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过去和未来
作者:***
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7期
对于企业来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下,“活下来就是最高目标”。但腾讯不仅活得很好,甚至比之前更好。
从5月13日腾讯控股公布的业绩预期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这家巨无霸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增长——第一季度营收达到1081亿元,增长26%。第一季度利润为28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6%……得益于这样的强劲升势,自疫情暴发以来,腾讯控股的市值已增加了约500亿元。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它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具韧性的公司之一。
“社交之王”
今天没有人不知道“BAT”,由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中国互联网三巨头”构成的一个耀眼夺目的新名词。但站在腾讯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腾讯大厦,俯视周边由初创企业、孵化器和时髦的休闲场所构成的那一片现代社区,依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只有22年的年轻故事。
1998年,27岁的海南潮汕籍青年马化腾在深圳创办了这家后来几乎改变了每个中国人
日常生活的公司。然而,那时的腾讯只有一个产品——OICQ,它实际上是模仿彼时国际上已广为流行的ICQ而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也即如今家喻户晓的QQ的前身。我记得我最初接触腾讯时,它连网站主页都没有,只是一个可以在个人电脑上下载的应用软件。现在稍微年轻一点的人大概都没怎么听说过ICQ,甚至连MSN和YahooMessenger也都很陌生了,但他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装有一个QQ的APP。
如同绝大多数中国新经济公司一样,毋庸讳言,腾讯也是起步于对当时领先的西方技术和西方产业模式的模仿。但像腾讯这样的成功者最终之所以能胜出,而不是被混沌的市场大潮淘汰,除了依托中国独有的广袤市场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在短时间内走出了单纯的模仿,走上了独立创新和再创新之路。
比馬化腾略长几岁的马云在差不多时间点创立的阿里巴巴,是当代中国另一家世界级的超大公司,它最喜欢的一种说法是“生态”。然而,在我看来,腾讯这家公司所提供的全方位、高渗透的服务,实际上比阿里巴巴更加接近一个无死角、完备的生态系统。我并没有贬低阿里的意思,我对它的成就充满敬意。我的意思是,腾讯那些“杀手级”应用落不仅覆盖着商业,还把触角伸到了商业以外的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
没有哪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离得开腾讯,就算你不做生意,甚至从来不在网上买东西,也不用手机打车……
若论腾讯的这些“杀手级”应用中的“王牌杀手”,无疑是诞生于2011年的(海外版称为WeChat)。最初它也有相当大的模仿成分,只是它迅速走上了与国际上那些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工具分道扬镳的多元化道路。
当马化腾在参加2018年“两会”的间歇期间,宣布的全球账户已突破10亿时,人们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因为它早已从一个简单的通讯服务工具,发展成陪伴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场景的“中国最大的公用事业”——从人际联络到订餐打车,从购物付款到看书、看新闻,直至各种休闲娱乐……而且,无所不包的仍在继续拓展和延伸着自己的触角。两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变为11亿。据估计,早在2017年,全中国使用的人数就已达到5亿左右。这意味着,撇开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学前儿童、少年和部分老年人,差不多覆盖了所有国人。
凭借着这样一个庞大无边且综合性强的社交平台,腾讯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社交媒体公司大不相同的创新之路,这也就是我在前文说的,它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最典型
的例子是,腾讯比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晚了整整10年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但从2015年的“红包”开始,短短5年间,它已能与支付宝分庭抗礼。此外,电商或许不是腾讯直接经营的重点业务,但借着小程序这种简单的技术创新,获取了部分电商用户,并改写了APP生态。
因为这种全覆盖的生态系统的力量,腾讯的经营模式体现出了与西方科技公司的显著区别。简言之,它更加多元化。即使像著名的FAANG(FAANG是美国市场上五大最受欢迎和表现最佳的科技股的首字母缩写,即脸书Facebook、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奈飞Netflix、谷歌母公司Alphabet——编者注)这些西方同行,通常也只是聚焦几个核心业务领域。但腾讯(阿里巴巴亦是如此)涉猎的领域包罗万象,这样的尝试一旦成功,结果便会非常可观,这就是“生态”的意义和价值。以Facebook为例,若论历史,它比腾讯还要晚6年才问世,如今它当然已是一家举世瞩目的巨无霸公司,但它的收入中有98%系于广告。与它相比,收入、利润和股票市值都难分伯仲的腾讯却并不那么依赖广告,广告在腾讯所有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尚不到20%。你当然可以说,这说明腾讯对广告业务的挖掘不算成功。但从另一面看,这也说明腾讯是一家更有“厚度”的公司,而且未来它在各个方向上可挖掘的潜力还有许多。难怪像Facebook、谷歌和Twitter等硅谷巨头的高管们在谈到腾讯时,常常露出不加掩
