。
由于⽇本是资源匮乏型国家,⽇本汽车以节能精致著称。利⽤⽯油危机,⽇本的⼩型省油轿车迅速占领美国市场。1979年,⽇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1980年,⽇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00万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的汽车⽣产国。丰⽥名车“花冠”在1980年⽣产达到⿍盛,在⾼冈⼯⼚中,三条组装流⽔线以65秒⼀辆的速度推出新车,年产85.6万辆,从这⼀年开始,丰⽥轿车年产量超过300万辆。⼀直到1990年,丰⽥以其著名的⾼效⽣产管理系统(JIT)压倒了拥有70多万员⼯的通⽤,成为全球第⼀⼤汽车制造公司,年产汽车360万辆。全球约160个国家都有TOY
tsi dsgOTA汽车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8%,真正实现了其“车到⼭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车”的誓⾔。
与此相反,美国的三⼤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克莱斯勒接连三年亏损,1978年亏损2亿美元,1979年亏损扩⼤到11亿美元,1980年亏损更是⾼达17亿美元。福特公司由盈转亏,1979年亏损10亿美元,1980年亏损增加到15亿美元。通⽤由于在欧洲市场销售状况良好,才免遭巨亏的厄运。
1980年⽇本汽车打败美国汽车,触动美国⼈民神经,美国媒体在这⼀年开始猛烈抨击⽇本汽车。克莱斯勒和福特汽车,借美国媒体和美国⼯会造起的舆论声势,联合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对⽇本提出反
倾销诉讼,指控“丰⽥向美国市场倾销汽车”。尽管国际贸易委员会驳回了克莱斯勒和福特对⽇本汽车的反倾销指控。
通过限制⽇本汽车进⼝,最终阻击⽇本汽车在美出⼝规模,扭转美国汽车⾏业盈利。但以保护美国汽车产业和避免失业为由,美国国内要求限制⽇本汽车进⼝的呼声越来越⾼。美国参议院以90对4票通过议案,要求卡特政府重新估计和调整进⼝政策。美国国会也准备提出新法案:将⽇本汽车的进⼝量限制在150万辆⽔平。最终,⽇美双⽅达成协议:1981年⽇本对美国出⼝汽车数量为168万辆,1982年限制为193万辆。该协议使⽇本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受到了损失,极⼤地限制了各公司的⽣产能⼒。却扭转了美国汽车⾏业局⾯,三巨头远离濒临破产边缘,但也同时导致美国的进⼝⽇本汽车价格平均上涨900美元,美国国内汽车价格上涨400美元。美国汽车公司获得喘息机会,以通⽤为例,1983年赢利37亿美元,1984年赢利47亿美元。
1.1.3. 限制出⼝、提升关税、增加进⼝!
