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置优势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重要的海空港和交通通讯枢纽,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和人流、物流最集中的特大型城市,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市场消费有很强的辐射效应的长三角地区,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制造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正在飞速发展的上 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内外商贸投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国际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亚洲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迁至上海。
上海申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这座城市展现出的中西合璧与古今交融的文化特征。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确定有11个历史文化风貌区、398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34个具有传统特的街坊,再以江苏、浙江两省作为延伸旅游,周边 100 公里以苏州、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 公里至 200 公里的无锡、杭州, 300 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等,都将成为会展旅游目的地,受到会展业的直接辐射和带动。
2)经济与市场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92 年至 2004 年 GDP 连续 13 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 年上海人均 GDP 达到 5629 美元,居全国十大城市人均 GDP 之首,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9 年至 2002 年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超过 50% ,已具备发展会展业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及产业规模。[i]在华东诸城市中,上海的产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商务信息快捷丰富,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对集中,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会展龙头,加速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行业规模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经过20多年发展,各类展览企业及与展览相关的企业已达到8000多家,据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统计,至2005年底,共有会员277家,其中国有企业33家占19%外商独资、合资企业53家占191% ,民营企业191家占69%。
2005年在上海共举办国际展览会项目276个,展出总面积376万平方米,国有企业办展的项目和展出面积占总比只有4O%左右,展览会的主题也基本覆盖所有行业。[ii]从1991 年开始,上海展览会数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展览面积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由于上海云集了半数以上的全球排名前 100 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论坛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据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02 年上海共举办国际会议 243 个,上海目前每年所举行的国际展会在数量上已超过德国。如1999年的财富论坛、2001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的亚行年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举办得都很成功。[iii]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上海会展业有如此好的发展状况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得益于上海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环境。
4)硬件优势
场馆的规模直接制约展览业的发展。国际知名展览中心都是以大规模的展览支撑的。世界展览大国的德国,拥有21个博览会场地,展览场馆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其中汉诺威博览展场馆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还有5万个位置停车场。[iv]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一期建成后,室内外展馆总面积达18.88万平方米,待全部建成后,上海新国博览中心室内外展馆总面积将达到43.88万平方米左右,位居世界前列。[v]
5)政策环境优势
根据上海市“十五”计划,明确要求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上海市政府致力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法规保障,力求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会展企业进驻上海,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进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协会。此外,上海市政府还通过了《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全展览业管理体制、规范招展与办展行为、加强行政监管与协调等方面。它有利于规范展览经营行为,对进一步完善本市会展业发展环境,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展览市场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我市会展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的还较突出。如不尽快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
着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1)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中,行政干预过多
由于会展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主导,但是政府在什么层次上主导,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会展业非市场化,主要在对场馆建设等方面参与过多,而对会展管理体系、服务体建立等方面参与较少。政府组织的一些会展不计成本,使得很多会展公司对这些会展业务敬而远之。
2)重审批轻管理
展览审批分为办展资格审批与展览项目审批。目前,办展资格审批已全部取消,凡工商登记经营范围有“会展”内容的企业都有资格申请办展。国内展览项目实行的是登记制。国际展
项目则实行审批制,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中央层面主要由商务部(原外经贸部)、科技部(负责科技类会展的审批);地方层面主要由市外经贸委、科委和贸促会上海分会。这种多层多头审批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会展在内容上的重复和时间上的冲突,令会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
审批的本意是要避免重复办展,控制坑蒙拐骗,抵制假冒伪劣,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审批制的管理,弄考反拙。上海市有涉外经贸展主办资格的公司只有24家,2002年举办国际展览却有300多个,大大超出它们的举办能力,这就出现具备主办资格的公司拿批文,转包或倒卖给下家承办的弊端。上海市每年批准3到5个汽车展览会项目,但从2003年开始,将只批准1个。汉诺威可能因拿不到批文而退出中国展览业。汉诺威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本土化的外资公司,至今还没有直接获得批文的资格,只能与另一类可以拿到批文的本土公司合作。原先好在有5家公司能拿到批文,他们之间还有竞争,但今后在在有竞争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汉诺威要么接受批文拥有者开出的难以容忍的高价,要么只好放弃在中国举办车展的打算。
虽然在展览业发达的德、英、美等国,对展览项目均不需政府审批。但有鉴于这类型的发达国家已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但中国的市场发展仍处于重视高利润的初级阶段,单靠市场的力量是难以控制这个混乱的局面,审批制的存在有其社会价值,但审批机构无论是外经贸委、科委,还是贸促会上海分会都不是社会 经济秩序管理的主要执法主体,对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惩治乏力,在这个重审批轻管理的环境下,批文制往往阻碍了公平竞争,一些专业能力很强的展览商难以获得办展批文,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上海的展览业会能达到世界级水平。
3)重复办展严重
会展行业最忌讳在同一区域内相似展会举办时间太短,一般情况下,最适宜的相隔间为二到三个月。如表2.1所示,上海市2005年全年关于建筑、装潢、装饰、设计等相关的展览从未间断过。重复办展导致展会的数量猛增,而展会的质量、规模却停留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4)多数展会不具规模,参展范围广但不专业,因而形成品牌展会不多
规模是品牌展览形成的基本条件,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展会的聚焦和辐射的范围。世界第一展览强国德国每年举办约130个国际展,净面积690平方米,平均每个展览超过5万平方米。上海每年所举办的展会涉及主题广、数量多,但规模达到6万的就寥寥无几。
中国在 UFI 认证的 19 个展会中,上海只有中国国际模具和设备展览会、国际林业展、国际包装展、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酒店展和上海国际汽车展等7个展会通过认证[i]。与中央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在华总部云集的北京相比,上海在一些高度垄断性产品的展览会上不占有优势。5
上海市场的展会太多且滥,但会展产业的现实却是实力不雄厚、管理不规范,缺乏领军型的展览公司,没有形成一支职业的会展经理人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办展人员队伍等状况,导致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这是难以与国外大型展览公司在上海和世界会展市场
上竞争和抗衡的一些重要原因。
5)信息不对称
像德国、法国、新加坡等会展强国,纷纷扩大对因特网的使用,以此作为信息交换的工具,人们可以从其网页获得展会的即时的、准确的信息,也可以收到及时的反馈。但上海会展业的相关网站经常出现信息过时、资料有误等现像。在宣传时,也会发生言过于实,跨大其辞得欺骗性状况。
6)国际化程度低
德国会展业因其国际性、专业性而闻名于世,约三分之二的专业的、著名的贸易展会都在德国举行。虽然上海展览业的国际化程度随着近年来会展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如成功引入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电子通信展的亚洲版、与德国三家著名展览公司合资经营新国际博览中心
、中国国际物流与运输展(CeMAT CHINA 2001)、2001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成功举行,外资展览或国际性会议的举行提升了上海会展业的形象地位,但可以引起国际回响的本土制作的展会只有小数几。德国等会展大国的会展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办展览的受众对象是国际化的,但上海参观展会的受众主要是国内客人,因此,不是针对国内买家的会展一般不会在我国举办。这是限制我国国际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8)缺乏领头企业
规模化、集团化是当今世界会展业的趋势。当今的会展大国,都有几家著名的会展企业作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如法国展览市场上,主要的集团是爱博展览集团、博闻集团、巴黎展览委员会、励展集团等带头牵动法国会展业的发展。但上海目前却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的依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