饰的艳羡之情,它们过去或许的确是腾讯模仿的对象,但如今轮到它们来模仿腾讯了,以求拓展和延伸出更多业务和商业模式。
一项2019年的数据或许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腾讯作为“社交之王”的强大力量:在当下中国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十大APP中,有6款出自腾讯,其中排第一和第二的是和QQ。数据还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花在上的时间多达90分钟,占所有APP使用时间的20%,其次是QQ占6.1%,抖音以5.8%位列第三。不久前,美国咨询机构AppAnnie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APP收益、下载次数和月均用户数榜单显示,收益居前列的52家企业中,中国占了11家,其中,获得收益冠军的企业是腾讯控股。
特斯拉大战拼多多 亟需再次自我证明
腾讯22年的发展历史与中国互联网新经济产业的崛起历程高度重合,这当然并非偶然。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腾讯正是这一波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主要参与者和重量级创新者。而在这段不算很长的历史中,腾讯自身也经历了好几个重要节点,除了QQ和横空出世,还有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等等。与百度、阿里巴巴选择在美国上市不同,腾讯选择了香港,这或许与马化腾的籍贯以及腾讯作为一家深圳企业的双重“广东身份”有着密切关系。
腾讯控股目前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在恒生指数中的权重占到1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舞步”。2017年,腾讯凭借4700亿美元的市值跻身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之列。仅在当年,它的股价就涨了1倍,而历年来市值更是增长了400多倍。同年,腾讯首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11月,它的市值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剖析上市6年来腾讯公布的所有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也折射出它试图摆脱单一市场依赖、走向多元化的努力。一个总的趋势是:腾讯社交媒体及广告(尤其是根据实际效果收费的效果广告)、支付及金融业务、云计算、人工智能、娱乐、电竞……正在迅速增长。伴随着这种艰难的转型,腾讯似乎从前面1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新常态,其过去总是高达50%以上的利润率开始走低。但这显然在它的预期之中,腾讯不止一个高管曾多次提及:有必要牺牲短期利润率来锚定未来的增长。
2018年,腾讯迎来了20周岁,但这一年对它来说却是灾难性的。当年1月,公司股价曾收于创纪录高点,公司市值最高时曾超过5600亿美元,比Facebook还要高。但在其后的10个月里,股价一路下探,最多时曾跌超过40%,市值缩水超过2500亿美元。短期内如此巨大
规模的财富缩水,在世界资本市场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从2018年底开始,腾讯的收入、利润和股价慢慢走出低谷、稳步反弹。然而,纵使在2020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平心而论,我们依然很难说腾讯已成功实现了脱胎换骨。虽然仅有短短22年历史,但对于中国经济,特别是在互联网新经济产业领域,腾讯已称得上是一家“前辈”企业。在它的身后,是鱼贯而来的初创公司,其中不乏具有颠覆性的新型独角兽。除了要应对政策更新、经济大势这样的宏观风险,在被称为“中国社交媒体下半场”的当下,腾讯还不得不奋力面对来自像字节跳动这样的企业所带来的全新模式下日益强大的挑战。
虽然的账户数量已突破11亿,但这个庞大的数字只是硬币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则是增长潜力的日渐枯竭。与此同时,腾讯赖以起家的QQ的用户数量和月活數已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从最高值跌至8.5亿以下。眼下,中国互联网用户达8.2亿,超过美国与印度的网民之和,数量上的进一步扩张已接近极限。
就像腾讯自己所走过的路程一样,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也正在迅速走向多元化,视频(短视频和直播)、影视音乐娱乐、电商平台等都在积极涉入社交领域,它们都在虎视眈眈地试
图蚕食腾讯貌似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除此之外,与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新老巨擘相比,国际化始终是腾讯的短板。这也与它的基本属性有着密切关系,想要突破恐怕绝非易事。
当然,迄今为止,腾讯对于国人的数字网络生活乃至线下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仍是牢不可破的。如果说,其它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产品和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效率的话,那么,腾讯则是国人的“刚需”。这一格局,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很难被撬动。
从不提供具体财务预测的腾讯,在5月13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期时称:“我们预期随着各地陆续复工,游戏内消费活动将大致回复正常水平,同时,预期网络广告行业也将面临挑战。”强烈的忧患意识跃然纸上。或许这种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正是20多年来腾讯持续不断地打开一片片新天地所仰赖的“本钱”。22岁的腾讯需要再次证明自己,这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