⽇本汽车贸易顺差过⼤,成为美国限制⽇本出⼝的核⼼理由。当年全球汽车消费⼤国的本⼟制造上市占率⼤致如下:英国43%,德国73%,法国67%,意⼤利63%,其余汽车业不发达的国家则主要依赖进⼝车。⽇本汽车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却⾼达97%。⽇本汽车市场是当时世界主要汽车市场之⼀,⽇
本汽车普及率达到2.7⼈拥有⼀辆车,美国是1.7⼈,欧洲2.5⼈。由于,美国汽车在⽇本市场的占有率仅1%,⽽⽇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30%,⽇本对美汽车贸易顺差异常严重。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的市场,也是最⾃由的市场,⽇本迫于压⼒接受《东京宣⾔》⽇⽅作出如下承诺:同意到1994年把进⼝美国汽车零部件的⾦额从1992年度的90亿美元增加190亿美元,并将美国汽车的进⼝量每年增加1.97万辆,同时,把销往美国的⽇本车从过去的每年230万辆减少到165万辆。
⽽美国频繁使⽤贸易制裁、汇率升值等⽅式⽇本汽车出⼝贸易,导致⽇本车企陷⼊持续的被打压状态。由于⽇元从1985年1美元兑250⽇元,升值到1995年4⽉1美元兑80⽇元,导致⽇本汽车出⼝量并不增长,但以美元计价的⽇本汽车贸易顺差让然⼤幅增长2倍多。由于⽇本出⼝美国的贸易⾦额中,汽车占⽐⾼达25%,美国为解决贸易逆差,持续以此逼迫⽇本汽车企业接受更多的制裁条款。
1995年,美国以⽇美汽车贸易不平衡为由,要求⽇本增加美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对此,⽇⽅依然以“不能接受数额指标”为由加以拒绝。于是美国贸易代表以6⽉底为“谈判期限”,威胁说5⽉份将根据美国贸易法第三0⼀条款实⾏制裁,美国将对从⽇本进⼝的⾼级轿车课征100%的报复性关税,这将对⽇本的汽车制造商构成很⼤的打击。
⽇本汽车制造商⽇产汽车当时曾提到:提⾼竞争⼒的关键是进⼀步降低成本,但像拧⼲⽑⼱⼀样越来越艰⾟,如果每辆汽车的成本能减少1000⽇元到2000⽇元,我们就⼤喜过望了。假定每辆车的出⼝价
格⼤约是1.5万美元,这意味着⽇元兑美元每升值1⽇元就损失1.5万⽇元;如果升值10⽇元,那么将损失15万⽇元。在⼚⾥,我们千⽅百计地将每辆车的成本减少上千、上百以⾄⼏⼗⽇元,但⽇元升值却野蛮地增加了10万⽇元的成本。这严重地挫伤了⼚⾥降低成本的⽃志和⼠⽓。特别是在1994年到1995年,⽇元急剧的升值使⽇本的制造企业和⼯⼈陷⼊⼀⽚恐慌,绝望和听天由命的情绪开始在企业中蔓延。
随着⽇本房地产、股市、海外投资的泡沫破灭,以及美国市场的出⼝受阻,⽇本汽车制造⼚商开始告别80年代的辉煌,进⼊阶段性寒冬。由于⽇元兑美元长期升值,⽇本多数传统出⼝产业,除了汽车,包括化学制品、⾦属及⾦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品、机械机器等产品⾃1985年以来出⼝数量持续⼤幅度下降,最终对美国市场感到绝望,决定将⽣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1.1.4. 多管齐下,美国成功阻击⽇本
美⽇贸易战争跨越半个世纪,最终在90年代控制⽇本经济,⽇本进⼊长达20年的衰退。由于⽇本商品,特别是⼯业品,与美国同质化竞争严重。之后美国签订了⼀系列限制⽇本出⼝的协议,并且在80年代贸易战之后,借助⽇本低内需、⾼杠杆、海外⾼投资、⽇元⼤幅升值、结合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最终,伴随⽇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本⾦融、地产和居民⽣活受到较⼤冲击,进⼊长达20年的衰退,美国完全控制了⽇本经济。
1985年9⽉,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本财长⽵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Stoltenberg)、法
1985年9⽉,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本财长⽵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Stoltenberg)、法国财长⽪埃尔•贝格伯(Pierre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Lawson?雪等五个发达⼯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长在纽约⼴场饭店(PlazaHotel)举⾏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字。这就是有名的“⼴场协议”(PlazaAccord)。
比亚迪汉文帝⽇元长达10年的升值旅程给导致⽇本处于对美贸易陷阱。由于美国抱怨的贸易不平衡数据都是⽤美元计算的。通过1985年开始的⽇元⼤幅升值,美元计价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如⽤⽇元的出⼝额没有增加,但美元计价的出⼝额⼤幅增加。1986年⽇本出⼝美国350万辆,为历史最⾼峰,到1992年下降⾄180万辆,⽽以美元计算的汽车出⼝额1992年竟⽐1986年增加了近20%。
油罐车图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