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情感倾向、认知结构和技能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要实现有效,就必须在课堂上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亲历 学习过程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某些形式主义倾向,表面上是让学生学,但又不展开学习过程,陷入种种怪圈:教学环节多,不断地转换,学生缺少深入学习的过程;师生对话多,且往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替代多数学生的学习,少有个体独立学习的时间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在情感倾向、认知结构和技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就得优化教学活动,确保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展开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结合《长城》一文第二课时教学片段,简析如何巧妙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亲历学习
过程,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导入部分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各国元首游览长城后的题词,学生自由读)
师:看了这些题词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长城的建成真是一个奇迹,所以能得到各国元首称赞。
生2:长城不仅闻名中国,也闻名世界,实在太了不起了!
师:是的,每个人登上长城,都会为之震撼,包括本文的作者。请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也写出了作者这样的感受。(生读课文,圈画)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让他觉得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把作者看到的和想起的内容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也可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感受,待会咱们来交流。(学生默读、圈画、写批注。)
【简析】明确教学主线。
“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教学主线。教学主线一旦清晰了,就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问题,从根本上摆脱琐碎的内容分析和提问应答,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打开思维通道,提纲挈领地展开学习。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外国元首题词引入课文中心句,从文眼“奇迹”提出主线问题“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让他觉得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潜心默读、圈画批注,再在汇报交流中领悟写法、感受“奇迹”。正因为主线清晰明确了,所以教学的重点也突出了,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时间也得以保证了。教学主线可以从文眼来确立,还可以从文路、课题、中心句、过渡句等着手,具体采取何种方法,应因文而异。
【片段二】第1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生读后汇报:这段话写了长城很长。
师:读这段话时,你觉得应该突出哪个词,才能读出长城的长呢,为什么?
生:我想突出“长龙”,因为“长龙”不但说明了长城非常长,还很有气势。
师:那就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吧!(生读文,重读“长龙”。)
生:我想突出“蜿蜒盘旋”,因为这个词说明长城不仅很长,而且弯弯曲曲、连绵起伏。(该生在老师的示意下读文,突出“蜿蜒盘旋”)
生:我想突出“一万三千多里”,这里是用一个具体数字说明长城的长,一万三千多里,的确是非常的长,难怪有人称之为“万里长城”。(汇报完后读文,突出“一万三千多里”。)
【简析】整合教学环节。
长城汽车我们常说“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提升语文素养。然而,一堂语文课中“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均是需要训练或落实的内容,如果教师频繁地转换教学环节,或是采取“满堂问”的方式,
必然会造成教学环节琐碎、头绪繁杂,即使能达成目标,也费时低效。教师必须要有整合的意识,将教学环节进行巧妙地整合,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学习。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想突出哪个词读出长城的长,为什么?”代替了 “你觉得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长城的长?”“为什么要把长城比作‘长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该怎样读出这种长呢?”“能不能把这个词读重一点?”等等零碎的问题。如此整合教学环节,使学生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体会,不仅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一石多鸟,省时高效。
【片段三】第三自然段中“联想”部分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默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修筑长城的艰难?(生默读)
生:我从“数不清”“两三千斤重”看出要修筑成这高大的长城很不容易?因为一块条石就有那么重,更何况需要数不清的条石,修筑这么大的工程肯定很难。
师:工程浩大,这是一难。
生:我从“没有……没有……”还有“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看出当时的条件很差,工具很落后。
师:条件落后,这是二难。
生:“陡峭的山岭”也说明了修筑长城很不容易,在这种环境下修筑长城是很辛苦很危险的。
师:环境恶劣,这是三难。其实文章字里行间都向我们透露着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难!
师: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咱们50个同学的体重,要修筑起这万里长城,得需要多少条石啊!你读。(师示意一生读)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只有无数的肩膀,只有无数的手,如此落后的条件,是多么艰难啊!你读。(另一生读)再看这陡峭的山岭,要把一块块千斤巨石抬上去,是多么不容易啊!你读。(生读)所以作者感叹到——
生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去掉“多少”“才”,并课件出示)
师: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对比两个句子读读,看看这样改行不行?(生读句子)
生:不能改,因为这里“多少”说明了参与修筑长城的人很多。
生:我也觉得不能改,因为这里“多少……才……”不仅说明了修筑长城的人很多,还说明了修筑长城很不容易。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是近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生惊叹),带着你们的体会,再好好读读这段文字。(生自由读本段)
【简析】关注语言形式。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早已形成共识,然而当前还是有不少课堂上依然呈现出“得意而忘言”的现象。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语言,从中获得言语运用规律及技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学习,通过默读、对比读,从“数不清”“没有……没有……”“陡峭的山岭”“多少……才……”等词中感受到作者用词之准确,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让学生“言”“意”兼得。
【片段四】课堂小练笔片段:
(师范读第三段后)师:在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发挥想象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他满脸的白胡子,头发都是白的,还喘着粗气,可他仍然用弯曲的背和许多人一起驮着一块比他身体还大的条石。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来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几十人抬着一块条石,弯着腰、挪着步子,用自己的肩膀和手抬着巨大的条石从山脚爬上陡峭的山岭上来。
师:“弯着”“挪着”“爬”写出了人们修筑长城的艰难,还用上了文中的词语。
生:我仿佛看到天空正下着倾盆大雨,一人抗着一块大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其中有一个中年男子,他的手磨破了皮,雨水打在他的脸上,显得更加疲倦了。
师:先整体,再特写,真好!那一张张疲倦的面孔,那一个个坚实的足印无不让我们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劳和艰难。所以作者说——
生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简析】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内要力求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展开语文实践方为有效。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是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往课内注重听、说、读比较多,而关注写则比较少,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倾向。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想象“在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进行课堂小练笔。学生经过这么一练,更深地感悟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从而体会到长城不愧为“奇迹”,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吸纳了课文中词汇。值得说明的是,“写”的内容要根据学段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最高价值取向来选择和确定,融理解、积累、运用于一体,才能综合性地提高语言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仅以《长城》课例来阐述,以点带面。总的来说,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未知到已知,从不会或不熟练,到会或到熟练,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发生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才真正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陈亚耀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小学语文》2008年第5期 钱正权《课堂作业要精心预设 注重实效》。
发布评论